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地理期末复习提纲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07954730 上传时间:2022-08-2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地理期末复习提纲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文化地理期末复习提纲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文化地理期末复习提纲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文化地理期末复习提纲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文化地理期末复习提纲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化地理期末复习提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地理期末复习提纲(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化地理学复习提要第一章 绪 论1-1 文化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与作用一、文化地理学的定义二、文化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三、文化地理学的作用思考题一、文化地理学的定义 研究地表各种文化现象的空间特点和空间规律的科学。 是大学地理系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近年来被作为大学素质教育的素养课程。 文化地理学是一个涉及面广泛的学科。它研究人们在空间和环境中如何组织自身,从而更好地利用和改造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 文化地理学将一切人文事象视为人类的文化创造。1、关于文化(1)“文化”名称的来源 “天文指的是自然现象和规律,人文指的是社会现象和规律。 (2)“文化”的广、狭义1)广义的“文化” 是以人类与非人类的分野作

2、为立论的依据。 2)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3)常用的文化概念1)文化事象 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例如原始的巫术、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宫廷服饰以颜色和样式代表等级、古代的科举和现代的高考、中国戏曲的程式化动作等等。文化事象对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以及对其它文化事象的发展所起的作用,称作文化事象的功能。 文化事象是文化学研究的基础单位。2)文化现象 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现象具有个别、具体、可直接观察和经

3、验性等特点。有些现象带有单一性,例如捕鱼的方法、网捕不同样式和大小的鱼网;观察舞蹈的场合、人数、动作、道具等等,现代城市交通拥挤、改革开放出现的民工潮等等。每一个具体的状态,都是一种现象。在诗歌题材问题上,律诗盛行于唐代,词盛行于宋代,曲盛行于元代这些都是人们观察出的现象。3)文化内涵 我们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即事物的人文性的一面,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例如,汉文化的食具用筷子,西方文明的食具用刀叉勺;同时,有关它们的传说故事以及它们命名的由来均属于它们的人文精神属性的表现,也就是它们的文化内涵。4)文化产品 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

4、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例如,农具实用的生产资料,属于文化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文化产品具有可视听的性质,它虽然体现某种思想观念,但有别于纯粹的思想观念形态。例如,音乐、美术、雕塑等艺术作品,都是体现作者一定的审美观的,只有可见、可感的艺术作品才是文化产品。2、文化的空间现象1)地理现象空间上存在绝对的差异性,即空间分布不均匀。2)任何地理现象都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域。我国语言的空间差异1)北方方言 2)南方方言我国居住形式的空间差异1)北京四合院; 2)四川四合院;3)皖南民居; 4)客家土楼;5)西南干栏民居; 6)西北窑洞;7)藏式石碉; 8)蒙古包;我国文化的南北地域差异南繁

5、北齐; 南细北爽;南老北孔; 南骚北风;南顿北渐;南柔北刚;南文北武;南拳北腿;南骗北抢; 南米北面;南甜北咸;南敞北封;南经北政; 南上北下二、文化地理学的研究内容1、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 文化区2、文化的时间现象 文化扩散3、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 4、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文化变异与整合 5、文化现象的综合体文化景观三、文化地理学的地位与作用1、解释人类文明空间差异的成因;2、探求文化对地域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影响力;3、预测地域的文化走向;4、文化哲学与人地关系认识的进步;思考题1、何谓文化地理学?简要阐述文化地理学的地位与作用。2、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地域文化,试举例说明。3、试解释下列

6、概念: 文化事象; 文化现象;文化内涵;文化生态;南繁北齐;南敞北封。1-2 文化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学科体系一、文化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二、新文化地理学的出现三、文化地理学的学科体系思考题一、文化地理学的研究主题1、“一纵一横”两大主题)研究文化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研究地方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一种属于纵向研究,即地理学的根本研究内容。第二种属于横向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独有的。因为许多人类活动、人文事象的空间特点的形成、空间过程的演变与自然环境没有联系。 、与人文地理学的区别和联系)文化地理学用文化研究的方法和理论分析人文事象及空间格局。如环境决定论、文化传播理论、文化生态学理论等。)人文地理学以

7、经济地理学为主干,采用衡量效率的指标和方法分析经济空间格局,以及人类活动的空间格局。)文化地理学以多元文化论为理论基石。强调人文事象的文化差异。二、新文化地理学、近、现代文化地理学的发展、新文化地理学的出现杰克森认为:文化地理学不能只关注“文化本身”,还应关注“文化政治”,即关注政治事件产生的直接的前因后果。新文化地理学用一种新的方式理解地理学的文化进展。注重空间研究,试图说明空间与地方是如何成为一种核心力量。科斯科罗夫(1983)提出精英群体对空间和文化的权力、支配、控制问题。、新文化地理学的特点)景观分析的新视角 景观概念与历史发展的联系;注重分析景观的符号学意义;文化景观的研究重心移向城

8、市;景观研究中的文化政治倾向。)强调文化的空间性 文化是空间的隐喻。文化与政治、社会、经济一样重要。三、文化地理学的学科体系思考题1、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两大(方向)主题是什么?2、根据自己的理解,简要阐述文化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的区别与联系。3、何谓新文化地理学?试解释新文化地理学的两个特点。4、如有兴趣,通过相关历史文献了解西方文化地理学的代表人物(拉采尔、孟德斯鸠、索尔、海姆.丹比、杰克森)。1-3 中国文化地理学的发展一、西学东渐与早期文化地理学二、中国文化地理学的学者三、学科的发展趋势与特征思考题一、西学东渐与早期文化地理学1、近现代中国文化地理学 地理与文明之关系 地理人文关系论等。形成

9、“不究地理学而言政治者,空谈政治也”,“乏人文地理之学识,则经济论必流于狭隘”等思想。、中国当代文化地理学)学科基础薄弱,发展有限)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无法替代文化地理学是高校地理专业的必设课程和大学素质教育的选修课程。国家教育部将文化地理列入普通中学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必修内容。二、中国文化地理学的学者三、学科的发展趋势与特征2)学科研究的特征(1)区域研究从宏观走向微观;(2)历史研究从断代走向区域;(3)专题性研究从单一走向多元;(4)综合性研究从核心扩展到边缘;思考题1、通过文化地理学的学习,你认为“不究地理学而言政治者,空谈政治也”,“乏人文地理之学识,则经济论必流于狭隘”言论合理否?

10、成立否?为什么?2、怎样认识文化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多元化,以及人本主义方法被日益重视的学科趋势?3、试了解下列概念: 经验主义方法; 实证主义方法; 结构主义方法; 人本主义方法;第二章 物质文化地理2-1 物质文化概述2-2 生产、生活文化地理2-3 建筑文化地理2-4 影响物质文化地域差异的因素作业与思考题2-1 物质文化概述一、基本概念 1、文化的层次与划分 精神文化 文化的三个层次:制度文化 生产生活文化 2、物质文化的研究内容 包括人类生活生存所需要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例如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工具文化和建筑文化。 3、物质文化的特点 文化的物质性、文化的基础性及时代性。二、物质

11、文化的分类2-2 生产、生活文化一、农业与文明发源1、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华夏农耕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 古印度农耕文明-发源于印度河流域;古埃及农耕文明-发源于尼罗河流域; 巴比伦农耕文明-发源于幼法拉第河和第格里 斯河两河流域;2、农作物发源地大豆、大蒜中国;玉米、番茄中美洲;花生、菠萝南美洲;黑麦、燕麦欧洲;二、农业文明的不同类型1、耕作文化 2、采猎文化 3、牧养文化 三、生活文化例说1、饮食文化(1)食物原料的演变 唐朝及其以前肉食为主、谷物为副; 宋朝以后谷物为主、肉食为副; 清朝以来多以米面为食、佐以蔬菜,肉食只是配食;(2)食物加工的演变 唐朝及其以前人们不会对谷物加工、脱壳,

12、是“粒食”时期。宋朝以后食物加工技术进步,中国人才结束了“粒食”时代。“主食”与“副食”,“饭”和“菜”才有了区别。 “饭稻羹鱼”我国古代粒食时期的最好注解。(3)食物烹调与风味文化 食物的制作过程称为烹调。烹是煮熟食物,调指五味调和。孙中山建国方略“中国烹调之术,亦足以表明进化之深也”。孔子也留下“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烹调名言。 (4)食物风味与四大菜系 我国各地食性不同“北人嗜葱蒜,滇黔湘蜀人嗜辛辣,粤人嗜淡食,苏人嗜糖”。因此形成鲁、川、粤、苏四大菜系。(5)饮食风味的地域差异 从地理学角度看,我国的饮食风味有很大的地区差异,四大菜系就是“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地域差异的高度概括

13、。2、服饰文化 人类可以通过服饰与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相适应,最终形成一种与周围环境协调的服饰文化。因此,服饰深受地理环境影响,是颇具明显地域特征的文化现象之一。(1)南北方服饰文化景观差异北方服饰文化景观:原料多厚重,吸热保暖,形成厚、重、深色、浓烈、鲜艳为特色。南方服饰文化景观:原料多轻薄、吸汗透气,形成轻、薄、浅色、素雅、形巧为特色。(2)中国服饰文化的演化(3)中国服饰文化的“符号化”现象 1)社会身份符号化2)封建礼仪符号化3)社会交往符号化作业与思考题1、生产、生活文化为什么会有地域性差异?2、中国饮食风味“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产生的地理背景是什么?3、解释下列概念: 文化区;

14、文化景观;南船北马;八姓入闽;粒食时期;饭稻羹鱼;4、试以你熟悉的(闽南)地区为例,分析某一种物质文化(衣、食、住、行任选一项)形成的地理环境背景。2-3 建筑文化地理一、具有明显地域性 建筑是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的材料、布局、设计都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烙印,具有十分明显的地域性。“归根到底,建筑是地区的建筑”,南楼北陵、便是一个地域差异现象。南楼:黄鹤楼、岳阳楼、大观楼、滕王阁 北陵:黄帝陵、秦始皇陵、明十三陵1、建筑文化分类(1)宗教建筑 (2)政府建筑 (3)公共建筑(4)纪念性建筑(5)纪念性建筑(6)工商业建筑2、国外建筑(1)古埃及、巴比伦建筑 (2)古希腊建筑(3)古罗马建筑(4)拜占庭式建筑(5)哥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