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美术教育方法浅谈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07971178 上传时间:2022-12-2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5.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少儿美术教育方法浅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少儿美术教育方法浅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少儿美术教育方法浅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少儿美术教育方法浅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少儿美术教育方法浅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少儿美术教育方法浅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少儿美术教育方法浅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少儿美术教育方法浅谈!无论辅导老师的方法有多么“高明”,只要把孩子作品的“原创性”给辅导掉了,使画没有了“孩子气”,这个老师就是一个失败的老师。这说明他已经没有资格再教孩子了。我上课从不教画法,孩子们大都是在画着玩时,不知不觉地上了我的“贼船”的。当孩子们画好一幅很漂亮的画时,他自己并不知道用的是哪“一路”招数。艺术这东西就这样,你越是急于想找它,它越是不想见你。当你不急了,神情放松了乱涂乱抹时,它又悄悄地自己找上门来,孩子的画更是如此。没有画法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没有技巧的技巧是最好的技巧,不留痕迹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只有笨老师,没有笨学生。人人都有艺术细胞,就看老师有没有开启的本事。教给孩

2、子一招是错误的,教给孩子一种思维方式是对的。对孩子来说,绘画不是一种技巧,而是思维活动。孩子画的像不是错误,但如果老师要求孩子要画像就是错误了。我在辅导孩子画画时,好鼓动孩子乱画。因为孩子在乱画时最能反映出他的个性。从中可看出孩子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已掌握了什么?还欠缺什么?孩子是一个做事严谨有条理的人还是一个办事热情、快刀快斧,画十分种就完事的人。当你了解了这些后,就好“对症下药”了。学龄前孩子的画,画得越是很像,涂色越是均匀,越是说明老师的教法出了问题,已经违背了孩子的心理和生理。孩子们最优秀的作品大都是“乱七八糟”的,一般家长把这类作品称为“乱”,但专家们却把这样的画称为生动、有创见、

3、有灵气。辅导老师的工作并不是把好多看似很乱的绘画方法统一起来。相反,而是怎么保护好、发展好孩子的“乱画”,鼓励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把“乱”做到极致。使孩子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情绪得到了释放。帮助孩子完成一个痛快的绘画过程。儿童在画画时乱涂对孩子来说不是坏事,这正说明孩子是无拘无束的。我以为,在孩子初试绘画时,在教学上应“先放开,后治理”在“乱中求治”,而不是一开始就给规矩。不要让孩子画简笔画。久而久之,孩子就不习惯动脑筋了。简笔画抑制了孩子的想像,有碍孩子创造思维的发展。孩子们把画画得“乱七八糟”和纯粹意义上的乱涂乱抹是两回事。前者是孩子情感的自然喷发和倾泻,后者是单纯的游戏和玩耍。孩子的画,画得

4、像的不一定好,好得不一定像,能反映孩子生活感受或体验的就是好作品。孩子们画画是从不怀疑自己技巧的,他们没有不能画、不敢画的东西。再复杂的人物景象,只要经过了他们的头脑,就会变的简练起来;再简单的事物只要经过他们的手画出来,就会变的丰富起来。这就是儿童画。儿童画画哪里有什么技巧,它是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教给孩子们绘画技巧会把孩子吓跑的。儿童画画时往往是漫不经心、手舞足蹈、喋喋自语。一般家长把这种现象称为不认真、不仔细,实际上这正是孩子画画时的最佳状态。孩子们画画只凭满腔热情,不凭画法画理,方法步骤对孩子用途不大。这种无规则、无技巧只想着玩的画,就是儿童画。用传统方法教孩子的结果是立竿见影,画得很像

5、,但这是老师灌输给孩子的,是被动接受。新的教法是孩子按老师的启发构思画面,教师在辅导时顺着孩子的思维去发展孩子的想象,是主动学习。立竿见影容易,发展想象难。被动接受容易,主动学习难。这需要家长有个辨别能力和在认识、观念上的提高。在家辅导时启发孩子是对的,安排孩子画什么?怎么画是不对的。比如画一簇花,家长只能告诉孩子这些花的颜色、造型和叶子的形状都是不一样的,怎么不一样须自己去看。不能告诉孩子这个花瓣是椭圆形,那片叶子是红色的,中间有黄色的叶筋,叶子边缘还带有许多锯齿齿。家长把看到的结果都告诉了孩子,并不利于孩子观察力的培养。完全没有艺术细胞,天生就不喜欢画画的孩子并不多见。家长不能仅凭一两幅画

6、没画好就说这个孩子没有艺术细胞,就说没进步,越画越倒退,放弃了对孩子的培养。艺术大门的开启不是几次就能打开的。这时,对孩子来说“坚持”两个字很重要。家长督促孩子画画时,有可能孩子并不想画。孩子喜欢画画并不是每时每刻都愿意画,也有不想画的时候。画画仅是孩子生活中的一小部分。家长安排每天必须画一幅画,事实上是把画画当成一种任务压在了孩子身上,久而久之,孩子会把画画当成一种负担,不喜欢画画了。家长对儿童学画的想法有点像围城。看着自己的孩子画得很仔细,很认真,却很羡慕画画泼辣奔放的。大胆涂抹表现的孩子家长又羡慕画得很稳、很细的孩子。其实,艺术欣赏是讲究多样的。要紧的不是“取长补短”,而是设法怎么和别的

7、小朋友画得不一样。每个孩子由于个性的不同,家庭环境和受教育的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艺术知觉。任何“步调一致”和“统一行动”,都是违背孩子生理和心理的。孩子们在画得像与不像的问题上与成人的看法是不一致的。孩子画画凭的是直接感受,他们认为只有突出主要的,夸张重要的就是最像。如:孩子画踢键子的腿会比不踢的腿要长,画吃蛋糕的嘴比平时的嘴张得要大。孩子追求的像并不是生活中镜子般的真实。所以,家长在看孩子的画时,不要拿画上的形象与真的比。孩子在家画画,家长总是好“手把手”地教,习惯于按自己的想法安排孩子这里画上什么?那里画上什么?这样画的画确比孩子自己画的内容要丰富一些,画画要完整一些,但这都是孩子按家长的意

8、思做的,这里面已没多少东西是孩子自己的主意了。当孩子画画时老是无休止的重复原来画上的几样东西时,孩子显得仍然很兴奋,画得很起劲,可家长却着急了,为什么孩子老是画那几样东西呢?画面上经常出现的形象大都是孩子已经掌握认知的东西。当家长要求或他们自己想画时,总是想把自己熟悉并完全掌握的“拿手好活”画出来,以显示成功。如果这时家长不能理解孩子的“展示”,就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绘画题材的丰富多样不是学几次就能解决的,需要一个时间过程。家长总希望孩子画啥像啥,涂色别越出线外。其实,孩子画的不像,控制不住涂色是年龄的事,并不是老师教的。因为,孩子年龄小,画画时眼、脑、手的配合还不够协调,达不到“随心

9、所欲”,小手的肌肉还不够发达,不听脑子的使唤。画不直,画不像,涂不好色是正常的。幼儿画画有时画一个人头超过身子几倍,身子和胳膊只画一根线就算完事。在孩子眼里人就是这个样子,他自己并没认为有什么不妥或不完整。这些类似符号的小圈圈、小条条、杠杠就是孩子对人了解的一切。儿童画画取决于他对社会认知的多少,一个七岁的孩子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能把人画得很完整。孩子的生理、心理在绘画中起着重要作用。儿童喜欢用自己的方式去了解社会,去创造艺术。但家长往往不知情,总想以自己的生活经验替孩子抄心。大到喜欢什么专业,穿什么衣服。小到梳什么头型、买什么铅笔盒。总觉的孩子不会办或办不好。其实,每个孩子对自己所用的东西都

10、有自己的选择和看法,只是没有决定权。是家长剥夺了他们的选择权和锻炼的机会。有家长说,孩子没入美术班时在家还画画,入班后在家却不怎么画了。如果家长不把孩子学画当成一种学业和技术来对待,就容易理解了。孩子画画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是另一种玩耍。在班上他已经把自己的想法与感受宣泄在纸上了,画画的欲望已得到满足,心里获得了平衡,孩子在家画画的兴趣自然的就会有所减弱。孩子画画凭的是兴趣和热情,画得好坏并不与作画时间成正比。家长不要在孩子面前老是夸别人画得好,孩子听后为让你高兴,会去学他。当孩子学会别人的同时,也失掉了自己的个性。而有个性的作品才是美的。如果家长看孩子画画时,能忍住不说话,对孩子的干扰会小一些

11、,如果忍不住非要“指导、指导”还不如不在旁边好。即便是家长站在旁边不说话也已经干扰了孩子的思维了。儿童画画有很大的随意性,是想到哪画到哪。往往是画了前面的,不知道后面怎么画,事先是不会“胸有成竹”的。等想好了或默记下来的画已经不是儿童画了。孩子的画不是画得细就是认真,即便是看上去似乎很“乱”的画,也并不能说明孩子没认真画。艺术这东西并不是认真了就一定能画好,有时也正因为太认真,思想负担太重,结果反而画不好,孩子画画时感情的真切投入才是真正的认真。辅导老师在给孩子讲课时,可以讲一些比例的知识,但不能要求孩子画准比例。讲是对的,要求是不对的。孩子画画凭的是直观感受,还不懂的用理性知识去指导绘画,如

12、果老师对孩子要求太“严”,孩子就会因画不准比例失去自信不喜欢画画了。孩子的画跟年龄有很大关系,不到画得很像的年龄却画得很像,这说明老师的教法有很大问题;到了能画像的年龄却又画不像时,这说明老师的教法也出了问题。前者是灌输式教学模式带来的“后遗症”,后者是“放羊式”的教学方法留下的“症结”。幼儿画画的特点是:听他们说画的什么内容都有,看他们的画什么内容都没有。我反对孩子在上美术课时像某些幼儿园小朋友那样在老师“一、二、三坐好了,闭上自己的小嘴巴”的口令下,个个两手背在身后,笔端笔正地坐着,课堂上静的掉根针都能听得到,好像这才是正规教育和文明地表现。其实,五六岁的孩子正是嘻嘻哈哈调皮的时候,该调皮

13、的年龄却不调皮了,是老师“出色”的工作压抑了孩子地调皮。有的家长不喜欢某种颜色就不让孩子用这种颜色,甚至把这种颜色藏起来。其实,每个人因年龄、性别、性格、文化和生活环境的不同,对事物会有不同的艺术知觉。家长应鼓励孩子做事有自己的主张,遇事有自己的选择,不应该把自己的喜好强加在孩子身上。心过于细了,画得画必板;胆过于大了,画得画必乱。孩子的画画得干净没有错,但如果家长要求孩子一定要画得干净就是错误了。孩子画画儿如太重视画面干净,就会束手束脚不敢大胆涂抹了。其实,画的审美价值并不取决于画的表面。画得干净的也有霜作品,“乱”涂的也有优秀之作,好的作品应该是作者对事物认识角度、深度地体现及绘画经验的积

14、累与总结。儿童画画的年龄越小胆越大,年龄越大胆越小。孩子画画不是家长想让画时就立马能画出来,需要一个孕育的思维过程。即使孩子原先有些形象积累,画得多了,思维也会枯竭的。孩子需要一个不断认识事物的“充电”过程,家长要干的“活”就是积极引导帮助孩子不断地完成这样一个过程。家长辅导孩子画画时,不要让孩子急于先动笔,应先对所画的内容、题材有大致上的了解,最好能领着孩子“转一圈”,在孩子对所画的东西有了明确印象时,再启发孩子把看到的、想到的、体验的感受落实在纸面上,这样画得画就不空了。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对孩子来说同样适用。孩子画得像不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用自己的思维去完成了一个“激情施放”的作画过程

15、。孩子画写生并不像成人那样是真写生,想象与记忆仍是画中的“主角”。比如花有五个叶子,叶的生长方向、大小形状各不相同,孩子画上的叶子数量和大小十有八九像哈哈镜里面的东西走了样。所以,家长在看孩子画写生时不要与真的东西比。家长看幼儿画画时,总想从画中看看像什么东西。其实,幼儿喜欢画是觉得画画好玩,他们不会在乎别人对他们得画作如何评价呢!使孩子感兴趣的是,画笔在他们小手里握着流淌出一串串彩色的笔道道,这些看上去不成形的符号圈圈就是幼儿对生活了解的全部。画过于“细”了不能叫严谨;过于“放”了不能叫生动。孩子学画并不是学习高难知识越早越好,越深越好。再好的方法只要违背孩子的心理、生理就不能说是好方法,这

16、需要孩子有一个能接受理性知识的年龄作前提。如十岁前的儿童就不宜学规矩很多且很理性的书法和素描。儿童时期三、五年就会过去,是“过了这个村,没有了这个店”,提前学成人的东西是最不值得的。传统的教育方法是教孩子怎么画,新的教育方法是教孩子怎样自己画。前者是老师画一笔学生跟着画一笔,教得最好是画成的东西与老师的一模一样,后者是老师在尊重孩子思维的基础上启迪与点拔,教得最好是画面各有千秋。孩子画中的图案和色彩是他们地创造,他们在毛驴、大象、骆驼、螃蟹、老鼠等单灰色的动物上画出漂亮的花纹和图案,这没有什么不妥。如果生活中没有的东西不能画,那么,什么才叫创造呢?对孩子来说想象比真实更重要。有时孩子画不好画,不一定是技巧的事,大多是审美上的原因造成的。比如孩子用浅色画轮廓用重色涂颜色,这样涂上的颜色就会“吃”掉轮廓线,形不突出了。再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