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07987401 上传时间:2023-11-0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学习目的】知识与能力:1.理解作者及作品,理解时代背景; 掌握重点字词句,翻译全词。 措施与过程:1诗词鉴赏“五见解”; 2.理解这首词用典的含义和体现上的作用; 3.理解本词的思想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忧虑国事,壮志难酬的爱国情怀。 【学习重点】诗词鉴赏“五见解”;【学习难点】1.理解这首词用典的含义和体现上的作用; 2理解本词的思想内容。【学习措施】:朗读法、五见解、合伙探究研讨法【学时安排】一学时【知识链接】1,创作背景 此词是辛弃疾登临镇江北固亭所作,时为南宋开禧元年秋,当时韩侂胄(tuz)把持朝政,企图通过北伐中本来提高自己的名

2、誉,于嘉泰三年起用闲居八年的抗金派代表人物辛弃疾,任命她为绍兴知府,浙东安任使,次年调任镇江知府。韩侂胄的抗金主张符合辛弃疾复国的一贯志愿。可是韩侂胄一伙政治腐败奢靡淫乐,只但是是想借“伐金”来作为政治赌博的筹码。因此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的作法,又感到忧心忡忡,她觉得应当做好充足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覆辙,使北伐再次遭到失败。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注重。辛弃疾对这种局面忧心忡忡,在登临北固亭时,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篇千古传诵的杰作。览景有感,就自然吐露了出来。2,苏辛风格的异同比较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苏轼与辛弃疾两人

3、同为豪放词之人们,自然有相似一面:词风雄浑,境界博大。然则苏辛并称,两人的风格却并非完全相似。从两词就可看出:苏词纵横捭阖,思考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辛词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爱国忧国情怀。总的来说,则是:苏词清远旷达;辛词豪放深沉。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亦称:“东坡词旷,稼轩之词豪。”【课前自学】、理解作者辛弃疾(140207),字 ,号 , 时期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擅长作词,与 并称“苏辛”,同属 词派代表词人。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孙仲谋( )舞榭( )巷陌( ) 金戈( )元嘉 ( )狼居胥( ) 仓皇( ) 可堪( )佛狸祠( )拓跋焘( )张浚( ) 王玄谟( ) 3解释下列词语,掌

4、握其在词中的意思 无觅: 寻常: 气吞: 草草: 风流: 赢得: 北顾: 可堪: 凭谁问: .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赢得仓皇北顾 北: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饭: 5指出下列句子各属于哪种文言句式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 )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 )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 )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 )【课中探究】 一、诗词五看 ,诗词鉴赏“五见解”是指看什么? 2,第看 ,可以看出些什么? ,第看 ,可以看出些什么? 4,第看 ,可以看出些什么? 5,第看 ,可以看出些什么? ,第看 ,认真探究课后习题二。辛词长于用典,所谓“用典”,就是

5、引 来比方今人、今事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用典的好处在于能用极精简的语言体现丰富的意思。恰本地用典,可使文章富有文采,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以一当十。 例如,锦瑟引用了 、 的典故,是为了体现一种迷惘凄清的心理处境,也为诗歌增添了文采。 马嵬用 的典故,玄宗贵为天子,却得不到平民般的幸福,挖苦了玄宗虚伪自私的爱情。 辛弃疾的词以好用典故见长。永遇乐用了哪几种典故? 上阙用了 、 两个典故,下阙用了 、 、 三个典故。二、分析典故的用意,理解本词的思想内容,意思对即可。 1分析第一二个典故。说说前两个典故蕴

6、含了什么用意? 2.分析第三个典故。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3分析第四个典故。诗人写北魏太武帝在长江边的瓜步山上建行宫(佛狸祠)祭神的热闹景象,是什么心情? 借用北魏太武帝典故的用意何在? 4.分析第五个典故。结尾借“廉颇思国”的典故体现了作者如何的思想感情?并说说典故在全词中的作用。【小结归纳】1.齐声朗读课文。总结归纳上下两阕内容大意 2.总结归纳,把握主旨 3.明确词作的艺术技巧 【反馈达标】 1.下列诗词句全是写景的,从实写与虚写的角度看,不同的一项是()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B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C.一片神鸦社鼓 D.大江东去 2.下列对“四十

7、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一句理解最精确的一项是() A.壮心未泯,始终保持着忧国忧民的抗金热忱。 怀念家乡,怀念中原,怀念往昔岁月。 C对四十三年前抗金业绩引觉得荣。 D.对四十三年前扬州路一带战斗的岁月记忆犹新。 3从修辞看,与其她各句不同的一项是() A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B.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C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D.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典故的一项是() A.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B.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C.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5.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鉴赏评析有误的一项是()A词的上阙由本地风光引出

8、历史人物,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笔调沉雄凄婉,意境苍凉悲壮,寄寓了作者对国事的感慨和忧虑。 .“可堪回眸”词句一语千钧,不仅使后两句的画面具有了深刻的政治内容,并且也体现出了作者忧时伤世的强烈感情。.词的结尾处,作者以廉颇自况,既概括了自己毕生的坎坷遭遇,又体现了作者有心杀敌报国,却又力不从心的苦闷心情。 .全词用典虽多,却都关怀时事,十分贴切,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延伸迁移】辛词名句识记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菩萨蛮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西江月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

9、片。西江月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眸,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青玉案元夕【课后作业】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毕背面的1至3题。 西江月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注: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波神:水神。准拟:准定。 ()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对的的一项是() A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 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10、.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 D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2)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 (3)作者在词中是以如何的胸怀看待风波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参照答案: ()D (2)苏轼辛弃疾豪放派(3)第一问:达观、豪迈的胸怀第二问:略。(如“波神留我”、“露宿何妨”、“准拟岳阳楼”均体现了词人的乐观、豁达的面对风雨的情怀。)答:上片借歌颂孙权,刘裕的故事,表白了词人的北伐雄图体现了作者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2.分析第三个典故。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答:用刘义隆草草北伐失败典故,旨在借古讽今,委婉奉劝南宋朝廷韩侂胄,不要急功冒进,要汲取历史的教训,体现自己对的的抗金作战思想。 分析第四个典故。 诗人写北魏太武帝在长江边的瓜步山上建行宫(佛狸祠)祭神的热闹景象,是什么心情?答:当时,江北各地沦陷已久,如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掉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这样发展下去,后果不堪设想。对此,作者的心情无比沉重,一股担忧之情淤塞胸间,隐隐作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