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的尺度及其测量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07979343 上传时间:2023-12-0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体的尺度及其测量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物体的尺度及其测量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物体的尺度及其测量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物体的尺度及其测量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物体的尺度及其测量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物体的尺度及其测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体的尺度及其测量(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题:“物体的尺度及其测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大致了解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基本尺度。2、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米和常用单位千米、分米、厘米、毫米、 微米、纳米等之间的换算关系,并对米、分米、厘米、毫米等常用的长度单位形 成具体观念;3、知道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会恰当选择和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 度;4、初步了解测量有误差,知道误差与错误的不同,知道减小人为因素造成 误差的方法。5、能根据日常经验或物品大致估测物体的长度;(二)过程与方法1、体验和感悟测量在生产生活中的必要性。通过实际测量,体会必须要有 统一的测量标准、恰当的测量工具和正确的测量方法。2、通过利

2、用不同渠道收集不同国家和地区长度单位在历史发展中的演变过 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获得对国际单位的初步认识和理解。(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长度的测量过程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以 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2、通过对测量误差的认识及科学窗等栏目的内容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 趣,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长度的测量实践探究活动的热情。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世界 观和方法论。3、通过长度和体积的测量,密切联系实际,渗透物理教学应“从生活走向 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二、重点、难点分析重点是使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对初二学生似

3、乎并不 陌生,但学生的操作不一定规范,因此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刻度尺是这节课的重点。三、教具1、认识长度的各种测量工具。刻度尺、钢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2、观察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一米长的厘米刻度尺、20 厘米长的毫米刻度尺。3、辅助教学用具。电脑、幻灯片。四、教学过程设计(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引入故事:传说英国有一胖一瘦俩位大臣,用各自的腰围做标准,测量同一 段布的长度,得出不同结果。学生讨论为什么 ? 最后老师指明,宇宙万物,从纷繁的星体到我们生活的地球,从莽莽大山到滔滔河流,从高大的建筑物到组 成物质的分子、原子,都有一定的尺度,都要占据一定的空间。点明课题:物体的尺度及其测量设

4、计意图:从有趣的故事出发,引入课题,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新课教学1、长度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1) 课前布置学生进行了专项预习:单位换算,明确要求学生必须能快速 地进行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以及微米、纳米等单位之间的换算,并能找 出其中的规律。课上,以小组竞赛形式进行的预习检查。最后老师用幻灯片展示 这一知识内容。设计意图:基于学生对长度单位及其换算有一定的认识,将此部分教学内容 以课前作业的形式留给学生,即极大的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又减轻了学生 课上学业负担,更很好地提高了有效教学。(2) 学生实验 a.要求学生用手比划 1 米的长度:4 个学生闭着眼站在 讲台前面,

5、我说一声开始,4 个学生同时比划出 1 米的长度。然后睁开眼再互相 比较。b.让学生在自己的身体上找出大约是 1 米、1 分米、1 厘米、1 毫米的部 位。设计意图:通过自己的感知,让学生对长度及其单位形成具体的认识。 (3)出示习题:给下面的数据填上合适的单位a 南京长江大桥的长约为 6700_;b 珠穆朗玛峰的高度约为 8844_;c 一张普通的试卷的厚度约为 70_;d 估测课本封面上展示的东方明珠电视塔的高度_。2、 长度的测量工具出示实物,让学生认识长度的各种测量工具: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 器、激光测距器等。3、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刻度尺学生比较熟悉,也经常使用,所以课上安排先让

6、学生自己去测量长度, 然后大家讨论其测量过程中的不足及错误,最后由老师有针对性的指出错误的原 因和正确的操作方法。用幻灯出示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设计意图:尝试着利用错误尝试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自得之时暴露出使用 刻度尺的错误,并有针对性地指出错误的原因和正确的操作方法。使学生认识到 如此简单的测量,也有严格的操作规则,只有严谨认真,才能做好实验,学好物 理。4、 误差学生自读课文,明确误差的定义、误差产生的原因、减小误差的方法。 设计意图:有意思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5、 课堂小结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6、 布置作业:自主选择器材,测量出一元硬币的直径、细铜丝直径、地图上相邻俩城市间 的距离

7、.物体的尺度及其测量教学反思长度测量是初中物理的一个实验内容。有效地进行长度测量的教学,对学生学习后面的 内容非常重要。我在本节课的设计与安排上突出了如下几个方面。一、学生自主学习长度单位的换算长度单位换算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习惯于满堂灌,强行给学生方法、规律、技巧。本 以为学生会因此学的轻松、记得牢,却又不自觉的地加重了部分学生的负担,学生因此产生 了潜在的畏惧心理。新的没学会,原来会的又给混淆了。鉴于上述情况,我在教学前,布置 学生进行了专项预习:单位换算,明确要求学生必须能快速地进行千米、米、分米、厘米、 毫米以及微米、纳米等单位之间的换算,并能找出其中的规律。结果,在第二天以小组竞赛

8、形式进行的预习检查中,学生对单位换算的掌握程度以及他们总结出来的各具特色的运算规 律,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料。例如,有一个学生总结出这样一个爬楼梯的规律,如图1所示。学生用“拾级而上”做了概括,它的解释是每上一级台阶就“乘以10”,反之,每下一级台 阶就“除以10”,简洁、形象、生动。二、学生在动手实验中化解长度单位概念具体化的难点长度测量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重要实验,学生对实验的目的和物理学习之间没有充分的认 识,这是很正常的。这就要求我们能进行恰当而又必要的引导。我首先要求学生用手比划1米的长度:4个学生闭着眼站在讲台前面,我说一声开始,4 个学生同时比划出1米的长度。然后睁开眼再互相比较。结果有

9、一个学生比划出来的1米的长 度,竟然不足 20 厘米,而另一个学生比划出来的 1 米竟是平展的两手之间的距离,足有 160 厘米。下面的学生哄堂大笑,我及时地进行了调控,用一根米尺向学生展示了1米的标准长 度。接着用同样的方法进行了1厘米、1分米的闭眼比划比赛和标准长度展示。在学生对1米、 1 分米、1 厘米、1毫米这4个非常熟悉的长度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后,要求学生估测: (1)一 拃的长度;(2)一庹(两臂左右平伸时两手中指尖之间的距离)的长度;(3)教室的长、宽、 高(在密度一节中,要以此估算教室内空气的质量);(4)课桌的长、宽、高;(5)课本的长、 宽、厚;(6)一元硬币的直径、厚度、

10、周长。对这几个问题,我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在这段时间内,我也走到学生中间与部 分理解、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一起想办法、出主意,引导他们进行正确思考、合理估测。最 后用几个思考练习题“冷却”一下近乎要“散”的课堂气氛。例1 给下面的数据填上合适的单位(1)南京长江大桥的长约为6700_;(2)珠穆朗玛峰的高度约为8844_;(3)一张普通的试卷的厚度约为70_;(4)估测课本封面上展示的东方明珠电视塔的高度_。三、精心讲解巧类比,突破读数的难点不少学生对分度值(也称最小分度值、最小刻度值)与测量结果的关系,即怎样在分度 值已知的测量中确定测量结果,或由已知的测量结果判断用的是什么样的刻度尺,

11、存在着认 识上的困难。为此,我把它与数学上数的分位思想进行类比,如某同学的身高为1684m 如 图2所示。根据测量中的读数规则,测量结果应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是估 读出来的,这样学生就能比较容易地判断出测量该同学身高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学生 也就能很容易理解分度值与测量结果的关系了。巩固练习:例2 用分度值为1mm 的刻度尺测量一支新铅笔的长度,下列结果正确的是( ) A12002m B02m C02000m D020m例3 某同学测得文具盒的宽度为538cm,则他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 A1cm B1mm C1dm D3mm四、关于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教学尝试

12、刻度尺学生比较熟悉,也经常使用,如果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样使用刻度尺,难以引起 重视,甚至引起学生反感而减弱学习兴趣。笔者在教学中,尝试着利用错误尝试的方式,让 学生在轻松自得之时暴露出使用刻度尺的错误,并有针对性地指出错误的原因和正确的操作 方法。使学生认识到如此简单的测量,也有严格的操作规则,只有严谨认真,才能做好实验, 学好物理。五、关于误差和有效数字误差和有效数字的理论比较深,不宜多讲。仅让学生知道由于估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数, 就必然存在误差,知道估读的数字是有意义的,它能告诉我们真实值在哪个范围,它跟前面 的数字都是有效的,应该告诉学生,在计算平均值时,有效数字的位数要跟测量值的位数相 同。不足之处,由于本节课我是初次进行尝试,有些环节的处理不尽人意,以后我一定要合 理改善,想办法让这堂课更完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