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复习资料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07946110 上传时间:2023-10-0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3.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染病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传染病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传染病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传染病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传染病复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染病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复习资料(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传染病总论1.感染过程的五中表现?(1)病原体被消灭或被排出体外;(2)隐性感染;(3)显性感染;(4)病原携状态;(5)潜伏性感染.2.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必备条件:(1)传染源:人: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2)传播途径:呼吸道;消化道;虫媒传播;血液;土壤,疫水;垂直传播.(3)人群易感性:易感者:对某种传染病没有特异性免疫力的人;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没有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群;人群中的易感者越多,该病在该人群中发生流行的可能性越大,而预防接种降低了易感者的水平;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因素天灭,地理,气象等.社会制度.3.传染病的特征和临床特点:(1)基本特征:(一

2、)有病原体;(二)有传染性(三)有流行病学特征:流行性,地方性,季节性,人群分布特点,按流行强度分为-散发,流行性,爆发流行,大流行;(四)有感染后免疫:无论显性或隐性感染;免疫学方法可检测出来;有些是保护性的;感染后获得的免疫是主动的的.(2)临床特点:(一)病程发展的阶段: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极期);恢复期;复发与再燃;后遗症.(二)常见的症状和体征:发热:阶段-上升期,极期,下降期;程度-低热,中度,高热;热型-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回归热,马鞍热;皮疹:发疹性传染病;分类-斑丘疹,出血疹,疱疹,脓疱疹,寻麻疹;注意-出现的时间,部位,顺序;毒血症状:毒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

3、菌血症;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反应:肝,脾,淋巴结.(三)临床类型:轻重:轻,中,重型,爆发型;急缓:急性,亚急性,慢性;典型:典型,不典型.4.传染病的诊断依据:(1)临床资料:起病情况,症状,体征.(2)流行病学资料:年龄,职业,习惯,接触史,接种史.(3)实验室检查:(一)一般检查:常规(血,尿,粪),生化.(二)病原学:a,直接检查:肉眼观(虫体),镜观;b,病原体分离:细菌,真菌培养,动物接种,组织培养(立克次体病); (三)免疫学:A,血清学:凝集试验,中和抗体,放免,酶联等.检测特异性抗原-快,可靠.检测特异性抗体-双份血清抗体效价4倍增高有意义;B,皮肤试验-皮内注射抗原;C,免疫

4、功能测定:免疫球蛋白,T细胞功能.D,标本来源:血,尿,脑脊液,粪,骨髓等.(四)分子生物学-DNA印迹,RNA印迹,PCR检测核酸.(五)其他:病理,B超,CT,内窥镜*病毒性肝炎1.病毒性肝炎的概念及临床分型:1.概念:是有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组传染病.临床表现: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病毒特点:传染性强,传染途径复杂,流行面广,发病率高.2.临床分型:a.急性肝炎:分为急性黄疸型和急性无黄疸型;b.慢性肝炎:轻度,中度和重度;c.重型肝炎: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及慢性重型肝炎;d.淤胆型肝炎;e.肝炎后肝硬化.3.各型肝炎的传染途径及其意义:

5、1.甲型:粪-口.2.乙型:a.血液传播:可通过输血,血制品及注射途径传播.b.母婴传播:是指HBV通过子宫或围生期由母亲传播给婴儿的方式.c.密切接触传播.3.丙型:a.输血和注射途径.b.密切生活接触.c.性接触.d.母婴传播.4.丁型:类似乙型肝炎.5.戊型:a.粪-口途径.B.经胃肠道以外的传播途径.5.肝性脑病的临床表现(分级):2.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精神神经症状及体征.可分为5级.a.0级(亚临床肝性脑病):外表一般无明显异常,仅严格心理学鉴定和特殊智力检查,才能发现.b.一级:以精神状态为主要表现,可有欢快,激动,紧张,焦虑,抑郁失神,举止失调.c.二级:可见明显神经

6、异常,反射亢进,肌张力增高,锥体征阳性,脑电图出现异常波.D.三级:进入昏迷或躁动不安,语言及运动反射基本消失.E.四级:深度昏迷,各种反射消失.6.*急性黄疸型肝炎的临床特征: (1)黄疸前期:(5-7天)发热,疲劳,纳差,厌油,尿色加深。本期持续5-7天。(2)黄疸期:(2-6周)皮肤巩膜黄染,肝大有压痛,尿三胆阳性,氨基转移酶升高及血清胆红素升高。(3)恢复期:(1-2月)症状消失,黄疸消退,肝功能恢复正常。7.慢性肝炎的临床特征:1.病程:迁延或反复超过半年或长期病毒携带者.2.慢性肝炎的体征:面色晦暗,蜘蛛痣,肝掌,肝脾肿大,中等硬度.3.分型:a.轻度:病情较轻,反复出现疲乏,纳差

7、,厌油,肝区不适,肝肿大,压痛,也可有轻度脾肿大,ALT(AST)=正常3倍;胆红素正常3倍,胆红素正常25倍,白蛋白3235g/l,PTA 6070%,4500CHE正常3倍,胆红素正常5倍,白蛋白=32g/l,40PTA60,CHE=4500U/L.8.重度肝炎的临床特征:是病毒性肝炎中最严重的一种类型.1.急重型:又称为爆发型肝炎,a.病程:171umol/l;肝脏迅速缩小,腹水迅速增多,有肝臭;有出血倾向,PTA=17.1umol/l;有出血倾向,PTA40%;有II度以上的肝性脑病(包括脑水肿,脑疝)称为脑病型;首先出现腹水及其相关症候(胸水)称为腹水型;易变成坏死后肝硬化.3.慢重

8、型:a.有慢性肝炎,肝硬化病史.B.慢性乙肝型肝炎病毒携带史.C.无肝病史及无HbsAg携带史,但有慢性肝病体征如肝掌,蜘蛛痣,影像学改变如脾增厚及生化检测改编者如丙种球蛋白升高,A/G比值下降或倒置,d.肝组织病理学检查支持慢性肝炎.4.重肝分期:便于判定疗效及估计预后.a.早期:符合重肝的基本条件,如三高表现,无脑病表现及腹水,30%PTA40%或病理学证实.B.中期:有II度肝性脑病或明显腹水,出血倾向,20%PTA30%.c.晚期:有难治性并发症或难以纠正的电解质紊乱,II度以上的肝性脑病,PTA60%),ALP,GGT,CHO,TBA均升高.10乙型肝炎病毒抗原抗体的检测及意义:血清

9、免疫学标志物:ELISA或RIA法,现症HBV感染:血清HbsAg(+),HBVDNA(+),或DNAP+),抗HBclgM(+),肝内HbsAg和/或HbeAg(+)或HBVDNA(+).1.急乙肝:a.HbsAg滴度从高到低,消失后出现抗HBs.B抗HBclgM滴度高,抗HBclgG低或阴性.HBV复制指标: HBV-DNA阳性,DNAP阳性,HBc-IgM阳性,HbeAg 阳性,HbcAg 阳性.11.鉴别诊断;1.上呼吸道感染.2.消化管疾病.3.其它原因引起的黄疸:溶血性黄疸,阻塞性黄疸,4.其它原因引起的肝炎:感染中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寄生虫性肝炎,代谢性肝病.12.

10、治疗:1.原则是休息营养为主,适当护肝药物,避免过劳,饮酒和使用损肝药.2.治疗方法:A.休息.B.饮食:清淡,易消化,足热量.C.药物:属非特异性的输助治疗,目的是保护肝细胞,促进肝细胞再生与修复,改善症状及恢复肝功能.a.保护肝细胞膜,促进解毒功能:谷胱甘肽,肝得键,b.降酶:甘草甜素,甘利欣,垂盆草;c.退黄:茵枝黄,门冬氨酸钾镁;d.改善微循环;e.增强免疫功能:胸腺肽;f.抗纤维化;g.抗病毒13.病毒性肝炎的抗病毒治疗:1.IFN机制:a.产生抗病毒蛋白,阻断病毒mRNA信息传递,b.激活腺苷酸合成酶,破坏病毒mRNA,c.免疫调节,增强吞噬细胞及NK细胞功能.2.适应证:a.治疗

11、慢性乙肝的指正:HBV复制-HbeAg阳性及HBVDNA阳性;血清ALT异常;b.治疗慢性丙肝:血清HCVRNA(+)和/或抗-HCV(+);血清ALT升高;肝活检证明为慢性肝炎.3.禁忌症:a.失代偿肝病或肝性脑病,b.自生免疫性肝炎或其他免疫性疾病史,c.WBC或plate减少症,d.有精神病史.4.副作用:流感样症状,白细胞减少,消化道症状,脱发,抑郁.14.重症肝炎的治疗:1.原则:早诊断,早治疗,综合治疗,加强支持疗法,对症处理,防治并发症.2.目的:阻止病情恶化让病人渡过难关,肝细胞有机会修复与再生.3.a.休息与营养;b.支持疗法:输新鲜血浆,白蛋白,维持水电解质平衡;c.护肝治

12、疗;d.促进肝细胞再生:促肝细胞生长素,胰高糖素-胰岛素,前列腺素E1;e.免疫治疗:激素的使用问题,胸腺肽;f.防治并发症: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继发感染,肝肾综合征.j.人工肝,肝移植.15.重型肝炎的常见并发症及处理:1.出血:使用足量止血药物,输入新鲜血浆,血液,血小板等.可用雷尼替丁防止消化管出血.如有门脉高压可选缩血管药物垂体后叶素或生长抑素,如发生DIC,静脉滴注丹参注射液等.2.肝性脑病:a.氨中毒的防治:低蛋白饮食,口服乳果糖3060ml/d以酸化及保持大便通畅,静脉滴注乙酰谷酰胺以降低血氨.b.恢复正常神经递质:静脉滴注左旋多巴200600mg/d;c.维持氨基酸平衡:每天

13、滴注肝安250500ml,对慢性重型肝炎疗效较好.d.防治脑水肿:应及早使用脱水剂如甘露醇和呋塞米.3.继发感染的防治:继发胆系感染时应使用针对G-的抗生素,警惕二重感染的发生.合并真菌感染时,应停用广谱抗生素,并改用抗真菌药物.4.急性肾功能不全的防治:少尿时应采用扩张血容量的药物如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血浆,血清白蛋白,必要时可采用人工支持系统进行血液滤过治疗.17.预防:1.管理传染源:隔离治疗患者,献血员的管理,病毒携带者的管理和治疗.2.切断传播途径:加强水源,食品卫生的管理保护,防止医源性传播,阻断母婴传播.3.保护易感人群:主动免疫,被动免疫.4.乙肝疫苗:a.对象:全体新生儿

14、,学龄前儿童,医护人员,保育员,HbsAg,HbeAg 双阳性的密切接触者;b.方法:10ug(5ug)0,1,6个月,35年加强一次;c.保护率:HbsAg,BheAg 双阳性母亲婴儿85%,其他易患者9095%.*艾滋病2.流行病学:1)传染源:艾滋病病人和HIV感染者2)传播途径:经性接触传播,经血传播,母婴传播器官移植,人工接精,意外。艾滋病的高危人群1.高位群人:同性恋,性乱交者,静脉药瘾者,血友病,多次输血者,卖血者.2.传播途径:并发症卡氏肺孢菌肺炎,肺结核,念珠菌性食管炎,神经系统疾病,卡波济肉瘤,非何杰金淋巴瘤.*HIV感染的临床分期:急性期:发生在初次感染HIV后24周.大多数病人临床症状轻微,持续13周缓解.临床表现以发热最为常见,可伴有咽痛,盗汗,恶心,呕吐,腹泻,皮疹,关节痛,淋巴结肿大及神经系统症状.血液中可检出HIV-RNA和p24抗原无症状期:持续时间一般为68年.时间长短与感染病毒的数量,型别,感染途径,机体免疫状况的个体差异,营养条件及生化习惯等因素有关.CD4+淋巴细胞计数艾滋病期:HIV相关症状:持续一个月以上的发热,盗汗,腹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