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怀旧》教案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07959356 上传时间:2023-10-2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幕遮怀旧》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苏幕遮怀旧》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苏幕遮怀旧》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幕遮怀旧》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幕遮怀旧》教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幕遮 怀旧教案教学目标一、初读,整体感知。二、再读,理解词意。三、品读,学会赏析。教学重点、难点学会品读赏析诗词,掌握一定的赏析方法。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一、简介作者导入新课范仲淹(989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皇祐四年),字希文。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吴县(今属江苏)人,汉族。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弊病极为痛心,

2、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二、开卷有益请同学们边听范读边读本词,说说本词主要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从哪些词语中可以体现?明确:1.主题为思乡以及思念亲人。2.下片较多,如乡魂、

3、旅思、相思等。三、品读上片,回答:1.找出词的一二两句中所写的意象,说出意象所显示的特点。云-碧叶-黄 特点:鲜艳浓烈 烟雾迷蒙波-绿烟-翠2.三四两句中的意象及其画面又是什么?它能让人想起什么来?山水 画面:夕阳西垂 想起斜阳 芳草萋萋 家芳草四、品读下片,试讨论回答1.本片中第一句和第二句分别是以谁的口吻来写的?理解这两句的含义。明确:(1)一种说法是:妻子说的第一句,作者说的第二句。(妻子追丈夫,丈夫梦妻子)另一说法是:作者思念家乡,黯然销魂。妻子好梦相随,别感凄恻。(2)这两句无论如何理解都体现出一种思念家乡,渴望亲人之情。2.三四两句选取的意象分别是什么?试对这两句作简要欣赏。明月高

4、楼 赏析:酒 倚楼之孤影,带酒之泪痕,刻画出思乡之旅人,相思泪 愁肠形象鲜明,很有感染力。五、再次品读全词,试从写作手法上来赏析作者是如何来传情达意的?1.手法:写景入手,触景生情。2.具体分析:上片写出典型的秋天之景,从开始那开阔的境界,到以斜阳芳草作结,引出下片之中明显的思乡怀人之情。3.手法独到之处:作者上片中的芳草斜阳引发出的想家思亲之情,水到渠成。而在下片之中,用带酒泪痕所刻出的思家之人更让读者印象深刻,回味无穷。六、请回顾本课所学,品味咀嚼,将不清楚的问题提出讨论。背诵本文。七、布置作业1.课后查阅有关资料,试说说文中的“芳草”“斜阳”的意象与想家有什么联系?有没有相关的典故?一说

5、:“芳草”化用了楚辞“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句,意思是说王孙远游不归,只见家乡的芳草丰茂地生长,因此“芳草”指故乡。二说:以草的缠绵,喻情思不断。如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宋代谢逸蝶恋花:“独依栏杆凝望远,一川烟草平如剪。”李煜的清平乐:“离恨恰如草,更行更远还生。”水天相接之处斜阳照着远山,而不解思乡之苦的芳草(暗指故乡)却更在斜阳以外的更远方。以家乡渺远衬托出思乡之情浓。2.试将本词上片改写成写景片段。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