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发光半导体(OLED)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08012766 上传时间:2023-08-1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9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机发光半导体(OLED)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有机发光半导体(OLED)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有机发光半导体(OLED)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有机发光半导体(OLED)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有机发光半导体(OLED)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有机发光半导体(OLED)》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机发光半导体(OLED)(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有机发光半导体有机发光二极管(英文: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缩写:OLED)又称有机电激发光显 示(英文:Organic Electroluminesence Display,缩写:OLED)与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为不 同类型的产品,前者具有自发光性、广视角、高对比、低耗电、高反应速率、全彩化及制程 简单等优点,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可分单色、多彩及全彩等种类,而其中以全彩制作技术 最为困难,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依驱动方式的不同又可分为被动式(Passive Matrix, PMOLED)与主动式。有机发光二极管可简单分为有机发光二极管和聚合物发光二极管(pol

2、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两种类型,目前均已开发出成熟产品。聚合物发光二极管主要优势相对于有 机发光二极管是其柔性大面积显示。但由于产品寿命问题,目前市面上的产品仍以有机发光 二极管为主要应用。历史有机发光二极管技术的研究,起源于邓青云博士,他出生于香港,于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得到 化学理学士学位,于1975年在康奈尔大学获得物理化学博士学位。邓青云自1975年开始加 入柯达公司Rochester实验室从事有机发光二极管的研究工作,在意外中发现有机发光二极 管。1979年的一天晚上,他在回家的路上忽然想起有东西忘记在实验室,回到实验室后, 他发现在黑暗中的

3、一块做实验用的有机蓄电池在闪闪发光从而开始了对有机发光二极管的 研究。到了 1987年,邓青云和同事Steven成功地使用类似半导体PN结的双层有机结构第 一次作出了低电压、高效率的光发射器。为柯达公司生产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奠定了基础。 由此被誉为 OLED 之父。OLED 英文名为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缩写:OLED), 中文名(有机发光二极管)更是邓青云命名的。到了 1990年,英国剑桥的实验室也成功研制 出高分子有机发光原件。1992年剑桥成立的显示技术公司CDT(Cambridge Display Technology),这项发现使得有机发光二极

4、管的研究走向了一条与柯达完全不同的研发之路。 OLED最大的优势是无需背光源,可以自发光可做得很薄,可视角度更大、色彩更富、节能 显著、可柔性弯曲等等。可广泛利用在各个领域,目前OLED更多使用AMOLED技术, 在2013年的柏林国际电子消费品展(IFA)上,更有曲面OLED电视机种出现并引起注意。结构OLED基本结构:1.阴极(-);2.发光层(Emissive Layer, EL); 3.阳极空穴与阴极电子在 发光层中结合,产生光子;4.导电层(Conductive Layer); 5.阳极(+)有机发光二极管基本结构是由一薄而透明具半导体特性之锢锡氧化物(ITO),与电力之正 极相连,

5、再加上另一个金属阴极,包成如三明治的结构。整个结构层中包括了:电洞传输层 (HTL)、发光层(EL)与电子传输层(ETL)。当电力供应至适当电压时,正极电洞与阴 极电子便会在发光层中结合,产生光子,依其材料特性不同,产生红、绿和蓝三原色,构成 基本色彩。OLED的特性是自发光,不像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需要背光,因此可视度和亮 度均高,且无视角问题,其次是驱动电压低且省电效率高,加上反应快、重量轻、厚度薄, 构造简单,成本低等,被视为21世纪最具前途的产品之一。驱动方式不过,有机发光二极管也与LCD 一样其驱动方式也分为主动和被动式两种。被动式下依照 定位发光点亮,类似邮差寄信;主动式则和薄膜晶

6、体管液晶显示器相同,在每一个有机发光 二极管单元背增加一个薄膜晶体管,发光单元依照晶体管接到的指令点亮。简言之,主动/ 被动矩阵分法,主要指的是在显示器内打开或关闭像素的电子开关型式典型的有机发光二极管由阴极、电子传输层、发光层、电洞输运层和阳极组成。电子从阴极 注入到电子输运层,同样,电洞由阳极注入进空穴输运层,它们在发光层重新结合而发出光 子。与无机半导体不同,有机半导体(小分子和聚合物)没有能带,因此电荷载流子输运没 有广延态。受激分子的能态是不连续的,电荷主要通过载流子在分子间的跃迁来输运。因此, 在有机半导体中,载流子的移动能力比在硅、砷化镓、甚至无定型硅的无机半导体中要低几 个数量

7、级。在实际的OLED中,有机半导体典型的载流子移动能力为10-310-6cm2/VS。 因为载流子移动能力太差,OLED器件需要较高的工作电压。如一个发光强度为1000cd/m2 的OLED,其工作电压约为78V。因为同样的原因,OLED受空间电荷限制,其注入的电 流密度较高。通过一厚度为d的薄膜的电流密度由下式定义:J=(9 / 8)e M (V2/d3)式中e是电荷常数、M是载流子迁移率、V为薄膜两端的电压。在一般的机发光二极管中,全部有机膜的厚度约为1000囝。实际上,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发 光功率与电流有J Vm的关系,其中m 2。Burrows和Forrest制得的TPD/Alq器件的m

8、高达 9,他们认为,m值大是因为“阱”(或称极化子)的缘故。最近,他们又证实m具有很强 的温度依赖性,并且电荷是通过“阱”来输运的。在发光层中,掺杂客体萤光染料能极大 地提高OLED的性能和特性。例如,只要掺杂1%的红色萤光染料DCM、Alq式机发光二极 管的最大发射峰即可从520nm迁移到600nm;掺杂少量的MQA ( 种绿色染料)将使机发 光二极管的效率提高2至3倍,在同样的亮度下工作寿命可提高10倍。有机发光二极管所用的物料是有机分子或高分子材料。将来可望应用于制造平价可弯曲显示 幕、照明设备、发光衣或装饰墙壁。2004年开始,有机发光二极管已广泛应用于随身MP3 播放器。器件效率Sc

9、hema einer有机发光二极管迄今为止,发绿光的有机发光二极管是最有效的器件,这是因为人眼对绿光最为敏感Tang 曾报道,用香豆素掺杂Alq的器件具有561m/W的效率。据文献报道,效率最大的发绿光 的有机发光半导体是由Sano制成的,用Bebq作为HTM,其效率为151m/W。与发绿光的 OLED比较,对发红光和蓝光的OLED的研究工作少得多。目前已知的,效率最好的发蓝光的OLED是由Idemitsu的Hosokawa等人研制的,其发光效 率为5.0lm/W,对应的表面量子效率为2.4%。据Tang等人报道,将DCM染料搀入Alq 制成了发红光的OLE器件,其发光效率为2.5lm/W。需

10、要说明的是,上述文献所报道的 发光效率,都是在发光强度约为100cd/m2或更小的条件下测得的。而实际应用的有机发光 半导体是由多路驱动的,最大的发光强度要高一些。因此,显示象素会被驱动到很高的发光 强度,导致发光效率下降。也就是说,随着发光亮度增加,发光效率将因驱动电压的增加而 降低。发绿光的有机发光半导体,在发光亮度为10,000cd/m2时,其发光效率降为2lm/W, 只有低亮度下的30%。发红光和蓝光的有机发光半导体,其发光效率随着发光亮度的增加降 低得更多。因此,有机发光半导体技术可能更适用于不需要有源矩阵驱动的小尺寸、低显示 容量的显示器件。器件的寿命和衰变在过去的几年中,对有机发

11、光半导体器件的寿命有过一些报道。但由于每个实验室测量器件 寿命的方法不同,无法对这些数据进行有意义的比较。在报道中,应用最多的测量器件寿命 的方法,是在器件维持一恒定电流的条件下,测量从初始亮度下降至一半亮度的时间。据柯 达公司的VanSlyke报道,亮度在2000cd/m2时,器件的工作寿命达到了 1000小时。Sano也 报道了,在TPD中掺杂红荧烯得到的器件,其初始亮度为500cd/m2、半亮度寿命为3000 小时。对寿命进行比较的最佳量值是亮度和半亮度寿命的乘积。据报道,该量值对使用寿命 最长的器件是:绿光为7,000,000cd/m2-hr;蓝光为300,000cd/m2-hr;红一

12、橙色为 1,600,000cd/m2-hr。一个双倍密封的有机发光半导体器件的储存寿命约为5年。特色与关键技过去的市场上有机发光半导体一直没办法普及,主要的问题在于早先技术发展的有机发光半 导体样品大多是单色居多,即使采用多色的设计,其发色材料和生产技术往往还是限制了有 机发光半导体发色的多样性。实际上有机发光半导体的影像产生方法和CRT显示一样,皆 是借由三色RGB画素拼成一个彩色画素;因为有机发光半导体的材料对电流接近线性反应, 所以能够在不同的驱动电流下显示不同的色彩与灰阶。OLED的特色在于其核心可以做得很薄,厚度为目前液晶的1/3,加上有机发光半导体为全 固态组件,抗震性好,能适应恶

13、劣环境。有机发光半导体主要是自体发光的,让其几乎没有 视角问题;与LCD技术相比,即使在大的角度观看,显示画面依然清晰可见。有机发光半 导体的元件为自发光且是依靠电压来调整,反应速度要比液芯片件来得快许多,比较适合当 作高画质电视使用。2007年底SONY推出的11吋O有机发光半导体电视XEL-1,反应速度 就比LCD快了 1000倍。有机发光半导体的另一项特性是对低温的适应能力,旧有的液晶技术在零下75度时,即会 破裂故障,有机发光半导体只要电路未受损仍能正常显示。此外,有机发光半导体的效率高, 耗能较液晶略低还可以在不同材质的基板上制造,甚至能成制作成可弯曲的显示器,应用范 围日渐增广。有

14、机发光半导体与LCD比较之下较占优势,数年前OLED的使用寿命仍然难以达到消费性 产品(如PDA、移动电话及数码相机等)应用的要求,但近年来已有大幅的突破,许多移 动电话的屏幕已采用OLED,然而在价格上仍然较LCD贵许多,这也是未来量产技术等待 突破的。潜在应用有机发光半导体技术的主要优点是主动发光。现在,发红、绿、蓝光的有机发光半导体都可 以得到。在过去的几年中,研究者们一直致力于开发有机发光半导体在从背光源、低容量显 示器到高容量显示器领域的应用。下面,将对OLED的潜在应用进行讨论,并将其与其它 显示技术进行对比。有机发光半导体在1999年首度商业化,技术仍然非常新。现在用在一些黑白/

15、简单色彩的 汽车收音机、移动电话、掌上型电动游乐器等。都属于高阶机种。目前全世界约有100多家厂商从事OLED的商业开发,有机发光半导体目前的技术发展方 向分成两大类:日、韩和台湾倾向柯达公司的低分子有机发光半导体技术,欧洲厂商则以 PLED为主。两大集团中除了柯达联盟之外,另一个以高分子聚合物为主的飞利浦公司现在 也联合了 EPSON、DuPont、东芝等公司全力开发自己的产品。2007年第二季全球有机发光 半导体市场的产值已达到1亿2340万美元。在中国企业方面,早在2005年,清华大学和维信诺公司决定开始OLED大规模生产线建设, 并最终在昆山建设了 OLED大规模生产线;广东省也积极上

16、马有机发光半导体专案,截至 2009年12月,广东已建、在建和筹建的有机发光半导体生产线项目有5个,分别是汕尾信 利小尺寸有机发光半导体生产线、佛山中显科技的低温多晶硅TFT (薄膜场效应晶体管) AMOLED生产线专案、东莞宏威的有机发光半导体显示幕示范生产线项目、惠州茂勤光电 的AMOLED光电项目、彩虹在佛山建设的有机发光半导体生产线项目。在有机发光半导体 微型显示器方面,云南北方奥雷德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世界第二家、中国第一家具备批 量生产能力的AMOLED微型显示器的生产厂商,微型显示器多与光学组件配合,进行便携 的近眼式应用,可应用于红外系统、工业检测、医疗器械、消费电子等多个领域。根据调研 公司DisplaySearch的报告,全球有机发光半导体产业2009年的产值为8.26亿美元,比2008 年增长35%。中国成为全球有机发光半导体应用最大的市场,中国的手机、移动显示设备及 其他消费电子产品的产量都超过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