说明文的特征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08034704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说明文的特征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说明文的特征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说明文的特征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说明文的特征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说明文的特征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说明文的特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说明文的特征(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说明文,就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以知识的文章,它通过对实体事物的解说,或对抽象整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 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有所认识,从而获得有关的知 识。以说明为主是说明文与其他文体从表达方式上相区别的标志。 说明文大致包括三种具体样式:一、带有一定文艺性的,指科学小品,如南州六月荔枝丹二、科普性为主的,如向沙漠进军宇宙里有些什么三、实用性的,如说明书、解说词等。说明方法1. 举例子使文章更加具体,更有说服力,更客观地说明了事物。使比较抽象,复杂的事情或事物 变得通俗易懂,让人信服。举例子必须让人觉得有真

2、实感。2. 打比方 把事物事理比作什么,具有抽象性,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 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说明文中的打比方,同修辞方法中的比喻是一致的。用这个方法, 可以把抽象复杂的事物说得浅显易懂,具体生动。不同的是,比喻修辞有明喻、暗喻、和 借喻,而说明多用明喻和暗喻,借喻则不宜使用(。把比作,体现了的特点)3. 下定义 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从而更科学、更本质、 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4. 列图表 为了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还可以采用图表法,来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有些事 物解

3、说更直接、更具体。使读者直观,一目了然的了解事物的特征。5、诠释法(又称作诠释) 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这种方法叫诠释法。(引的例子,说明的的特点。)6. 作比较 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 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 以突出事物的形状特点。7. 摹状貌为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可以进行状貌摹写,这种说明方法叫摹状貌。(和描写区分开,两者虽一样,不过是在不同的文体中的。)8. 引言论/引用 / 引资料有力说明,并引资料说明。引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

4、公式定律, 典故谚语等。9. 分类别将被说明的对象,有序地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这种 说明方法,叫分类别。帮助读者掌握特征,头绪分明。10. 列数字/列数据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准确化,还可以采用列数字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需要注意的 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 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对事物、事理进行介绍、解说的一种文体。 打比方与比喻的区别打比方只是一种说明方法,适用于说明文。而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适用于各种文体, 如议论文,记叙文,散文,诗歌等文章都可广泛运用。比喻还有明喻,

5、暗喻,借喻之分,而 说明多用明喻和暗喻,不宜用借喻。说明文中,如果是为了使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问题变得浅显,使陌生的事物 变得熟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此时,我们也可以称之为“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但前提 必须是为说明介绍该事物服务的)从这一角度说,比喻就是打比方。如苏州园林:“没有 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这个句 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也可以说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苏州园林修剪和栽种树 木着眼在画意,讲究自然之趣的特点。如说明文笑最后几段话(23-28)“笑,你是嘴边 一朵花,在颈上花苑里开放。笑是脸上一朵云,在眉宇双目间飞翔

6、。你是美的姐妹,艺术家 的娇儿。你是爱的伴侣笑,你是治病的良方,健康的朋友。你是一种动力,推动工作与 生产前进。笑是一种个人的创造,也是一种集体生活感情融洽的表现”是作者用诗一样的优 美语句讴歌“笑”,不属于说明或介绍“笑”的内容,所以,这几段文字只是运用了比喻修辞, 而不是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写作顺序: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 东西南北中等。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的具体分为:主一一次、 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特殊、)概括具体、整体 局部、总分篇二:说明文的特点及写

7、作要求说明文的特点及写作要求中学生怎样写好说明文 在国家教育部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写说明文是对中学生 的要求。说明文是用说明的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给人以知识的文章。简单地说, 说明文就是把你要写的对象介绍给读者,其标准就是介绍的是否清楚、明白、易懂。 在我们 的日常生活中,说明与人的关系十分密切,你经常要向人们介绍事物或者某种道理。所以, 说明并不是神秘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人人都会。对于写说明文来说,其题材领域十分宽广, 大到宇宙小到一根铅笔都可以说明,都能写成说明文。比如,做饭、做菜、穿衣睡觉、治病 防病、吃饭喝水,这些日常行为都可以写成说明文,再比如,春夏秋冬、风雨雷电、水、空

8、 气这些自然现象也可以写成说明文,钢笔、课桌、书籍、本子这些学习用品还可写说明文, 城市、村庄、学校等等地点场所也可以写成说明文。与此同时,怎样写作文、怎样听课、怎 样考虑这些做事情的道理也可以写成说明文,称为事理说明文。应该说,我正在写的这篇说 明文的特点及写作要求就是一篇事理说明文。 说明文的特点在于说明、介绍。与记叙文不 同,记叙文是记人叙事,所以说明文不以人物活动和故事情节为主,它是对事物的静态介绍。 与议论文也不同,议论文是海阔天空地摆事实讲道理,有论点、论据、论证,而说明文中的 事理说明文就是就此事的道理做静态介绍。 知识性、通俗性和条理性是说明文的三大特点。 知识性是说明文的本质

9、特征。对一个事物缺乏知识,我们可以写成记叙文,但绝对写不成说 明文。说明文正是要介绍该事物的知识,没有知识怎样说明呢。 通俗性也很重要,事物本身 的结构、形态、历史及其科学知识是很复杂的。我们写说明文的目的就是要把这些复杂变简 单,把深奥变通俗,所以写出来的文章,要使有点文化的人都能看懂,不要把明白人给绕糊 涂了。 条理性是指说明文的行文结构。既包括整篇文章的结构,也包括一个段落的结构,还 包括两句话之间的结构,都要有条理。要按部就班地去说明,有条有理地、清清楚楚地说出 来。在结构上,说明文没有记叙文和议论文那么自由。所以,在说明文的写作中,要普遍注 意以下方面:一是要有该事物的知识,二是要抓

10、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说明,三是要科学地安排 说明顺序,四是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篇三:赏析说明文的语言特点赏析说明文的语言特点一、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说明文语言特点是准确、简明、浅显、易懂,其中准确是前提。在这个前提下,语言风 格可以是平实的,也可以是生动活泼的。二、赏析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此类题目是常考必考的)(一)第一种题型:句子中加点词有何作用?1、答题模式讲解:1 先配合实际语境说说加点词意思和所要表达的内容;2 这体现了语 言的准确性。2、例题解析。(试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1)自从鹭鸟在这片林子栖息后,林子里的毒蛇、飞虫几近绝迹,村里六畜兴旺。答: “几近”是几乎接近的意思,

11、说明毒蛇、飞虫差不多被吃光,但没有绝迹,这体现了说明语 言的准确性。(2)村干部还告诉记者,可能是现在环境的恶化以及一些人为的捕杀,这两年来鹭鸟越 来越少了。 答:“可能”表示估计、推测,说明了鹭鸟数量减少的原因,但不是绝对肯定, 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3、牛刀小试。 试说说“(赵州桥的的桥拱)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中的加点词有何作用? 答:【答案】“在当时”在时间上进行了限定,只说明了赵州桥的的桥拱在当时是最长的, 但现在不是,这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二)第二种题型:句中的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1、答题模式讲解:1 不能。2 因为?(先配合实际语境说说加点词意思和所要表达的内

12、 容),若删去,就变成?的意思,不符合实际,“XX”(加点词)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2、例题展示。(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1)旅人桥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答:1不能;2因为“可能”是估计、推测的意思,“最早”在时间上加以限制,它们是 对旅人桥的最早出现的情况进行推测,但并不是绝对的,若删去,就肯定旅人桥是第一个出 现的,不符合实际,“可能”和“最早”,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2)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答:1 不能;2 因为“独立”说明了不依靠其他拱圈也能自立,表明就算其中一道坏了, 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若删去,就表明如果一道坏了,必然会影响其他各道,

13、不符合实际, “独立”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3、牛刀小试。 征服沙漠的最主要武器是水。向沙漠进军答: 【答案】(1)不能;(2)因为“最主要”是关系最大,起决定作用的意思,它表明水是征服 沙漠的根本武器,但还有其他方面的手段或方法,若删去,就变成水是征服沙漠唯一的方法, 不符合实际,“最主要” 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三)第三种题型: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句,并说说其表达 效果。1、答题方法讲解。1 先找出体现说明语言准确性的词句,然后说明其作用。2 可从几个方面入手找句子:找有确数或概数的句子;找有限制性词语的句子。2、答题模式讲解。(1)举例句;( 2 )分析。(方

14、法和上面的第一种相同。)3、例题讲解。(请在复习指导p. 41中国石拱桥<片段>中找出两个体现说 明语言准确性的语句,并分别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四)第四种题型:能否将句中加点词替换为另外一个词语?请说明理由。1、答题模式讲解:1 不可以;( 2)因为原词表达?意思,换了就变成?意思,与不符合 实际,“XX”(加点词)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2、例题展示。“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中的加点词能 否换成“很”,为什么?答:(1)不能;(2)因为“略”是稍微的意思,表明中部只不过是比两端狭窄些,换成 “很”,就表明这两者在宽度上相差很大,与

15、实际不符合,“略”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3、牛刀小试。“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能否替换成“总 是”,试说明理由。答:【答案】(1)不能。(2)因为“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天上的薄云大多预示着 天气晴朗,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换成“总是”表明天上出现薄云一定表示天气晴朗,与客 观事实不符合,“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补充介绍限制性的词语。1 、表限定时间:已经、一直、早已、一向、渐渐等。2、表限定程度;最、比较、几乎、相当、很、尤其、稍微、更加等。3、表估计或推测:大约、可能、左右等。4、表限定数量:多、有余、很少等5、表限定范围;全、都、大部分、总共、少数等。6、表频率的词语:屡次、往往、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等。7、表质地的词语:软、硬、三、赏析平实和生动的说明语言。(一)两者的概念。1、所谓“平实”,就是抓住事物的特点,用准确、简明、平实的语言,对事物的形状、 构造、性能等加以解说,不必加修饰或描写,只需明白如话地写出来即可。(采用此类语言来 写的说明文,叫“平实说明文”其语言特点是:准确、简明、平实。)2、所谓“生动”,就是借助描写、记叙等表达方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对事 物进行具体形象的描写。(采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