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学案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07999003 上传时间:2022-07-2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4.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学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2 课、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课标要求: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了解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兴起的有关史实,认识新中国确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并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了解“文革”中“教育革命”的史实,认识“文化大革命”给教育带来的巨大破坏,造成“文化断层” 、 “人才断层” ,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带来的严重损失。 了解新时期教育发展的伟大成就, 联系现实分析 “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意义;了解教育事业发展的有关法律文件。( 2 )过程与方法: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运用历史图片、影视资料和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手段,提高

2、学生学习的兴趣。将理性分析与感性认识相结合,引导学生归纳整合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比较“文革”时期教育的破坏,新时期教育的繁荣,明确认识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有稳定的政治局势作保障, 而教育的发展, 人才的培养又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科教兴国”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必由之路。教学课时: 1 课时。重点难点:重点: 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及方针; “科教兴国” 战略的提出及伟大意义; 新时期 “依法治教”;新时期教育发展成就。难点:科教兴国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教学建议:( 1 ) “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兴办”一目,引导学生对

3、课文进行认真阅读,从总体上宏观概括开基创业17 年新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有力措施,在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概括、记忆等一系列能力的基础上, 加强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通过资料回放, 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各地人民政府在所有学校进行的一系列做法。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17 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表格,帮助学生充分认识新中国 17 年教育取得的重大成就。(2) “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 ”一目,这一目内容有关的历史资料较多,可以事先让学生搜罗充分的信息资料, 结合教材内容,设计问题:文革期间教育受到极大破坏,你有没有资料可以拿出来讲一讲 (比如, 看过的历史材料, 自己家的老一辈讲过的或是他们亲身经历过的

4、)?具体的经过只需要依据教材阐述即可,在阐述时, 可以借助一些图片、 文字或影视资料,以提高学生的兴趣。(3) “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一目,是本课的重点,建议教师补充资料重点讲解邓小平对教育提出的“三个面向”和 1986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两大战略措施。同时充分利用教材中有关资料或是从报刊新闻介绍中了解到的信息,启发思维,引起求知的兴趣。例如: 河北石家庄美术职业学校学生做根雕、 山东平度山区的希望小学学生上计算机课的图片展示等可以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取得的重大成就。 有条件的学校可结合本课内容放映一些我国教育成就的录像片或幻灯片,以增强直观性。教学过程:阅读思考问题:1 、新中国成立后,

5、党和政府重视教育的措施有哪些?取得哪些成就?2 、 “文革”对教育事业有哪些严重冲击和破坏?3 、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有何重要意义?一、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兴办1 、新中国文化教育方针: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2 、新中国教育方针和政策的重要内容: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措施 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学校优先录取工农子女入学意义:使数千万工农干部、劳模、产业工人受到比较正规的中等和高等教育。3 、新中国教育的性质:为人民服务( 1954 年宪法)4 、 1957 年人民教育事业的指导方针: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5 、两种教育和两种劳动制度

6、两种教育制度全日制学校半工半读学校两种劳动制度工厂机关八小时工作半工半读工作作用:为普及教育、改变教育脱离生产实际和发展职业教育,提供可贵的指导。6 、教育改革( 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管理体制:加强地方对教育的领导办学体制:多种形式办学方针高等教育逐步发展7 、文革前的教育成就:初步形成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意义:奠定教育持续发展的基础,培养大批经济建设的新生骨干力量。二、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1 、文革对教育冲击各地大中学校停课,教学秩序混乱初期,中小学招生基本停顿,高校停止招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2 、 “教育革命”领导体制:工宣队进校,贫下中农管校。教学体制: “开门办校” ,

7、缩短学制高校招生:招工农学员,办“七二一”工人大学。3 、高校恢复招生(1970 )对象:工农兵方法: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结合。影响:教学质量大幅度下降。4、文革对教育的影响:严重影响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三、教育事业的发展 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1 、教育界拨乱反正时间:文革后标志:恢复高考2 、教育体制改革1983 年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1987 年十三大教育成为优先发展的目标3 、科教兴国战略(1995 )背景:教育在推动经济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意义:是应对时代挑战和中国现代化建设实际需要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什么是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8、, 坚持教育为本, 把科技和教育摆提高全民在经济、 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 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 族的科技文化素质, 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教育事业突飞猛进1 、原因: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2 、成就教育立法进步较大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中等教育实行普教、职教并举。改革高校教育体制本课概述新中国成立后, 确立社会主义教育方向, 建立社会主义教育事业。 文革十年教育事业遭到重大打击, 教育质量大幅下降, 民族文化素质下降。 进入新时期确立包括拨乱反正、 三个面向、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科教兴国及教育立法等有力措施, 使教育

9、事业迅速走上健康发展的轨迹,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奠定坚实基础。课堂巩固:1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是AA.制定新的教育方针B.德育放在重要位置C.倡导“两种教育制度”D.培养少数民族干部2 、中国教育事业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 BA.过渡时期B.十年探索时期C. “文革”十年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 3 、以法律形式正式将新中国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性质确定下来的是A、 1957 年 2 月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B、 1954 年 9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 、 为人民服务4 、建国初期科技发展的原因不包括CA 、海外留学人员大量回国,投身国内建设B 、国家大力培养科技人才C 、国家明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D 、 1956 年,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个“向科学进军”的热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