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研究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08013733 上传时间:2022-12-26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4.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研究(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Word参考资料,下载后可编辑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研究 我国特别教育起步较晚,现阶段我国对于特别教育保障机制还不够完善,使得特别教育在开展和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难以发挥出其社会功能和积极作用。一些具体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不仅影响着特教学校正常运转和办学水平提高,而且还制约着该地区教育领域的整体开展。 一、现阶段特别教育开展存在的问题 1.特教资源严峻缺乏。局部经济薄弱地区缺少特教资源中心或特别教育学校,招收残疾学生的一般学校又缺乏特教资源教室和无障碍环境,特教资源严峻缺乏。虽然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融合教育的支持,许多特别教育经费直接发放给一般学校以用于支持融合教育开展。而实际上,由于受传统观念、升学率

2、、其他学生家长反对等因素,融合教育开展程度很低,反而是特别教育学院承当着地方特教的主要职能。据_市调查发觉,当地一般小学、初中随班就读的残疾人学生仅占特别教育在校生总数的31%。特别教育学校承当了近70%的残疾人学生教育。2.医院保障难以到位。医教结合是特别教育的重要组成,地市县一级特别教育学校根本没有专业的特教类校医和康复室,局部县市早期诊断、身体康复、语言纠正、行为矫正等专职技术服务老师和心理健康教师严峻缺乏甚至没有,只能靠学校教师兼任。3.特教师资严峻缺失。特别教育中,1个老师通常只能有效辅导1或2个孩子。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特别教育师生比例可以到达1:2,能够根本满足教育需要。而像

3、_市这样的三四线城市,特别教育师生比例失衡现象普遍,有的县市特教师生比甚至到达了1:5,师资短缺严峻。 二、健全特别教育保障机制的瓶颈分析 1.缺少特别教育保障机制运行的人才支撑。全国仅有一所独立设置以培养特教师资为主的一般高校(南京特师);2015年,全国仅有78所学校招收特别教育专业学生,招生人数仅为7100人,就算全国特教专业毕业生全部从事特教工作,也不能满足特教事业的需要。像沧州这样的三四线城市,大多都没有开设特教专业的院校,专职教师培养严峻缺乏,远远无法满足特教实际需要。2.特教保障机制运行环境差。当前,社会对特教工作没有提起应有的重视,特教保障机制运行环境差,气氛不高。一方面,缺少

4、对特教教师应有的尊重。特教工作压力大、难度大、社会认同感低。例如,自闭症学生犯病时抡起手就打人,老师只能任凭孩子打;特教学生许多生活都不能自理,需要教师照顾。另一方面,缺少合理的教师保障机制。我国特教紧贴水平不高,仅为根本工资的15%,核算下来,只占全部收入的5%;在职称评定上,现阶段通常以一般学校教师标准评聘特教老师,导致特教教师花大量精力预备与本职毫不相干的内容,职称评定十分困难。而且职称一旦评定,教师们更情愿转岗到一般学校,反而造成了特教人才流失。3.缺少协调联动的特教体制机制。特教需要教育、医卫、民政、残联等多部门联动。在教育系统内,缺少负责全口径特别教育的专门办事机构;教育系统外,残

5、联、医卫等相关部门缺少协调联动的机制。在特教工作开展中,无法进行实质性对接,导致现阶段特别教育事业“横向不到边、纵向不到底、空间不成网、保障不到位”。 三、关于健全特别教育保障机制的几点建议 1.不断完善特别教育硬件支持。要加强特别学校的资源配备,完善硬件和软件设备,满足特别教育需要。还要逐步提高融合教育政策执行力,用倒逼机制,让社会“先接纳”,然后“再完善”,以减缓特别教育学校教学压力。2.建立以学校为基地的医教结合模式。加大专业人员指导和培训,在地市级以上建立兼具医学评估和教育评估的残疾人教育评估中心,做出残疾人安置和课程计划。同时在师范教育、特教教师培养上,加强注重培养既懂教育又懂医学和康复的教师力量。3.增强专职特教教师职业吸引力。建议为特教教师建立专门职称评聘体系,提高特教津贴标准,增强的特教教师的培育力量。同时增加对特别教育教师的行业表彰,提高特教教师的荣誉感和社会认同感。4.加强对特教行业的政策支持。建议将特教保障水平、特教教师专业化水平等纳入地方教育均衡开展考核指标,加快残疾人教育立法。同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强化与医卫、民政、残联等部门合作,统筹推进特别教育保障机制建设。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