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中西医结合治疗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07976636 上传时间:2022-10-0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带状疱疹中西医结合治疗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带状疱疹中西医结合治疗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带状疱疹中西医结合治疗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带状疱疹中西医结合治疗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带状疱疹中西医结合治疗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带状疱疹中西医结合治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带状疱疹中西医结合治疗(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带状疱疹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王远征一、带状疱疹的概述 (一)带状疱疹的定义 由水痘 - 带状疱疹病毒 ( Varicella- Zoster Virus, VZV) 侵犯神经节及皮肤 , 以沿周围神经分布的群集疱疹及神经痛为特征的一种急性炎症性病毒性皮肤病。 (二)常见部位:多见于腰胁部、胸背部,面部次之,其他部位常有发生。中医称为缠腰火丹、蛇串疮、缠腰龙、蜘蛛疮等。 二、带状疱疹的病因发病机制 (一)带状疱疹病因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 - 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水痘 - 带状疱疹病毒属 DNA 病毒,呈长方形,直径在 210 - 25

2、0 nm 之间,有嗜神经和皮肤的特性。一般无传染性。 (二)带状疱疹发病机制 1. 初次感染本病毒,水痘或呈隐性感染,导致慢性潜伏性感染。 2. 当机体遇到某些诱因(如外伤、劳累、感染和机体抵抗力降低)等时,可再激活,从而生长繁殖,侵犯神经节发炎及坏死,产生神经痛。 3. 再次激活的病毒从一个或数个邻近的神经节沿相应的感觉神经纤维播散到皮肤,在皮肤上产生带状疱疹所特有的节段性水疱疹。 4. 偶尔病毒侵犯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而出现运动神经麻痹。 5. 带状疱疹多发生在先前患过水痘的患者,过去认为病愈后可获得终身免疫,但现在也有复发的报道。 三、带状疱疹的临床表现 (一)基本临床表现: 1. 好发

3、春秋季节。 2. 发疹前:轻度发热,疲倦无力、周身不适、食欲不振,局部皮肤感觉过敏,烧灼感、神经痛。 3.2-5 天后出现局部皮损。亦有无前驱症状发疹。 (二)皮损表现: 1. 神经分布区域发生不规则红斑,慢慢演变成多数簇性的丘疱疹,以后演变成水疱,水泡大小是从粟粒到绿豆大小的不等。 2. 疱液:从清晰透明演变成浅黄色半透明,再到浑浊、血性。疱壁不易破裂。 3. 约 5-10d 后疱疹干瘪结痂脱落。 4. 可留有暂时性淡红色斑或色素沉着,不留瘢痕。 (三)带状疱疹的分型: 1. 无疹型带状疱疹:仅出现神经痛; 2. 不全性或顿挫型带状疱疹 :红斑、丘疹,无水疱; 3. 大疱型带状疱疹 :大疱直

4、径 1cm ; 4. 出血疱型带状疱疹:疱内容物呈血性者; 5. 坏疽型带状疱疹:水疱基底部组织坏死,愈后遗留瘢痕者; 6. 泛发性带状疱疹:恶性淋巴瘤或年老体弱者,发疹数日全身出现水痘样皮疹,伴有高热及严重并发症如肺炎、肝炎等,重者导致死亡。 (四)皮损分布:皮损分布可见于任何感觉神经的分布区。 可分布于肋间神经,临床数据统计大约占 53% ;其次是颈部神经,大约占 20% ;三叉神经约: 15% ;最后是腰骶部的神经: 11% 。 (幻灯 12 )图片展示的是发生在胸背部、腰背部和颈部的带状疱疹。 皮疹多发生在身体的一侧,沿神经节支配区域分布,一般不超过正中线,各群之间皮肤正常。重症患者和

5、免疫受损的患者常伴有多个皮损区。 (五)神经痛 1. 神经痛的同时或稍后即发生皮疹,亦有在神经痛 4-5d 后才出现皮疹,易误诊为心绞痛、溃疡病、胆道或肾绞痛、阑尾炎、肋肌痛或早期青光眼等。 2. 神经痛程度轻重不等,与皮疹严重程度亦无平行关系。患儿常无疼痛或疼痛很轻,年老体弱者疼痛剧烈,甚至难以忍受。 3. 治疗后神经痛在年轻病人中少见,但 50 岁以上病人,至少有 50% 在皮损完全消退后仍遗留有神经痛,此种后遗神经痛可持续数月之久。 (六)病程:儿童及青年人 2 3 周,老年人约 3 4 周。 (七)特殊类型带状疱疹 1. 眼带状疱疹:三叉神经眼支受累,角膜上出现水疱,水疱破溃而形成溃疡

6、性角膜炎,可因瘢痕形成而失明。 2. 耳带状疱疹:侵犯面神经及听神经所致。表现为外耳道或鼓膜的水疱,患侧面瘫、耳鸣、耳聋、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舌前 1/3 处味觉消失、流泪等症状。当膝状神经节受累影响面神经的运动和感觉纤维,产生面瘫、耳痛及外耳道疱疹三联症,称 Ramsay- Hunt 综合征。 3. 带状疱疹性脑膜炎:系病毒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所发生的变态反应所致,表现有头痛、呕吐、惊厥或其他进行性感觉障碍、共济失调及其他小脑症状等。 4. 骶部带状疱疹:在 S3 神经支配区的带状疱疹病人中有神经源性膀胱、排尿踌躇或尿潴留。 5. 内脏带状疱疹:侵犯交感神经及副交感神经的内脏神经纤维,表

7、现为胃肠道及泌尿道症状。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1. 根据单侧性发疹,簇集成群性水疱沿周围神经呈带状分布及伴有神经痛等特征进行诊断。 2. 对于前驱期及无疹性带状疱疹,易误诊为肋间神经痛、胸膜炎、阑尾炎,需注意。 (二)鉴别诊断 1. 单纯疱疹:多发生于皮肤黏膜交界处;皮疹为针头大小到绿豆大小的水疱,常为一群; 1 周左右痊愈,但易复发。 2. 接触性皮炎:发病前有明确的接触史,皮疹发生在接触部位,与神经分布无关。无疼痛,自觉灼热、瘙痒。 五、带状疱疹的西医治疗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 - 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有其自限性。西医对于本病的治疗原则是止痛、抗病毒、消炎、保护疮面及预防继发感染

8、。 (一)止痛:去痛片,吲哚美辛,布洛芬等;严重神经痛给予可待因、盐酸奋乃静。无效给予神经阻滞。 (幻灯 21 )图片显示的是利用表情评价疼痛的等级的示意图。 (二)抗病毒:目前认为抗病毒是治疗带状疱疹的关键步骤,及时应用抗病毒药物能有效阻止病毒对神经的破坏,在控制皮损和疼痛症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 阿昔洛韦 (aciclovir, ACV) ( 1 )阿昔洛韦是近 20 多年来首选的用于治疗 VZV 感染的抗病毒药物。 ( 2 )阿昔洛韦是一种无环核苷类似物, ACV 在感染细胞内病毒胸腺嘧啶核苷激酶和细胞激酶作用下逐步磷酸化,生成 ACV 三磷酸,干扰病毒 DNA 聚合酶,抑制病毒 D

9、NA 复制; ACV 还可在 DNA 聚合酶作用下,中止病毒 DNA 链延伸,从而发挥抗病毒活性。对宿主的细胞毒性甚低。 ( 3 )宜早期用药,可减少新损害形成,减轻急性疼痛,制止病毒的播散和减少内脏并发症。 ( 4 )静脉注射。 5 -10mg/kg 静脉注射每日 3 次,持续给药 7-10 天。 ( 5 )口服: ACV 800 mg, 每日 5 次 , 连用 7 10 d ; ( 6 )不良反应有肾损害、胃肠道反应、轻度肝损害和皮疹 , 静脉滴注给药可引起静脉炎等。 ( 7 )缺点:口服生物利用度仅为 15% ,每天口服达 5 次之多。 2. 盐酸伐昔洛韦 (valaciclovir ,

10、VCV) ( 1 )阿昔洛韦的 L- 缬氨酸酯,为阿昔洛韦的前体药物,口服吸收良好,并在体内迅速转化成阿昔洛韦,抗病毒谱及作用机制同 ACV 。 ( 2 )比口服阿昔洛韦产生的阿昔洛韦浓度高 3 5 倍,显著提高了生物利用度,从而提高了疗效。 ( 3 )口服,一次 0.3g ,一日 2 次,饭前空腹服用。连续服药 10 日。 ( 4 )不良反应有肝和肾功能异常、胃肠道反应、皮疹、神经毒性、贫血、白细胞减少等。 3. 喷昔洛韦 (penciclovir, PCV) ( 1 )对 VZV 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PCV 在感染细胞内病毒胸腺嘧啶核苷激酶和细胞激酶作用下逐步磷酸化,生成 PCV 三磷酸,

11、抑制病毒 DNA 聚合酶,为 DNA 链末端终止剂。 ( 2 )用法与用量 : 可局部和静脉给药, 1% PCV 乳膏每 2 h 外用 1 次,连用 4 d ; PCV 5 mg/kg ,每 8 12 h 静脉滴注 1 次,连用 7 d 。 ( 3 )不良反应有头痛、恶心、腹泻,偶有局部灼热、刺痛、瘙痒及麻木。 4. 泛昔洛韦 (famciclovir, FCV) ( 1 )为喷昔洛韦的前药,泛昔洛韦口服吸收后在肠壁和肝脏迅速转化为喷昔洛韦。抗病毒谱及作用机制同 PCV 。 ( 2 )泛昔洛韦的口服生物利用度高于阿昔洛韦,其口服生物利用度为 77% ,比阿昔洛韦大 4 -5 倍。泛昔洛韦对于带

12、状疱疹也有很好的疗效,且具有较好的耐药性。 ( 3 )口服 250 500 mg ,每天 3 次,治疗 7 d ,在发疹后 48 h 内开始治疗。 ( 4 )不良反应有头痛、嗜睡、感觉异常、恶心、腹泻、便秘、皮疹 , 偶可引起眩晕、发热、鼻窦炎、咽炎等。 (三)干扰治疗 1. 干扰素:是细胞对病毒感染或一些非病毒诱导剂反应合成的糖蛋白。主要依赖与细胞表面的神经节苷脂相结合。 2. 高剂量(每日 5.1 105 u/kg )早期应用可作为高危病人活动性感染的辅助治疗。 (四)消炎治疗:皮质激素 1. 如无严重并发症或禁忌证如肺结核、细菌感染、糖尿病、高血压、溃疡病等,若早期口服糖皮质激素可抑制炎

13、症过程和减轻背根神经节的炎症后纤维化。 2. 急性期用药可减少后遗神经痛的发病率,但有可能使疾病播散。在免疫反应差的病人不能应用。 3. 对老年体健的患者为预防后遗神经痛,以及严重患者如出血型、坏疽型、泛发型,更应及早用药,尽可能在起病 7 天之内应用。 4. 口服强的松,每日 30-60 mg ,疗程 7 10 天。 (五)营养神经药物:修复损伤的神经,营养神经,缓解疼痛、麻木和感觉异常。临床常用 VitB1 、 VitB12 和甲钴胺,口服或肌肉注射。 (六)局部治疗:消炎、干燥、收敛、防止继发感染为原则。可外用 2% 甲紫溶液、阿昔洛韦霜、炉甘石洗液、抗生素软膏等外擦。 六、带状疱疹的中

14、医治疗 (一)中医病因病机 本病初期以湿热火毒为主,后期是正虚血瘀,兼夹湿邪为患。临床分为以下三型: 1. 肝经郁热:多因情志内伤,肝气郁结,久而化火,肝经火毒蕴积,或夹风邪上窜头面而发;或夹湿邪下注发于阴部及下肢;火毒炽盛多发躯干。 2. 脾虚湿蕴:素体脾虚者,湿热内蕴,日久而化火,火毒熏蒸肌肤而发。 3. 气滞血瘀:年老体弱者,常因血虚肝旺,湿热毒蕴,导致气血凝滞,经络阻塞不通,以致疼痛剧烈,病程迁延。 (二)中医辨证 1. 肝经郁热证:皮肤潮红,疱疹如粟,密集成片,疱壁紧张,灼热刺痛。伴口苦咽干,急躁易怒,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薄黄或黄腻,脉弦滑数。 2. 脾虚湿蕴证:皮损颜色较淡,疱

15、如黄豆,疱液稍黄,疱壁松弛,破后糜烂、渗出,疼痛轻。伴口不渴,纳差或食后腹胀,大便时溏。舌淡,苔白或白腻,脉沉、缓或滑。 3. 气滞血瘀证:患部皮损大部分消退,但疼痛不止或隐痛绵绵。伴心烦,夜寐不宁,或咳嗽、动则加重。舌质黯紫,苔白,脉细涩。 (三)中医治则 1. 肝经郁热证:清热利湿解毒。 2. 脾虚湿蕴证:健脾利湿解毒。 3. 气滞血瘀证:活血行气止痛。 (四)中医治疗 1. 内服方药 ( 1 )肝经郁热证: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 9g ,连翘 15g ,生地 15g 、泽泻 9g ,车前子 12g ,黄芩 9g ,栀子 9g ,丹皮 9g ,木通 9g ,生甘草 9g. )。 ( 2 )脾虚湿蕴证:除湿胃苓汤加减(苍术 6g ,厚朴 6g ,陈皮 9g ,白术 12g ,猪苓 6g ,黄柏 12g ,枳壳 9g ,泽泻 9g ,赤苓 12g ,滑石块 12 g 、炙甘草 9g 。 ) ( 3 )气滞血瘀证:方用活血定痛方化裁,药用:秦艽 10g ,细辛 1g ,乌蛇 15g ,全虫 10g ,郁金 10g ,川芎 10g ,丹参 30g ,鸡血藤 6g ,当归 9g ,乳香 6g ,没药 6g ,元胡 9g ,生甘草 9g 。 2. 外治法 ( 1 )抽疱液:水疱较大者用无菌注射器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