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保法司法解释的成功与不足(下)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07997528 上传时间:2022-08-19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担保法司法解释的成功与不足(下)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担保法司法解释的成功与不足(下)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担保法司法解释的成功与不足(下)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担保法司法解释的成功与不足(下)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担保法司法解释的成功与不足(下)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担保法司法解释的成功与不足(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担保法司法解释的成功与不足(下)(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担保法司法解释的成功与不足(下)、担保法司法解释的不足之处尽管担保法司法解释历经四年,六易其稿,澄清了担保法的 些模糊规定,创立了一些新的担保规则,但也不可否认,该解释本身仍存在诸 多不足,这主体表现在:(一)有的解释违反法律规定从理论上说,司法解释只能解释法律,而不能改变法律的规定。在 法律没有修改的情况下,以司法解释改变法律的规定,既不符合司法解释的原 则,也不利于法律及司法解释的适用,且有损于法律的权威。在担保法司法 解释中,有一些解释明显地违反了法律的规定,主要体现在:1 保证期间的中断保证期间能否中断,理论上看法不一,而这个问题的解决又取决于 保证期间的性质。关于保证期间的性质,理论

2、上意见分歧很大,主要有以下几 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保证期间属于诉讼时效期间,因为担保法第2条规定“保证期间适用诉讼时效中断的规定”;第二种观点认为,保证期间属 于除斥期间,因为期间届满后免除保证人的保证责任;第三种观点认为,保证 期间属于特殊的除斥期间,因为保证期间具有除斥期间的主要特点一一除权, 同时担保法又规定保证期间可以适用诉讼时效中断的规定;第四种观点认为, 保证期间既然非诉讼时效,也非除斥期间,保证期间只是保证人能够容忍债权 人不积极行使权利的最长期限,是一种独立的期间形态,不应当将除斥期间划 入诉讼时效或除斥期间的范围。按担保法司法解释起草者的观点,根据除 斥期间的性质及担保法

3、对于保证期间的规定,保证期间应当理解为除斥期间。 王为此,担保法司法解释第31条规定:“保证期间不因任何事由发生中 断、中止、延长的法律后果。”我们认为,这不仅违反了担保法的规定,而且 其合理性也值得怀疑。担保法第25条第2款明确规定:“在合同约定的保证期间和 前款规定的保证期间,债权人未对债务人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保证人免 除保证责任;债权人已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保证期间适用诉讼时效中断 的规定。”对于这一规定,理论上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保证期间为除斥 期间,一般保证中的债权人在向债务人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并就债务人的财 产强制执行而无效果的情况下,尚应对保证人依法提出承担保证责

4、任的请求, 而该请求的有效期限,应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而不再有保证期间重新起算的 问题,保证期间适用诉讼时效中断,不是指保证期间按照诉讼时效中断的规定 可以重新计算,而是指债权人对保证人主张权利的应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国这说是说,保证期间不存在中断问题。另一种观点认为,保证期间适用诉讼时 效中断,是指保证期间可以适用诉讼时效中断的事由而发生中断,保证期间中 断后,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期间应当重新起算。 03我们认为,后一种理解是 妥当的。因为,“债权人已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保证期间适用诉讼时效 中断的规定”,这说明在债权人提起诉讼或申请仲裁时,主债权的诉讼时效中 断,而保证期间适用这种中断

5、的规定,也就应当中断。也就是说,保证期间也 因债权人提起诉讼或申请仲裁而中断。担保法之所以这样规定,其理由在于: 如果债权人积极行使了他的权利,对债务人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由于诉讼 或者仲裁的程序的关系,有可能待案件了结,经依法强制执行债务人仍不能履 行债务之时,原来约定的保证期间以及法律规定的保证期间已经届满了。这 时,债权人还能不能要求保证人承担责任了呢?如果规定不能,对于债权人的 利益显然是不公平的。法律规定保证期间中断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保证 期间,如果债权人对债务人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那么保证期间就中断,以 前经过的保证期间归于无效,保证期间重新计算。 国既然担保法规定保证

6、期间可以因债权人提起诉讼或申请仲裁而中断,而担保法司法解释却规定 保证期间不得因任何事由而中断,显然与法不符。由于担保法司法解释将保证期间定性为除斥期间,而通说认 为,除斥期间为不变期间,不适用中止、中断、延长的规定。所以,结论自然 就是:保证期间不因任何事由而中止、中断、延长。我们认为,这种结论从理 论上说并不合理。第一,除斥期间与保证期间的适用对象不同。除斥期间适用 于形成权,不适用于请求权。权利人在除斥期间内不主张形成权的,该权利消 灭;而保证期间适用于请求权,即债权人向保证人请求承担保证责任的权利。 在保证期间内,债权人未向保证人主张权利的,该请求权消灭,保证人不再承 担保证责任。虽然

7、除斥期间与保证期间届满均产生权利消灭的后果,但二者所 消灭的权利性质是不同的。也许正是由于二者都具有消灭权利的效力,学者们 才将保证期间定性为除斥期间。第二,就保证责任而言,在债权人提起诉讼或 申请仲裁之前或之后,其性质不应有所变化,应受同一性质的期间约束,且期 间届满,都应消灭债权人的实体权利。但是,按照担保法司法解释的规 定,保证期间不得中断,因此,在债权人提起诉讼或申请仲裁之后,保证期间 将不再有意义,保证人应受诉讼时效的限制。这就是说,债权人在诉讼时效期 间内不向保证人主张权利的,保证人虽也不再承担保证责任,但债权人对保证 人的实体权利并不消灭,而只是消灭胜诉权。这就使得保证人原本无债

8、务,但 经过保证期间到诉讼时效的转换,最后变成了承担实体上的债务。可见,在债 权人提起诉讼或申请仲裁之前或之后,保证责任的性质已经发生了变化。这说明,保证期间与诉讼时效对待债权人的请求权的处理方式是不同的,从而不可 能发生两者并行不悖的情形。而从保证责任的性质上说,保证责任只能受保证 期间的约束,而不能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第三,在立法例上,保证期间适用 诉讼时效中断,是各国的通例。例如,法国民法典第2250条规定:“向主债务人进行的传唤,或主债务人承认债务,对保证人发生中断时效的效力。”日本民法典第457条规定:“对主债务人的履行请求或其他时效中断,对 保证人亦发生效力。”意大利民法典第 19

9、57条中规定:“对于债务人的诉 讼请求对保证人同样产生时效中断的效力。”瑞士债务法第136条、我国台湾地区民法第747条也都有类似的规定。可见,认定保证期间为除斥期间或诉讼 时效期间均有不妥,故我们们赞同将保证期间定性为一种独立的期间状态的观 点。2 抵押权的成立条件根据担保法的规定,抵押权的成立分两种情况:一是按照法律 规定应当办理抵押物登记的,抵押合同自登记之日起生效,抵押权成立;二是 当事人自愿办理抵押物登记的,抵押合同自签订之日起生效,抵押权成立。由 于抵押权不转移标的物的占有,因此,抵押权只有经过登记才能具有公示的作 用。按照担保法的规定,依法应当办理抵押物登记而没有登记的,抵押权

10、应不成立;而当事人自愿办理抵押物登记的,若没有办理登记,则不具有对抗 第三人的效力。国可见,我国担保法在抵押权的登记问题上,同时采取了 生效主义和对抗主义两种不同的做法。当然,这种规定是否合适,理论上有不 同的认识。玄但无论这种规定妥当与否,在法律没有修改之前,都应当遵守这 一规定。担保法司法解释第59条规定:“当事人办理抵押物登记手续 时,因登记部门的原因致使其无法办理抵押物登记,抵押人向债权人交付权利 凭证的,可以认定债权人对该财产有优先受偿权。但是,未办理抵押登记的, 不得对抗第三人。”可见,这一解释明显改变了担保法所规定的抵押权的成立 条件。尽管该解释中没有明确指出“因登记部门的原因致

11、使当事人无法办理抵 押物,抵押人向债权人交付权利凭证的”,抵押权成立,但其认定债权人对该 财产有优先受偿权,这实际上就是承认了未登记的抵押权是成立的,因为只有 成立的抵押权才涉及优先受偿权问题。该解释不符合担保法的规定,可以 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如果当事人设定的抵押是依法须办理抵押物登记 的,则抵押合同自登记之日起生效,抵押权成立。只要没有办理抵押物登记, 无论是何种原因造成的,抵押权都不能成立。至于由于登记部门的原因而没有 办理抵押物登记,并造成当事人损失的,可以通过建立登记机关的赔偿责任制 度加以解决,而不能以司法解释的形式改变现行法律的规定。另一方面,如果 抵押物是自愿登记的,抵押合

12、同自签订之日起生效,抵押权成立,是否交付权 利凭证并不影响抵押权的成立。3 抵押权的追及效力在物权法理论上,通说认为,物权具有追及效力。所谓物权的追及 效力,是指不问物权客体辗转入何人之手,得追随其物主张物权的效力。叵各国民法一般规定,抵押权作为物权的一种,应当具有追及效力,即抵押物所有 人设定抵押权后,仍可将抵押物所有权转让于他人而抵押权不受影响,抵押权 人仍可以追及抵押物之所在而行使抵押权。例如,法国民法典第2166条规定:就某一不动产享有已登录的优先权或抵押权的债权人,无论该不动产转入 何人之手,均得追随保留其权利,并且按照债权顺位或登录顺序受偿;我国台 湾地区民法第867条规定:不动产

13、所有人设定抵押权后,得将不动产让与他 人,但其抵押权不因此而受影响。立法上之所以如此规定,是因为抵押物所有 人虽以其财产设定了抵押权,但并不由此丧失对抵押财产的处分权。既然抵押 人有转让抵押物的权利,则如当事人约定抵押权成立后,抵押人不得再让与该 抵押物所有权的,该约定也是无效的。E在我国,关于抵押人能否转让抵押物,立法一直采取限制的态度。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15条规定:在抵押期间,非经债权人同意,抵押人将同一抵押物转让他人的,其行为无效。担保法第49条规定:“抵押期间,抵押人转让已办理登记的抵押物的,应 当通知抵押权人并告知受让人转让物已经抵押的情况;抵押人未

14、通知抵押权人 或者未告知受让人的,转让行为无效。”可见,上述规定都对抵押人转让抵押 物进行了限制,只是限制的程度不同而已。尽管担保法的规定有了改进, 将经债权人同意改为抵押人的通知义务,但仍不符合物权的追及效力,实际上 是否认了抵押权的追及效力。因此,遭到学者们的普遍反对。03对此,担保法司法解释第67条第1款规定:“抵押权存续期间,抵押人转让抵押物未通 知抵押权人或者未告知受让人的,如果抵押物已经登记的,抵押权人仍可以行 使抵押权;取得抵押物所有权的受让人,可以代替债务人清偿其全部债务,使 抵押权消灭。受让人清偿债务后可以向抵押权人追偿。”应当说,这一解释的 精神是对的,肯定了抵押权的追及效

15、力。但是,这一解释却明显违反了担保法 的规定,合理而不合法。同时,这一解释在表述上也存在一定问题,容易引起 误解。该解释指出:“抵押权存续期间,抵押人转让抵押物未通知抵押权人或 者未告知受让人的,如果抵押物已经登记的,抵押权人仍可以行使抵押权”。 这种规定似乎还包含另一层含义:抵押权存续期间,抵押人转让抵押物未通知 抵押权人或者未告知受让人的,如果抵押物没有登记的,抵押权人不得行使抵 押权。显然,从担保法及担保法司法解释的规定精神来看,是不能包 括这种含义的。因此,上述司法解释的准确表述应为:“抵押权存续期间,抵 押人转让已经办理登记的抵押物而未通知抵押权人或者未告知受让人的,抵押 权人仍可以

16、行使抵押权。”4 数个未登记的动产抵押权并存时的受偿顺序尽管我国担保法否定重复抵押,但承认了余额抵押。因此,在 同一财产上可以发生多个抵押权并存的情况。在抵押权并存的情况下,如何确 定其效力,担保法第54条有明确的规定:(1)抵押合同以登记生效的, 按照抵押物登记的先后顺序清偿;顺序相同的,按照债权比例清偿。(2)抵押合同自签订之日起生效的,该抵押物已经登记的,按照抵押物登记的先后顺序清偿;未登记的,按照合同生效时间的先后顺序清偿,顺序相同的,按照债权 比例清偿。抵押物已登记的先于未登记的受偿。可见,在数个未登记的抵押权 并存的情况下,法律以合同生效时间的先后作为受偿顺序,这就是“设定在 先”原则。关于这种“设定在先”原则,许多学者认为其是不合理的,应当采 取“次序同等”原则。 国担保法司法解释第76条规定:“同一动产向两 个以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