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高中地理全程训练:课练13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含答案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07977144 上传时间:2023-01-1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高中地理全程训练:课练13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精品高中地理全程训练:课练13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精品高中地理全程训练:课练13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精品高中地理全程训练:课练13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精品高中地理全程训练:课练13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品高中地理全程训练:课练13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高中地理全程训练:课练13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含答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理精品教学资料 2019.5课练13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下图为我国某农牧交错带常年活动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图,该地土地利用主要由图中五种土地利用类型组成(不包含未利用地)。读图完成13题。119602010年,该地 ()A建设用地比重略有上升B草地面积逐年萎缩C荒地比重较为稳定 D水体面积不断萎缩2该地耕地的变化主要是由于 ()A草原转化为耕地 B荒地转化为耕地C新活动地域的开垦 D建设用地转化为耕地3据图推测,1990年以来该地可能 ()A冰川融化加快 B河流水量减少C气候逐渐变干D台风灾害增多答案:1.C2.C3.A解析:第1题,本题主要考查读图分析能力。

2、19602010年,该地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很小,比重下降;草地面积逐年增加;荒地比重较为稳定;水体面积先减后增。综上所述,C项正确。第2题,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从图中看,草地、荒地、建设用地都有所增加,所以该地耕地的变化主要是由于新活动地域的开垦,C正确;不可能是草原、荒地、建设用地转化为耕地,A、B、D都是错误的。综上所述,C项正确。第3题,本题主要考查土地资源的利用。1990年以来该地水体增加,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土地利用的面积不断增加,说明该地水源增加,而该地位于农牧交错地带,可以推测是冰川融化造成的。综上所述,A项正确。为应对风电等新能源大幅增长对电网安全及消纳能力带来的挑战,云

3、南电网公司加强风电新能源并网管理,在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前提下,全力做好节能优化调度,最大限度地保障了风电新能源消纳。近年来,云南枯水年消纳风电多。据此完成46题。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云南风能资源的开发加剧了当地环境污染B云南高海拔山区风能资源丰富C云南的风向季节变化小D云南风能资源总量呈逐年上升趋势5云南电网枯水年消纳风电多()A表明该电网以风电为主B可能加剧电网供需矛盾C可缓解水能发电丰枯矛盾D说明水能开发达到饱和6与水电和火电互补相比,水电和风电互补的优点是()A电网运行更平稳B电站建设成本更低C能源利用率更高D环境效益更突出答案:4.B5.C6.D解析:第4题,本题考查云南风能资

4、源。风能资源为清洁能源,开发风能资源不会加剧环境污染;高海拔山区空气摩擦力小,且周围没有地形阻挡,风力大,所以风能资源丰富;一个地区的风能资源总量存在年际变化,但不一定呈逐年上升趋势;云南为季风气候,风向季节变化大。第5题,近年来,云南电网枯水年消纳风电多,是因为枯水年水能发电量少,为保证电网安全,消纳较多风电,缓解水能发电丰枯矛盾。第6题,与水电和火电互补相比,水电和风电互补的环境效益更加突出,因为火电站发电对环境有严重的影响。弃风限电,是指在风电机组设备状态正常、风况良好的情况下,由于种种原因导致风电场被迫暂停一些机组发电的现象。我国风电开发利用的商业化时间相对较短,但增长速度快,至201

5、2年我国风电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一,成为风电大国,但“弃风限电”现象也日趋严重。读2013年我国上网电量(上网电量指发电厂向电网公司输入的电量)和重点地区“弃风”电量图(单位:kWh),完成79题。7我国“弃风限电”最严重的地区是()A西北地区 B西南地区C华北地区 D华东地区8重点地区出现“弃风限电”的根本原因是()A我国风能资源开发时间短B我国能源资源储量大、种类多C我国风能资源非常丰富D发电量与用电量存在时空差异9下列缓解“弃风限电”的主要措施,不可行的是()A提高本地区风能消纳能力B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弱风速C通畅能源外送通道D放缓风电基地建设速度答案:7.A8.D9.B解析:第7题,本题主

6、要考查风能资源的分布。读图分析可知,重点地区“弃风”电量图中,蒙东、蒙西、甘肃大部分都分布在我国的西北地区,因此“弃风限电”最严重的地区是我国的西北地区。综上所述,选A项。第8题,本题主要考查风能资源的开发现状。我国风能资源的开发历史悠久,A错;我国能源资源储量大,但由于经济发展迅速,能源需求量大,能源短缺,B错;我国风能资源丰富,但这不是出现“弃风限电”的主要原因,C错;甘肃、蒙东、蒙西等大型风电基地都位于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的地区,本地电量消纳空间有限,而电网外送能力又不足,只能“弃风”。综上所述,选D项。第9题,本题主要考查风能利用现状。缓解“弃风限电”的主要措施有:放缓风电基地建设速度,提

7、高本地区风能消纳能力,通畅能源外送通道;但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弱风速不是解决的措施,故B错。综上所述,选B项。下图是青藏铁路沿线自然灾害发生频次分布图。读图完成1011题。10青藏铁路沿线的自然灾害具有相似性的地区是()A青海湖盆地和青南高原B湟水谷地和拉萨河谷地C青南高原和羌塘高原D羌塘高原和拉萨河谷地11柴达木盆地虽然年降水量较小,但洪水灾害相对突出,其主要原因是()A年内降水集中,变率较大B年内降水均匀,变率较小C地形分异明显,坡度较大D地形比较单一,起伏和缓答案:10.B11.A解析:第10题,本题考查考生的读图能力。湟水谷地和拉萨河谷地的主要自然灾害为洪水、山洪。青海湖盆地雪灾、洪水和

8、山洪较多,青南高原则雪灾和地震较多,羌塘高原雪灾、风灾较多。第11题,本题考查灾害发生的原因。柴达木盆地因为年内降水集中、变率较大容易引起洪水灾害。地形和坡度不是引起洪水的主要原因。二、综合题(共46分)12以下是我国水资源情况的相关资料,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22分)材料一2013年7月,随着夏日气温的攀升,安徽巢湖蓝藻大面积暴发,湖水腥、臭、稠,因而造成部分区域供水紧张。2015年,合肥市的供水量达到7亿多方(立方米),但缺口5亿方。材料二中国与发达国家水资源利用状况表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工业水重复利用率万元工业产值用水量居民人均用水量中国0.450%91立方米280升/天发达

9、国家0.880%918立方米130升/天(1)简述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2)结合材料分析我国水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3)合肥市也为缺水困惑,为解决合肥市水资源问题,请提出可采取的有效措施。答案:(1)夏秋较多,冬春较少;东部多,西部少,南部多,北部少。(2)问题:水污染严重,水资源供应紧张,水资源利用率低。原因:大量污水排放,造成严重的水污染,使可利用的水资源减少;节水意识淡薄,水资源利用技术落后,浪费严重,导致利用率低。(3)防治水体污染,改善合肥市河流、湖泊的水质;节约用水,增强节水意识,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工农业节水技术。解析:第(1)题,结合我国季

10、风气候和海陆位置特点,可得出我国水资源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点。第(2)题,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数据,可以发现水质污染、水资源利用率低、水资源供应紧张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与社会主导发展方向、技术水平、资源利用意识等因素密切相关。第(3)题,治理缺水的措施,必须从缺水的原因入手,逐步找出对应的解决措施。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材料一下图是伏尔加河流域及周边地区示意图。材料二伏尔加河是欧洲第一长河,位于俄罗斯境内,全长3 690千米,流域面积138万平方千米,年径流量为2 540亿立方米。伏尔加河河源处海拔仅有228米,而河口处低于海平面28米,干流总落差为256米,河流流速缓慢,

11、河道弯曲。干支流通航里程达3 260千米,通航期200多天。流域内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钾、磷等资源,人口稠密,交通便捷,工农业发达。(1)伏尔加河流域各河可开发的水能资源总计电量约1 200万千瓦,而我国仅一个三峡电站的总装机量就达2 240万千瓦。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伏尔加河流域曾发生多次灾害性春洪,试分析伏尔加河上、中游地区易发生春洪的原因。(3)为了抵御洪水灾害,人们在伏尔加河的干支流上修建了大、中、小型水库800余座。水库的修建对流域内的环境造成了哪些影响?答案:(1)和长江流域相比,伏尔加河流域径流量较小;上、中、下游落差也很小。(2)伏尔加河流域纬度较高,春季

12、有季节性积雪融化,上游来水量大;上、中游地区流域面积大,支流众多,来水量大;上、中游地区河流落差小且河道弯曲,流速缓慢,不利于洪水下泄。(3)有利影响:改善局部小气候;合理分配流域内水资源等。不利影响:影响鱼群洄游产卵;改变鱼群的群落构成和栖息地;水库储水和人类从库区引水导致伏尔加河流入里海的径流量减小,进而造成里海水面下降。解析:本题以伏尔加河流域及周边地区示意图和相关材料为载体,考查伏尔加河流域水能资源不丰富的原因、伏尔加河流域形成春洪的原因、流域开发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知识。第(1)题,应主要从径流量和落差两个角度分析。第(2)题,应主要从伏尔加河补给水源类型及特点、流域水系特征以及河流的

13、泄洪能力等角度分析。第(3)题,应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进行分析。有利方面应主要从对小气候、水资源分配的影响角度分析,不利方面应主要从对鱼类产卵、鱼群生存以及对里海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刷题加餐练(2015新课标全国卷)海冰含盐量接近淡水,适当处理后可作为淡水资源。右图示意渤海及附近区域年平均气温4日数的分布。据此完成13题。1图示甲、乙、丙、丁四海域中,海冰厚度最大的是()A甲 B乙C丙 D丁2下列城市附近海域,单位面积海水资源最丰富的是()A葫芦岛 B秦皇岛C大连 D烟台3推测目前没有大规模开采渤海海冰的原因是()A成本过高 B破坏环境C资源量不足 D市场需求不足答案:1.B2.A3.A解析:

14、第1题,本题考查等值线的判读和海冰的形成条件。由材料知,海冰的形成原因主要是水温低、海水含盐量低,另外,水面稳定更适宜海冰形成。由图中等值线可知,甲、乙、丙、丁四海域相比,甲、乙两海域年平均气温低于4 日数最多,更易结冰,但相对于甲,乙更接近陆地,海水含盐量低,海湾处水面较稳定,更易结冰,使海冰厚度最大,故选B。第2题,本题主要考查影响海冰资源分布的因素。一般而言,海冰温度低于4 的日数越多,海冰厚度越大,则单位面积海冰资源越丰富。四个选项中葫芦岛年平均气温低于4 日数多于60天,日数最多,故A项正确。第3题,本题主要考查资源开发的条件。材料中提到“海冰含盐量接近淡水,适当处理后可作为淡水资源

15、”,渤海海域面积较大且年平均气温低于4 日数较多,因此海冰资源丰富,C项错误;大规模开采渤海海冰对环境影响较小,但成本高,故B项错误,A项正确;渤海沿岸水资源需求量大,D项错误。4(2016新课标全国卷)古乡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上游地区有6条冰川,沟谷有厚度达300多米的堆积物。中游河谷狭窄。冰川末端伸入森林带。每年夏秋季常有冰川泥石流暴发,其破坏力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分析古乡沟夏秋季节冰川泥石流破坏力巨大的原因。答案:深厚的松散堆积物提供了异常丰富的物质条件;夏秋气温高,冰川强烈消融,此时降水较为丰沛,冰川融水与降水叠加,提供了极为丰沛的水源;狭窄的河谷,巨大的落差,积累了巨大的能量。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冰川泥石流灾害的原因。可从物质条件(松散堆积物)、水源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