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自评报告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07989308 上传时间:2022-12-1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9.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自评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自评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自评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自评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自评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自评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自评报告(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精品课自评报告信息社会的经济发展对新型人才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最基 本的要求是:自觉主动地学习和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并将它作为自己 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不同于中学所开设的计算机基础课程, 我们不仅强调同学应该掌握的基本操作技能,同时更强调学生理解其中的操作原理,从 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及研究能力。另一方面,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针对全校非计 算机专业学生所开设,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同于计算机专业学生,其学习计算机的目 的,侧重于应用计算机解决与专业相关的实际问题。因此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教学过 程中必须针对其特点,建立一套完善的

2、教学体系。东北大学计算中心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组担负着全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 课的教学工作,为了搞好计算机基础课的整体建设,教研室提出了以大学计算机基础 课程的教学为重点、带动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建设的策略。籍此以提高整个东北大 学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整体水平。1. 教学队伍1.1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1.1.1课程负责人常桂然,教授、博士生导师。东方软件有限公司信息中心主任。1970年毕业于北京 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1982年在东北大学获计算机应用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84 至1986年在美国田纳西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做访问学者,后转为博士研究生,1991 年获博士学位。19

3、92年回东北大学工作。1970年代末,开始从事计算机网络的研究工 作。在美国进修与学习期间,曾从事计算机辅助自动控制系统设计、人工智能在生产过 程控制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教学方面,长期从事第一线教学工作,主讲“大学计算机基础”、“网络基础与 INTERNET应用”、“远程数据通信与广域网络”、“计算机网络”等课程,指导课程设计 与毕业设计。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2004-2006学年度,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师。在科研方面,一直从事计算机相关方面的科研和工程应用项目,在计算机网络和软 件开发方面具有宽广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经验。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九五科 -1-技攻关项目、863

4、计划、辽宁省科技基金等多个科研项目,部分项目通过了省部级鉴定, 取得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研究成果,并获得了省部级奖励。在国内外专业期刊物和 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近百篇。参加了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沈阳信息港等多个大型 计算机网络工程项目的建设或技术咨询工作。1.1.2主讲教师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任课教师队伍由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组成,形成 梯队式架构,每学期都有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直接参与教学,并负责大学计算机基础 课程的教学、改革,如课程评估、成绩追踪等工作。主讲教师多年来一直从事计算机基 础的教学工作,大部分的教师都具有相关实际软件产品和工程项目的开发经历,主持和 参与了多项大型软件的

5、开发与设计,具有丰富的软件应用与开发经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特征的21世纪对高等教育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需要一支掌 握教育基本理论、精通教育技术,又能熟练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高素质的教师队 伍。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师的角色在其职能和特征上也必然发生某种变化。教 师不只是知识的拥有者、组织者和传递者。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具有多元 化的角色。 设计者:在教学过程中,要进行课程教学脚本的设计和教学单元的制作; 学习者: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要求教师要不断地接受新知识,教师必须通过不断 的学习完善自己; 合作者:教师只有相互理解、配合默契,才能制作出教学精品;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

6、,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使教师的角色职责更重。因此, 对于参加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师,在全校范围内最先进行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学 习和应用,并将该技术运用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 主讲教师具有学生主体性和教师指导性的新型教学模式的基本教学理念,并有意识地运 用现代教育技术具体实现这一理念。任课教师经常进行学术交流,就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方法以及如何将新技术 融入教学中等内容进行探讨和研究;建立教师互相听课制度,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对 认真负责、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在津贴、待遇等物质和精神方面予以奖励,提高整个大 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整体教学水平。1.2教师队伍结构及整体素质1.2.

7、1教学队伍结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组由14名经验丰富的任课教师组成,具有以下特点:(1)学历结构课程组有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6人、助教3人。其中博士 4人,硕士 15 人,10人都在攻读博士学位。另外,还有10多名助课的在读硕士生与博士生。(2)年龄结构教学队伍的以30-45岁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是教学与实践的中坚力量。其中: 45岁以上的教师比例为5%、40-45岁之间的教师比例为21%、30-40岁之间的教师比例 为37%、30岁以下的教师比例为37%。(3)学缘结构东北大学毕业并获得硕士以上学位15人,兰州大学毕业1人,吉林大学毕业1人。 国外获得博士学位2人,学缘构成为88%。(

8、4)师资配置情况以“信息技术”为主要特征的21世纪对高等教育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需要掌握教 育基本理论、精通教育技术,又能熟练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组采用大班进行理论课的教学,小班进行实践课的教学。 为了增加实践指导的力度,选择品学兼优的博士和硕士作为学生上机实践的辅导员。另 外学生课后利用多媒体学习系统以及网络来进行学习与交流,部分缓解了教学压力。目 前课堂教学师资配置的比例为1: 120人左右,实践教学配置的比例为1: 60人左右。(5)骨干教师监督下的、认真负责的实践教师队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师队伍是在骨干教师监督指导下,由任课教师、 中心实验技

9、术人员、助课研究生组成。为了达到更好的实践效果,教研室建立了实践教师听课制度,并要求所有参加实践 教学的教师首先独立完成所有实验任务。授课教师必须承担一部分实验任务以了解学生 在实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对学生的实验过程建立目标检查制度等。1.2.2师资队伍培养课题组结合中青年教师的个人发展和团队的整体发展我们制定了可行的中长期培 养与发展计划,积极发挥老教师和骨干教师的作用。组织中青年教师定期开展教学研讨、 相互听课、相互学习,并积极参加教学和科研项目等活动,使得任课教师可以以教学推 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二者相辅相成。中心经常举办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媒体与设计、教学论等方面的讲座和培训,或聘

10、请其他院校的学者进行培训或举办学术讲座,以开阔教师的学术视野。同时鼓励年轻教 师进行在职学位进修,五年间先后有11位青年教师在职进修博士学位,有10人次参加 国际会议、赴国外作访问学者,并应邀赴港台等地进行学术交流等。上述的措施的实施 显著的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1.3教师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1.3.1课程的历史沿革计算中心基础教研室承担东北大学全部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 教学工作。面对不同专业背景和不同基础的学生,在课程的定位、课程内容、教学手段 和方法方面我们进行了多次有益的尝试。(1) 初期阶段:199019991990年,计算中心基础教研室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开

11、始为部分非电专业开设 7DOS基础知识课程。1994年,计算中心基础教研室为部分非电专业开设微机基础。主要讲解计算机 基础知识、以及DOS、Windows等操作系统的使用。1995年,计算中心基础教研室开始为非电专业开设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内 容包含Windows、Office等内容,该课程实际应用广泛,为办公自动化应用培养了大量 的应用人才。1997年,教育部发布155号文件,提出要注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要求,明确地 将计算机教育分为三个层次。在该文件的指导下,计算中心基础教研室积极推进非计算 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改革,实行计算机教育不断线,按三层次模型设置课程体系。1998年,计算中心针

12、对计算机文化基础确立了 “精讲多练,注重实践能力”的 指导思想,加大了课程实验的学时,并对课程实验内容的选用、实验指导教师队伍的管 理、课程实验的考核等内容做了多项改革。(2) 发展阶段:200020031999年,改革了计算机文化基础的考试模式,由原来的纸介质试卷改为电子方 式,采用了实践性较强的上机编程操作题目,使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得到较大提高。2001年,计算中心基础教研室对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做了多项改 进,采用了多媒体动画和仿真讲义、Email提交作业等现代教育技术,增强了课程教学 的效果。2001年,计算中心基础教研室开发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考试系统,支持局域网环 境下的试题

13、抽取、网上答题和试卷提交等功能。2003年,“计算机基础”教学网站发布。2003年,计算机文化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指导、C 语言程序设计习题集与上机指导等教材分别由科学出版社和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3)提升阶段:2004今2004年,新版基于网络的计算机考试系统发布。2005年,计算中心基础教研室把重新制作了计算机基础的教学网站,采用了多 媒体仿真、网络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手段。有效利用了学校的校园网络资源,收到了良好 的效果。2006年,在教学中广泛采用将案例教学法,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 的自主学习热情。1.3.2教学改革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

14、机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要对计 算机软硬件的最新技术和发展有所了解。为了适应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课程组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材 建设、实验教学和课程理论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创新,主要表现为:(一)改革课程的目标与定位适应“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计算机文化基础层次的教学内容将会逐步 下移”的现状,将本门课程定位于“具有大学水准的基础性课程”,并对课程的人才培 养目标进行改革。(二)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并针对不同专业灵活配置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力求反映最新的计算机学科的理论知识成果,例如在讲解计 算机组成时,介绍网格技术和多核技术。同时力争做到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侧重点,例 如针

15、对机械专业,拿出一定的时间介绍主流的三维CAD软件和CAE软件。(三)建设教学环境、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目前本门课程全部课时仅为32学时,其中理论课为16学时。针对课时少、内容多 的现状,理论课程的讲授必须“精讲”最基本的概念,并为学生指明深入学习的方法, 鼓励其自学。同时将基本应用技能的教学放到实践教学,并鼓励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 学。为了便于学生自学,建立课程学习网站,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开展教学,既作为课堂 教学的补充,又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空间。(四)加强实践教学,注重能力培养建立迭代式的能力培养模型,将计算机实际能力培养划分3个阶段,在每个阶段又 分为“基础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在实验教学内容中引入案例,并建立基于 任务驱动的作业管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加强实验室建设,为教学改革提供良 好的硬件支撑环境和教学环境。(五)改革教学评价体系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平时表现和阶段性的成果占总成绩的50%,重点考察学生的实 际动手能力;期末考试则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测试。为了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我们 将考试方式改革为电子考试,并开发基于网络的电子考试系统。(六)教材建设在引用国内外先进教材的同时,自编教材计算机文化基础(科学出版社,2003 年)和计算机文化基础习题与实验指导(吉林大学出版社,2003年),并将于近期再 版。1.3.3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