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智慧物流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07950071 上传时间:2023-11-1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8.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智慧物流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我国智慧物流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我国智慧物流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我国智慧物流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我国智慧物流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智慧物流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智慧物流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国智慧物流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一)我国智慧物流的兴起IBM于2009年提出,建立一个面向未来的具有先进、互联和智能三大特征的供应链,通过感应器、RFID标签、制动器、GPS和其它设备及系统生成实时信息的智慧供应链概念,紧接着智慧物流的概念由此延伸而出。与智能物流,强调构建一个虚拟的物流动态信息化的互联网管理体系不同,智慧物流更重视将物联网、传感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通过以精细、动态、科学的管理,实现物流的自动化、可视化、可控化、智能化、网络化,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创造更丰富社会价值的综合内涵。2009年国务院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积极推进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促进信息技

2、术的广泛应用;积极开发和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NSS)、地理信息系统(GIS)、道路交通信息通信系统(VICS)、不停车自动交费系统(ETC)、智能交通系统(ITS)等运输领域新技术,加强物流信息系统安全体系研究。2011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持续强调,加强物流新技术的自主研发,重点支持货物跟踪定位、无线射频识别、物流信息平台、智能交通、物流管理软件、移动物流信息服务等关键技术攻关。适时启动物联网在物流领域的应用示范。两项政策都从国家宏观层面,强调了发挥地理信息系统等关键信息技术,在物流信息化中的作用。在中国2009年8月7日,温家宝总理在无锡提出了感知中国的理

3、念,表示中国要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物联网技术。11月3日,温家宝总理再次指示要着力突破传感网、物联网关键技术。进入2010年,物联网成为当年两会的热门话题,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也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据了解,2010年一系列物联网发展相关的产业政策陆续出台。基于以上背景,结合物流行业信息化发展现状,考虑到物流业是最早接触物联网的行业,也是最早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物流作业智能化、网络化、和自动化的行业。在2009年中国物流技术协会信息中心、华夏物联网、物流技术与应用编辑部率先在行业提出智慧物流概念。智慧物流理念的提出,顺应历史潮流,也符合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自动化、网络化、可视化、实

4、时话、跟踪与智能控制的发展新趋势,符合物联网发展的趋势。(二)我国智慧物流的发展现状目前,我国物流信息化建设方面,实现物流采购、运输、仓储、配送等物流各环节的信息化运作,实现物流供应链从上游供应商企业到下游销售商的全流程信息共享。尤其是物联网在智慧物流中的应用,大力推动物流业的革命性发展,我国智慧物流发展的具体体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产品的智能可追溯系统。如食品的可追溯系统、药品的可追溯系统等等,这些智能的产品可追溯系统为保障食品安全、药品安全提供了坚实的物流保障。例如:粤港合作供港蔬菜智能追溯系统,通过安全的RFID标签,可实现对供港蔬菜进行溯源。实现了对供港蔬菜从种植、用药、采摘、

5、检验、运输、加工到出口申报等各环节的全过程监管,可快速、准确地确认供港蔬菜的来源和合法性,加快了查验速度和通关效率,提高了查验的准确性。通过RFID标签与数据库形成的物联网实现对供港蔬菜的自动化识别、判断和监管可提高监管效率,实现快速通关。目前,在医药领域、农业领域、制造领域,产品追溯体系都发挥着货物追踪、识别、查询、信息等方面的巨大作用,有很多成功案例。二是物流过程的可视化智能管理网络系统。这是基于GPS卫星导航定位技术、RFID技术、传感技术等多种技术,在物流过程中可实时实现车辆定位、运输物品监控,在线调度与配送可视化与管理系统。目前,全网络化与智能化的可视管理网络还没有,但初级的应用比较

6、普遍,如有的物流公司或企业,建立了GPS智能物流管理系统;有的公司建立了食品冷链的车辆定位与食品温度实时监控系统等,初步实现了物流作业的透明化、可视化管理。在公共信息平台与物联网结合方面,也有一些公司在探索新的模式。三是智能化的企业物流配送中心。这是基于传感、RFID、声、光、机、电、移动计算等各项先进技术,建立全自动化的物流配送中心,建立物流作业的智能控制、自动化操作的网络,实现物流与制造联动,实现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全面协同。如:有一些先进的自动化物流中心,就实现了机器人码垛与装卸,无人搬运车进行物料搬运,自动化的输送分拣线上开展拣选作业、出入库由自动化的堆垛机自动完成,物流中心信

7、息与制造业ERP系统无缝对接,整个物流作业系统与与生产制造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这也是物联网的初级应用。四是,智慧供应链。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传感技术、EDI技术、RFID技术、条形码技术、视频监控技术、移动计算机技术、无线网络传输技术、基础通信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完善的采购需求计划系统、物料需求计划系统、运输管理系统、仓储管理系统、配送管理系统,实现产品生产供应全流程可追溯;构建数据交换平台、物流信息共享平台、财务管理和结算系统、物流分析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实现物流企业的信息化运作,实现整体供应链的信息共享,打造智慧供应链体系。(三)我国智慧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

8、智慧物流发展在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物流企业信息化运作、物流作业智能化、物流供应链智慧化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但是,我国智慧物流起步较晚,存在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物流企业智慧化程度低,物流信息标准体系不健全,信息技术落后,智慧物流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制约了我国智慧物流的进一步发展。1、我国智慧物流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智慧物流业设计商务、交通、信息技术等众多行业领域,业务管理涉及发改委、交通部、工信部等众多行政管理部门。目前,我国智慧物流业管理体制尚不能打破部门分割、条块分割的局面,仍然存在信息孤岛现象,造成我国智慧物流建设资源的不必要浪费,智慧物流管理责任不清晰,急需建立协调多部门资源的智慧物流专业

9、委员会,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各种资源,确保智慧物流建设的顺畅运营。2、物流企业智慧化程度低。目前,有不少企业已经开始利用物联网技术构建智慧物流系统。但是,这些企业规模普遍不大,在全国范围内分布不平衡,且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导致管理混乱,生产要素难以自由流动,资源配置得不到优化,难以形成统一、开放、有序的市场,特别是缺乏龙头企业带动,难以形成产业集群。大多数中小企业在物流信息化方面显得很吃力,由于缺乏相应的人才和资金,管理层对信息技术应用重视程度不够,即使引进了相关智慧物流技术,配套基础设备也跟不上,导致企业效益没有明显提高。3、物流信息标准体系不健全。智慧物流是建立在物流信息标准化基础之上的,这

10、就要求在编码、文件格式、数据接口、电子数据交换(EDI)、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相关代码方面实现标准化,以消除不同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障碍。国外发达国家已经在条形码、信息交换接口等方面建立了一套比较实用的标准,使物流企业与客户、分包方、供应商更便于沟通和服务,物流软件也融入了格式、流程等方面的行业标准,为企业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创造了良好环境。而我国由于缺乏信息的基础标准,不同信息系统的接口成为制约信息化发展的瓶颈,导致物流标准化体系建设很不完善,物流信息化业务标准与技术标准的制定和修改跟不上物流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很多物流信息平台和信息系统遵循各自制定的规范,导致企业间、平台间、组织间很难实现信息

11、交换与共享,各自为阵、圈地服务的情况比较普遍,整个电子化的物流网络之间难以做到兼容,数据难以交换,信息难以共享,使得商品从生产、流通到消费等各个环节难以形成完整通畅的供应链,严重影响了物流行业的管理与电子商务的运作。4、信息技术落后,缺乏完善的信息化平台。目前,条形码、射频识别、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电子数据交换技术的应用不理想,多数企业物流设备落后,缺乏条形码自动识别系统、自动导向车系统、货物自动追踪系统,与国外的智慧物流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物流信息技术缺乏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技术支撑,物流云平台使用较少,缺乏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数据挖掘平台、数据开发平台的使用,手机移动定位技术和手机物流移动服务终端产品使用较少。5、缺乏物流专业人才。随着物流业迅速发展而产生的人才需求问题在我国日益突出。智能物流人才匮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物流业发展的瓶颈,目前我国物流人才缺口至少有30万人,绝大多数物流企业缺乏高素质的物流一线岗位技能人才和既懂物流管理业务,又懂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相关知识,熟悉现代物流信息化运作规律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高端人才和一线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仅占22.7%,现有物流管理人才中能真正满足物流企业实际需求的不到1/10。大中专院校物流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实际需要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培养智能物流合格人才的任务十分紧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