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汉语第一册分析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08021092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汉语第一册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汉语第一册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中汉语第一册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中汉语第一册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中汉语第一册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汉语第一册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汉语第一册分析(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汉语第一册分析本册共分为四个模块,分别为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探究性学习,汉语知识和名著导读。其中阅读部分分为六个单元。依据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为课程标准。)将教材进行以下分析:阅读第一单元选的四篇文章都是写景状物的散文。从题材的具体分类来看,第一课是抒情性散文,它主要是侧重于景物的“景”,主要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使学生对散文的“优美”更深一层。第二课和第三课都是是记叙性散文,相对于第一课,它主要侧重于“物”,语言方面的用词和描绘景物方面运用的多种修辞手法,使学生提高语言得驾驭能力。而第二课和第三课最大的不同在于观察的角度不同,第二课主要是定景换点,第三课是从不同

2、季节、时间,选择不同的景物,多角度进行描写。这也让学生学会不同角度观察事物和写作的方法。第四课时议论性散文,它描写了思乡怀旧之情。当然,这种议论性散文相对于其他要难一些,而这种思乡的情怀是作为一个人,特别是高中阶段会有另一种情感认识上的升级,作为自读课文在本单元也增添了高中生的一份情怀。教学目的:通过阅读,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启迪思维,并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点:根据课程标准的阅读要求的第四、五、六条,感受文章中的景物之美,品味并揣摩文中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文章中的表达方式;阅读中,扩大识字量和词汇量。个人想法:1.值得肯定的是,对于偏难的课文,文章开头都会有一定的阅读提示

3、,这很好地引导学生阅读并进一步了解文章内容。如:我的空中楼阁。2.在课后练习中,涉及到表达方式的题,大部分都是直接写出句子,然后再让学生体会其表达效果。如:第一课P8:二,第二课P14:三。这与高中阶段口语交际中的第三条能比较熟练地运用所学词语和常句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相违背。如果这一类题型改进一下,让学生在文章中找出句子,再判断表达方式并体会表达效果会更好一些。相比之下,第三课P21:二,这种题型就出的相对好一些,题目要求指出比喻句的类型并用比喻词造句。这就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进一步理解这种表达方式,并适当运用于表达交流。第二单元选的四篇文章是写人记事的记叙文。第五

4、课严格来讲属于记叙性散文,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母爱”和“感恩”之情。而第六课表现了兄弟之间真挚的亲情。这些情感是到了高中这个阶段,每个人都应该理解并深有感触的东西。第七课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它的语言幽默风趣,使学生对文学产生兴趣,并掌握语言中的技巧和艺术。第八课以平实的语言,极少的笔墨,描绘出了“母爱之伟大”。它启迪学生感受父母和长辈的爱。而与第五课相比,本文不是直接采用正面描写,而是多从其他的角度来反衬,仍触人心弦,让人潸然泪下。教学目的:通过阅读了解和认识社会,丰富自己的知识,学会用语言反映社会,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对社会的看法。教学重点:品味生动、形象、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体会真情实感

5、,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所揭示的意义;理清记叙文的六要素。个人想法:记叙文中,仔细品味文章的表达方法很重要,如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等。但是在课后习题中,很少涉及到这方面的题型,大部分都是有关“思想感情”的题。只有第六课P40:四涉及到。如果多加一些这方面的题,也会更符合课程标准的随课文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能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正确运用。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并适当运用于表达交流。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基本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第三单元的四篇文章都是说明文。介绍了沙漠对人类的危害和治理沙漠的方法,描绘了桥梁的远景,述说了威力无比的洲际导弹,介绍了澳洲神奇的笑动物。第九课是事理说明文,它给人类一个

6、警醒,而作为高中也应该对此引起注意,从更加关注社会、自然。第十课是事物说明文,它对未来桥梁建筑的发展远景作乐一番描述。本文著于1979年,作者当时的“幻想”如今有许多已实现,这也从侧面激励学生用科学精神大胆想象,充分憧憬。第十一课是一篇非常规范的事物说明文。它主要从导弹的种类、结构和性能来介绍说明。这就给学生一个说明文的好模板,这种科普类的东西也会产生一定的兴趣。第十二课也是事物说明文。它说明的是一种动物,属于大自然,又是另一片领域。教学目的:阅读文章,使学生增长知识,并引发探索科学奥秘和未知世界的兴趣。教学重点:准确掌握说明方法;了解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学会从文中获取主要

7、信息。这符合课程标准高中阶段阅读的第七条。个人想法:根据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高中阶段课程目标,阅读说明性文章要了解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虽然文章的阅读提示中都有这方面的引导,可是在习题中几乎没有涉及到这方面。第四单元选的四篇文章都是演讲词。本单元选了两位中国优秀领导者和两位外国文学巨匠。我想,毕竟中国和外国的语言艺术是不同的,这种国际语言运用的穿插,让学生开阔视野。教学目的:掌握演讲的技巧,领会多样化的表现手法,学会品味深刻的思想和精彩的语言。教学重点:学习演讲词。个人想法:我个人觉得整个单元超出高中阶段的课程目标,起码对刚上高一的学生来说是不合适的。因

8、为演讲词本身的写作要求就要比议论文的写作要求高。其次,在高中阶段课程目标中提到的,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弄清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而本单元本来就超出议论文范围,何况是“简单的议论文”。再次,在实用性方面,对于高中生,只要学习简单的议论文,就能够培养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日常应用中把握好这点,应用方面几乎没有什么大的问题。因此,我觉得本单元整体上都选用简单的议论文较好些。第五单元由四篇小说构成。描写少年经受生活的磨难和精神孤独而成长的经历的;赞颂人类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写父亲一生劳累奔波,表现父亲的老实厚道

9、及勤勤恳恳、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精神;反映父母离异给孩子心灵上带来伤害、生活上带来困苦的社会现实的悲伤故事。第十七课主要是人生旅途中,艰难和孤独陪伴着成长。这种成长经历,在高中阶段肯定是有的,因此它告诉学生这并不是什么坏事,其实是一个“长大”的过程,使学生能够在现实生活中,真正自如地去面对。第十八课也是一种人生启迪的一篇文章,它通过“残酷的求生悲剧”,使人们深切体会到人的伟大。告诉学生人的潜力是又多么之大。第十九课写了儿子眼中的父亲。其实“儿子”的观察是十分细微的,也因此有了文中多处发人深省的细节。第二十课塑造了一个由于父母离异而变得无所依靠、寂寞的近似孤儿的小男孩形象。现如今有许多这种离

10、异的家庭,它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伤害。而放到本单元作为一篇自读课文,如果现实中真的遇见这种情况,使学生起码有个心理去面对和解脱。教学目的:把握文章的脉络和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体味小说生动形象的语言及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从而深刻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学重点:仔细品味,得到人生启迪。个人想法:小说的话,它最精彩的就是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但是本单元所选的小说大部分都是感人题材的,缺少一些新颖和无限的想象。选择四篇的话,我觉得其中最多有一两篇是感人题材的,剩下的几篇选择一些虚构性大一点的小说的话,学生会更易于接受,而且也会产生兴趣。(像我读高中的时候,其中有一篇是范进中举,我就特

11、别期待快点讲完前面的内容,尽早学习这篇课文。)第六单元所选四篇文章,既有劝导学习的名篇,也有讲述“讳疾忌医”的来历及童趣的故事,还有反映诗人济世情怀的传世名作。教学目的:疏通文意,多体味,多感悟,多记诵,多积累。教学重点:扩大识字量。个人想法:本单元是自读课文,都属于古文。即使有课后的参考译文,古文学起来也会有一定的难度。学界上一直对学习古文有争议,其实身为一名汉校毕业生的我,无疑是站在反对的一方的。我觉得最主要原因就是日常生活中几乎用不到古文,大家常用的都是通俗易懂的白话。即使有些人在日常交际中用到古文了,要么就是受到异样眼光的看待,要么就是正面被侮辱为“装”、“文绉绉的”。如果非要以文学、

12、历史文化角度来讨论的话,我觉得拿出这么一个单元给古文,也觉得浪费了编排内容。作为中国人,确实应该对中国文化有所了解,但是每篇课文最后都会有“诵读积累”这么一个模块,我觉得这就足以满足作为朝校学生所达到的程度了。其他模块的分析,我个人主要想对写作和口语交际简要说一下自己的想法。写作在这一模块中,写作训练大部分都能够达到课程标准,唯有一方面就是,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和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写作中很少有这方面的训练,只有在第四课P27:二,而这种题型不完全属于扩写,只是稍微贴近扩写。还有第十五课P96:三,第十九课P127:五等从不同侧面使学生得到训练。我觉得,既然课程标准中单独列出这一方面的写作要求,就要有专项的练习,这样会更好一些。 口语交际我觉得练习口语,不能只依靠口语交际这一模块。主要是教师要把口语交际这一能力渗透到每一堂课中,比如说,第一课P8:三 教师可以把这一能力的培养压载像这样的题上。使学生放胆、开拓思维去说,日积月累,逐步达到有条理,有逻辑。高中汉语第一册分析09级汉语言李丽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