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 史书体例全面整理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07958471 上传时间:2023-09-11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1.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化常识 史书体例全面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古代文化常识 史书体例全面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古代文化常识 史书体例全面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代文化常识 史书体例全面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化常识 史书体例全面整理(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史书体例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 记述史事。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 的联系。以编年体纪录历史的方式最早起源于中国。如:春秋,我国现存最早的 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 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左 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原名春秋左氏传,相传为春秋末年的 鲁国史官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简称左传;资治通鉴,是我国 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也是我国编年体通史的杰作,北宋司马光( 1019 1086)主编, 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公元前 403 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

2、(公元 959 年) 记载了 1362 年的历史,花了 19 年的时间编写成的。补充:按年月日顺序记载的中国史书体裁。起源于春秋。编年体史书数量极多。 著名的有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其优点是便于考查历史事件发生的 具体时间,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并可避免叙事重复。缺点是记事按年月分列杂 陈,不能集中叙述每一历史事件的全过程,难以记载不能按年月编排的事件,往往详 于政治事件而忽略经济文化 纪传体东亚史书的一种形式,是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 事的进一步结合。从体裁的形式上看,纪传体是本纪、世家、

3、列传、书志、表的综合。 本纪,基本上是编年体,兼述帝王本人事迹。世家,主要是记载诸侯和贵族的历史。 列传,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传记。书志,是关于典章制度和有关自然、社会各方面的 历史。表,是用来表示错综复杂的社会情况和无法一一写入列传的众多人物。优秀的 纪传体史书把这些体裁配合起来,在一部史书里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它既有多 种体裁的混合,又有自己特殊的规格。我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也是我国最优秀的一 部史书,是西汉司马迁编纂的史记。史记从传说中的黄帝写起,一直到作者 所生活的汉武帝太初年间结束, 上下三千年, 共计一百三十篇, 篇目分别为本纪、 表 书、世家、列传。本纪以历代帝王为中心,表为大

4、事年表,书记礼制、官制及经济制 度等,世家、列传记各诸侯国以及武帝以前的各类重要历史人物,少数民族,邻近国 家的史实,其中世家与列传就占了一百篇。 司马迁为了写完这一巨著, 费时二十余年, 多次跋涉全国各地考察古迹民俗,倾尽毕生心血。史记的古史资料价值特别高, 有许多记载成为今人研究古史的珍贵文献资料;史记的史实分析和评价也比较客 观,具有一定的人民性和科学性, 例如肯定农民起义领袖陈胜的进步作用, 用世家 体裁为之作传,这是古代史家中所罕见的。史记既是不朽的史着,又是优秀的文 学作品,司马迁善用白描手法刻划人物形象,鲁迅甚至把史记称为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但史记只写到汉武帝为止,故汉代续

5、补史记者丛出,其 中以班固撰的汉书最为后世推崇,它是一部叙述了西汉二百二十九年史事的纪传 体断代史。自汉书着成后,以纪、表、志、传为主要形式,以断代为史的史书体 例,便成为后世修正史的标准形式。中国的官方正史 “二十四史 ”的其他史书,都 依照史记体例,以纪传体编纂而成。二十四史还附志、表等作为附录。朝鲜、日 本的一些史书也是以纪传体写成的。但纪传体也有其弊端,即一事而复见数篇,宾 主莫辨,分头叙述人物,历史事件则被分记到人物传之中,产生重复矛盾的缺陷。 到南宋,始出现了克服编年、纪传二体缺陷而综合其优点的纪事本末体。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 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记,又称国

6、记,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历史散文,起自西周穆王,讫于战国初年的鲁悼公,分载周、 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八国的历史。它最初的记录者可能是各国的史官,在 春秋战国之际由晋国的史官编纂成书。国语的记事比 春秋详细生动的多,也 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史料。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西汉后期的刘向校 理群书,加以整理,去其重复,得 33 篇,按国别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 魏、韩、宋、卫、中山12国策,定名为战国策。晋陈寿 三国志记载了魏、 蜀、吴三国的历史。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的史书称为通史,与断代体史正好相反 .如西汉司马 迁的史记,也可称为通史。因为他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

7、帝时代, 历时三千多年的史实 ;还有司马光的 资治通鉴 ,也是著名的通史 .“通史”可以理解 为贯通的历史,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或世界的从最早文明到现在的历史。 既然叫通史, 就首先要求叙述的内容广泛,所有重要事件和研究课题(军事、文化、艺术)涉及内 容不深但都要涉及到。其次要求在叙述中体现历史发展脉络或贯穿其中线索,给人一 种整体的认识。所以做不到第一点至少不配称作通史, 而要做到第二点是比较困难的, 需要著者的才华、积淀和理论素养。同样涉及一个内容的两本通史,在这第二点上, 平庸和经典的差别是显著的。市面上很多 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都是平庸的著 作,虽然罗列了各个事件和课题,但对人的启发是没有

8、多少的。断代史主要特点是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汉书是我国第 一部记传体断代史,分为 12篇纪、 8篇表、 10篇志、 70篇传,共 100 篇, 80来万 字。记事上起汉高祖元年,下至王莽地皇 4年,共229 年历史。从史记到明史 的二十四史,除了史记以外,均为断代史。以上的六种体例是按不同的标准分的。 实际上,同一史书按不同标准可同时归入不同的体例。如三国志,就既是纪传体 史书,又是国别体史书,同时还属断代史史书体例 纪事本末体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 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 首创者是南宋的袁枢 他的通鉴纪事本末 就采用这种体例。 纪事本末体, 既不同于编年体之以纪年为主, 也不同于纪传体之以传人为主,而是以记事为主,把历史上的大事,详其首尾,集中 表述其过程。无论是编年体还是纪传体,在记事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正式创立此种体例。其後,用此体改编或创作的史 书很多,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张鉴西夏纪事本末、 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近人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等,贯通古今,自成系统。 这是朝代的纪事本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