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性格中的信义与背谬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07967265 上传时间:2022-07-2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刘备性格中的信义与背谬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刘备性格中的信义与背谬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刘备性格中的信义与背谬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刘备性格中的信义与背谬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刘备性格中的信义与背谬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刘备性格中的信义与背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刘备性格中的信义与背谬(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略论刘备性格中的信义与背谬是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三国演义乃文学巨作,我度德量力,自谓智术浅短,恐不堪胜任。如有错误,请大家不吝赐教,在下感激不尽。在入正题之前,我先讲一讲三国的版本问题。¬最早的三国版本是嘉靖本,之后又出现了许多翻刻本。最流行的版本,就是我们平时看到的毛本。毛本为三国人物最终定型,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下面要评的三国,即是毛本的三国。今天,我只讲一讲三国中的三巨头曹操、孙权和刘备。想必他们也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无论知道还是不知道的,都知到罗贯中写三国是以蜀汉为正统的。那么,就按照罗贯中的思路解释,来探索曹孙刘的关系。首先,

2、罗贯中为何要以蜀汉为正统呢?究其原因,我所知者有四:一、三国是由东汉末年演变而来的,汉家天下在一些封建文人思想领域中根深蒂固,不可动摇;二、三国故事流传到元明时期已十分丰富精彩,而精彩之处大多居于蜀汉这边;三、在罗贯中自己眼中,似乎更崇拜刘皇叔;四、这是最深奥的一点,可惜我尚未总结出来,请大家见谅。基于以上原因,罗贯中不得不把全书的重点移至蜀汉这边,魏次之,东吴则更为简略。而蜀汉的创建者是贩屦织席的刘备,故罗贯中呕心沥血地来塑造刘备这一形象。那么,我们不得不先解决一个问题。三国中的刘备到底是什么形象呢?是披着羊皮的狼还是披着狼皮的羊?假设我为刘备,且待我自我介绍一下。我姓刘,名备,字玄德,身长

3、八尺,两耳垂肩,两手过膝,涿郡涿县人,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我少年时孤苦贫困,曾以贩草鞋为生,但素有大志。与关羽、张飞在桃园结拜为兄弟。我剿除黄巾军有功,授任安喜县尉。我常寄人篱下,先后投靠过公孙瓒、曹操、袁绍、刘表等人。建安十二年三顾茅庐请孔明出山,随后赤壁之战中,我联合孙权大败曹操,又率军夺取荆、益、汉中。221年,我正式称帝。后因关张之死而怀恨东吴,并加兵东吴,但由于轻敌被东吴陆逊小儿用火攻打败。不久,我便病逝白帝城。请大家记住我的封号蜀汉昭烈皇帝。言归正传,刚才说道刘备身上的皮。可以肯定的是,刘备至少披着羊皮。因为刘备作为三国的三杰之一,是以仁义的面貌出场的。纵观三国,其仁义之

4、处大概有以下六点:一、同结义兄弟关羽、张飞扫荡黄巾军,既为功名,亦为破贼安民,可谓对国忠义;二、上任安喜县尉,为官清廉、鞭督邮而不杀,可谓仁义。三、北海救孔融、援陶谦,说到做到,可谓讲信义;四、居新野而不图荆州,可谓顾手足(刘表)情意;五、携民渡江而不弃,可谓深明大义;六、关张死后,刘备兴兵东吴,可谓不忘金兰结义。有此六义,可堪是有义之士了。而罗贯中为何要将这么多义加刘备于一身呢?这显然是另有深意的。罗贯中写刘备仁义可能有这么几个理由:一、既然以蜀汉为正统,尊刘贬曹的观念深入人心;二、刘备的确做过超于曹孙等人的仁义之处;三、为使艺术形象更加鲜明丰满,不得已也乐于借助自己是作者的私权,将刘备进行

5、从里到外的包装,并且对其美容(这可能要归功于毛氏父子);四、罗贯中的自身愿望。关于最后一点,我得作一番解释。刘备这个人,除了有些妇人之仁外,好像就没有其他能力了。虽说他也通晓韬略,可到他亲自作战时,却败多胜少。这一点完全可以和他的祖宗刘邦“媲美”。刘邦知人善任,刘备亦如此。他对手下的大将大胆的提拔任用,才使他成就了一番帝业。罗贯中对此可能就极有感触。作为一名封建文人,时刻希望自己像诸葛亮一样被刘备这样的明主三顾,或是希望能像关张赵那样建功立业。所以能被朝廷重用的愿望不禁使罗贯中将这些全部都寄托在笔下的刘备身上。没有刘备,就没有关张赵的沙场驰骋,也没有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同样,罗贯中若没

6、有明主的提拔,也只能退而论书策(事实罗贯中正是如此),在家做白日梦。刘备这样的明主正是罗贯中要寻找的,因而罗贯中将仁义强加于刘备对其美化。但刘备的形象并非如此简单,仅仅一个仁义所概括得了的。况且罗贯中赞颂的也只是刘备能选贤举能罢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罗贯中在给刘备带仁义的面具的同时,也一点一点地揭开了刘备的庐山真面目。第十九回中,吕布在白门楼上受缚时曾央求刘备代他向曹公求情。吕布的性命实系在刘备一身。(因曹操本有意放掉吕布替自己卖命)且不说吕布辕门射戟时曾救得刘备性命,就算吕布与刘备有血海深仇,刘备的出尔反尔也违背信义。刘备既然答应吕布向曹公求情,就不该再向吕布“捅上一刀子”,对曹操说些“公

7、不见丁建阳、董卓(皆为吕布所害)之事乎”之类的话。在此,我斗胆辩驳关于刘备“害”吕布的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刘备“害”吕布是救曹操,因为吕布很可能在后来像杀丁原、董卓一样图害曹操。窃以为这显然不合适。丁原被杀是因为待吕布不厚,董卓被杀是因为贪恋美色,并且司徒王允的连环计差点就被董卓的谋士李儒识破。若曹操收留吕布,决不会像丁原、董卓那样因小失大。况且曹操手下谋士众多,只有曹操加害吕布的可能,而没有吕布加害曹操的可能。第二种观点认为刘备加害吕布并非不义,因为吕布当时若无辕门射戟,刘备也未必被袁术打败。我认为这种观点也经不起推敲。譬如有个朋友借给你一些钱,即使你没有用上,也应该领情,毕竟朋友是在帮

8、你的忙。吕布的辕门射戟正是如此,况且袁术势大,刘备多半不会赢。由此看来,刘备的确深有城府,对吕布的行为并不仁义,有些像小人的行径。第五十五回,刘备与孙夫人成亲后被声色所迷,置赵云不理,将荆州之事皆抛至脑后,甚是不义。而且在第六十回中,刘备虽言不图同宗刘璋之地,却听从庞统而兴兵,表里不一,何谈仁义?还有一个细节,不知诸君曾察觉否?三国前半部分,刘备遇事皆忍,救董卓,(讨黄巾军时)鞭督邮而不杀,后园学圃,东奔西跑,南躲北藏,几无容身之地,却未尝发怒;直至图西川时,书中“怒”字渐多;及汉王正位续大统后,“先主大怒”四字屡次出现。罗贯中对刘备的称呼由“玄德”到“汉中王”再到“先主”,而且“怒”字随着称

9、呼的变化也越来越多,这能说明什么问题呢?大家试想,当一个人穷困之时,遇事一忍再忍,礼贤下士,是不得不为;若在富贵之时,仍不忘大义,则才是真义士。随着刘备羽翼渐丰,脾气越来越大,架子也越摆越大。仅看三国后半部分,刘备的行为同曹、孙的行为大同小异,其仁义之处仿佛销声匿迹一般。罗贯中如此塑造刘备究竟有何目的呢?罗贯中塑造刘备这一形象,正是体现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三国前半部分,罗贯中花费大量心血去歌颂的刘备,正是众人心目中的明君,即使尧舜在世,也必当如此。罗贯中又是多么渴望有像刘备这样的明君来治理国家。但是,现实与理想是大相径庭的,所谓的“明君”也只不过是借用“仁义”这副工具来实现自己的霸业罢了。罗贯

10、中清醒地看到了这一点,并借用刘备的身份对此表白。第六十回刘备说过这么一段经典的话:“今与我水火相敌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若以小利而失信于天下,吾不忍也。”这段话看似表明刘备的仁义,但仔细分析,却不尽然。其中,“事乃可成”的“事”显然是指图取霸业。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要想图取霸业,必须要借用“仁义”这副工具。刘备“不忍”,不忍的不仅是失信于天下,而更不忍事不可成。所以说,凡是君主,无论曹操、孙权或是刘备,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不同的仅仅是篡权的方法。奸诈是实,而仁义则大多非真了。对后世人来讲,刘备是怎样一个人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历

11、史上留下了什么。从现实而言,曹、孙、刘都可称得上是一代明主了。且将刘备告一段落,再讲曹操。假设我就是曹操,还请自我介绍一下。我本姓夏侯,字孟德,大家叫我小名阿瞒就行。想当年,汉灵帝一死,各地豪强并起。奸臣董卓掌管京城洛阳,专政弄权,残害百姓,擅自废立天子。我因刺杀董卓未成,遂逃至陈留,集结义兵,声讨董卓。后董卓被诛,朝政大乱,我将汉献帝迎至许昌。从此我摇身一变,成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奸雄了。官渡之战中,我采用许攸计策,火烧袁军粮草,乘胜追击,成了北方名副其实的霸主。在赤壁之战中,由于众多原因,我又被孙刘联军打败,之后再无力发动大规模南证。最终病逝洛阳,被追尊为太祖武皇帝。三国中所述曹操形象,皆以

12、许劭的一句话为主线索,其话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要想成为能臣或是奸雄,起码要有两点要求:一要有远见卓识,二要能唯贤是举。何谓远见卓识?且待我引经据典,加以论证。乱汉室者,无非黄巾起义与十常侍作乱。既黄巾已破,只要诛除十常侍,休养生息,汉室或可再兴。而始分裂汉室者,不在十常侍,而在于董卓。引董卓者,何进也;献计者,袁绍也;(果然如冢中枯骨,官渡一败亦是必然)而劝何进者,曹操也。将十常侍付一狱吏足以,何必召外兵(董卓)乎?若何进采纳曹操建议,汉或可复兴。曹操远见卓识岂袁绍、何进之徒可比哉!何谓唯贤是举?且听我慢慢道来。关羽斩华雄时,温酒者,曹操也,遂破得汜水关。曹操的谋士荀彧曾对曹操评价袁

13、绍的谋士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智,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无用。”这非谋士之错,错在袁绍不会用人。谋臣各有所长,而袁绍之人各揭其短,怎成大事?然曹操却能舍短补长,取许攸一计便教袁绍粮草不存,有小贪又有何妨?可见曹操卓越的用人才能。曹操拥有了这两个方面的政治才能,剩下的事情就是如何选择能臣与奸雄这两条路了。曹操一开始的确相当能臣,如镇压黄巾起义,讨伐董卓,皆是能臣所为。结果却各怀异志,越打越乱。既然能臣做不了,就只能再去争奸雄了。还是曹操手脚最麻利,跑得快,将汉献帝迎入许昌,做了东汉末年头号奸雄。有了这一个奸雄模范,想做能臣的又有多少呢?结果各诸侯称霸一方,争做奸雄第二了。既然说到曹操,就

14、不能不提一提他的“奸“。曹操第一次“耍奸”是在杀吕伯奢一家时体现出来的。说出了其他小人不敢说的至理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再有征讨袁术时,曾借王垕(一个掌管粮草的人)之头,化解了粮草供应紧张危机。在官渡之战中,他与许攸的对话更是读三国之人不可不看的奸中的“经典”。其奸诈之处不胜枚举,大家想必也十分了解,我就不在过多地解释了。了解了曹操,再去看刘备,一定会有更深刻的认识。曹操与刘备最大的区别在哪里呢?一句话说,曹操奸诈而不虚伪,刘备仁义而不老实。这并非是一个病句。曹操虽然奸诈,但他把奸诈显露在外表,否则曹操不会长叹“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豪言。他从不在乎别人说他奸诈

15、,否则他不会有“阿瞒”这个小名。人人见到曹操都可以看到他的奸诈,这就是曹操的不虚伪之处。倘若别人也看不出他的奸诈,这才是既奸诈,又虚伪。曹操唯一在乎的是怎样尽快统一天下,这就是曹操短歌行中所唱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因而曹操重实利而不慕虚名。刘备则不然,他要想做一个仁人君子,就必须把仁义当衣服穿,作为招贤纳士的幌子。衣服穿得久了,便自以为是一个仁人君子了。刘备又是一个极要面子的人,当孔融对刘备向公孙瓒借兵表示不信任时,刘备立即变色,长篇大论仁义之理,生怕别人以为他是一个不讲信义的人。所以刘备既重实利,又慕虚名,结果虚名得到了,实利却打了折扣。当初刘备借为关张报仇兴兵东吴的原因,除了有雄厚的实

16、力和兄弟情深两点原因之外,可能还有一点就是放不下面子。既然同关张结义时发誓同死,而且此时又不得自杀,除报仇外无第二条路可走。而且一旦戴上仁义的帽子,就不能再放下,否则会招致天下人共骂,其奸诈等级可能尤甚于曹操。还好,刘备既说了仁义之话,也做了不少仁义之事。虽然没有兴复汉室、成就霸业,但至少做了几年皇帝,换取了千秋的仁义之德。曹操因为不慕虚名,所以不像刘备那么幸运,只能背上千古骂名,而且至今令人议论纷纷。曹操的确奸诈,幸而他的奸诈大多没有用在百姓身上,很荣幸地没有成为桀纣那样的暴君。曹孙刘中,罗贯中写孙权写得最为简略,也最为客观。三国中重点描写孙权处有三:一是赤壁之战前后,二是吴魏的数次争锋时,三是同蜀汉的猇亭之战中。虽然言不甚繁,但将孙权的雄才大略、从谏如流、能屈能伸表现得极为出色。具体情节请见明朝罗贯中所著的齐鲁书社出版的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罗贯中在小说创作方面可谓是天才。为何三国百读不厌?就因为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