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07971209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阅读理解题是一种综合性的题型,它能有效地检测同学的阅读理解力气和语文素养。其问题设置大致分三个层次:直接源于原文,间接源于原文,超越原文。对第一层问题,需要仔细感知原文,并稍作思考,如此即可直接从原文或自己的学问储备中觅得答案;对其次层问题,需要反复强化、整体感知原文,对文意做到融会贯穿,并乐观分析,深刻思考,高度概括即可;对第三层问题,需要高度领悟文意,并在此基础上乐观运行延长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思维活动,才可形成答案。但有一些中同学在做题时却往往急于求成,做题过程流于急促浮躁,问题答案流于偏浅疏漏,不能优质高效地做好阅读理解题。那么,怎样才能革除这种毛病,做好阅读理解题呢?有以下

2、几点阅历:一、读,且熟读。阅读的理解的基础。要产生深刻透彻的理解,就必需反复阅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文章的主要观点、中心愿思与写作思路、行文线索都是隐匿于文章之中的,因此只要反复阅读、强化感知,才能深刻领悟和精确把握。但有些同学却急于求成,忽视对原文的阅读,只“水过地皮湿”般泛泛而读,不求甚解,草草了事。因而对原文一知半解甚至形成错误的熟识。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解,岂不是强为“无米之炊”?得出的结论,岂不成了“空中楼阁”?当然,熟读并不等于机械重复,在熟读的同时应赐予思维确定的时间和空间。二、思、且深思。只要深思,才有发觉。所谓深思,就是读者应站在作者的高度,有机结合自身

3、的文化素养和主观意识,乐观、高效、缜密地运行思维,深刻发掘文章深层意蕴的心理过程。任何文章都会给读者留下确定的思维空间。因此,我们不应惰于思考,不应浅尝辄止,应深化思考,切中肯綮,惟其如此,问题的解决才如“庖丁解牛”,迎刃而解。三、取、忌断章取义。文章是作者的意识整体。各部分之间,各个层次之间都是血肉相联,浑然一体的。因此,我们怎能忽视文章的整体性,怎能管窥蠡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断章取义呢?正确的做法是应从文章的整体动身,应于文章的高处大处着眼,由浅入深,层层深如,层层确定。惟其如此,我们的理解才不失之偏颇,谬误丛生。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与套路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1)、先读题后读文。读

4、题时留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2)、读文时,要留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容和中心愿思。(3)、预备答题时,必需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与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与全篇,则要再读全文。1、文章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谈论文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大事、起因、经过、结果3、散文种类:(1)叙事散文(2)抒情散文4、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5、小说种类: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6、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开端、进展、高潮、结局)。7、记叙文

5、的表达方式:记叙、谈论、抒情、描写、说明。8、找主题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谈论、抒情句。9、文眼:标题是“文眼”,统帅全文(新闻);有时交代主要人物、故事情节,有时交代主要事、物(“物”象征意义);有时还是“线索”。10、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大事;剪裁得体;详略得当。11、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进展过程(找各个大事)(4)总分总(掐头去尾)以写事为主的文章:按事情发生进展的先后时间分析;按事情发生进展的地点转换分析;按事情进展的阶段分析。以写人为主的文章:、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按

6、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 、按人物观看景物的观看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 、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12、记叙的线索与作用: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大事(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大事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楚。答题套路:如: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楚,主旨鲜亮。13、为文章拟标题: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大事(6)作者情感14、

7、记叙的挨次与作用:(1)顺叙(按事情进展先后挨次)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楚,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开表达的平板单调,增加文章的生动性。(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4)平叙(略)15、记叙文中的描写:记叙文中的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1)、人物描写又细分为:(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5)语言(对话)描写(6)心理描写此外,人物描写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

8、性格;推动情节进展;揭示文章主题。(2)、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2)、推动情节进展;(3)、渲染气氛;(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5)、突出、深化主题。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2)、在回答时必需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1. 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以形传神;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语言描写,言为心声;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心世界。都可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更好呈

9、现人物的心世界、性格特征。2. 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奠定感情基调,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3. 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大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4. 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进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6、白描:简笔勾画,简洁精确传神工笔细描:精雕细刻,纤毫毕见,具体生动7、写景技巧:动静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绘声绘色、虚实结合、远近凹凸仰视、俯视、平视;视觉、

10、听觉、嗅觉、触觉等。答题模式: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答题示例:女仆人很快发觉了我的反常行为,她嗅到了屋子里的油烟味。即刻提出了质疑。那时我正站在厨房里醉地听着三兄弟的叫声,我已经能够精确地分清他们声音中的微小差异了,有一个不叫我就会心事重重。女仆人说,傻瓜蛋,有吸油烟机不用,你有神经病啊?我刚给她干活时,她对我的称呼是四个字文学青年。这四个字用她地道的话发出来,显得无比的恶毒。雇用我三个月后,她叫我的就是这三个字傻瓜蛋,她说之所以没有解雇我,是由于我看上去不像别的

11、人一样吓她一跳。我示意她小声一点,低声说,烟囱里有一窝小麻雀,他们是我的兄弟。女仆人上上下下地看了我一遍(好像我是个什么怪物),扭身走出了厨房,在门口她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夫。我宠爱这个称呼,虽然它同样恶毒,但我的确是个地地道道的农夫。我认为做个农夫并不行耻。(节选自安勇烟囱里的兄弟)问:文中的“女仆人”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用一句话加以概括,并举一例说明。答:是一个鄙视进城打工农夫的城里人形象。如: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夫。(或无比的恶毒地将“我”称为“文学青年”“傻瓜蛋”等)。16、写作手法与作用: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

12、、情景交融、夹叙夹议)答题套路:这篇文章接受“#”的手法,作者通过“(文章相关容)”使文章写得“”例句:这篇文章接受象征的手法作者通过对北方白树的赞颂,来赞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和团结向上的精神,它使文章意蕴含蓄,情感谢越,作者的赞美之情藉此得到淋漓尽致的抒发。(1)拟人手法:赐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2)比方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3)夸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亮而猛烈的印象。(4)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把特定的意义寄予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13、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衬托,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7)讽刺手法:运用比方、夸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赞扬,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8)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象征、联想、想象、对比、衬托、渲染、抑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人称等):艺

14、术类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容效果(或作用)答题示例1: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颜色和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分散,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蕞尔一岛,从一般居民到各业主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意,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节选自2003全国卷乡土情结)问:本文第四段(即上文)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浮海远游的潮流,并

15、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答: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分散力的高度来熟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涵义。具体说明了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既照应了开头,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答题示例2:(2004年高考题)(1)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从前茅屋与今日杜甫草堂公园的对比杜甫生前困顿落寞与身后巨大声誉的对比杜甫的苦寒人生与辉煌创作成就的对比杜甫的宏图大志与现实患病的对比杜甫人生低谷与创作高峰的对比杜甫不计个人遭际与心忧天下的对比(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层层深化,使“文章憎命达”的涵更加丰富,容表现更加集中。答题示例3:(2004年高考题)作者在痛哭和珍时,也写到自己。她是怎样写自己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作者写了自己的渺小,写自己“早已丢失了吓跑了”。以自己的渺小衬托出和珍的宏大,以自己的可怕衬托出和珍的英勇无畏。17、修辞方法与作用: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如“(某一段话)”;运用了“#”的修辞手法,使(能)“”(套修辞作用)留意:在写作时确定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容来写,否则就会很空。附: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1)比方: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