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会考地理TCT岩石与地貌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07937222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4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会考地理TCT岩石与地貌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一会考地理TCT岩石与地貌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一会考地理TCT岩石与地貌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一会考地理TCT岩石与地貌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一会考地理TCT岩石与地貌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会考地理TCT岩石与地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会考地理TCT岩石与地貌(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锐教育学科教师辅导讲义学员姓名: 年 级: 课 时 数: 3 辅导科目:地理 学科教师:王海良授课主题第二篇:岩石与地貌授课类型T知识点复习 C同步讲解T 专题训练授课日期及时段 教学内容C岩石与地貌专题5 板块运动1、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读“全球板块分布及板块运动示意图”,了解某地区位于哪个板块内或板块交界处)2、板块在 软流层 之上滑动,板块作用的驱动力是 地幔物质对流 。3、板块内部相对比较 稳定 ,板块交界处是 地壳运动的活跃地带 。因此, 地震火山 多分布在板块交界处。(思考:澳大利亚大陆为何地震较少?)4、

2、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世界大地貌的成因,如大西洋、喜马拉雅山等板块运动特点形成地貌板块 张裂 的地区|(生长边界)大洋板块张裂海洋大陆板块张裂裂谷板块 碰撞 的地区|(消亡边界)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海沟;岛弧、海岸山脉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巨大山脉5、海底岩石年龄的分布规律:海底岩石年龄从海岭到两侧由新到老对称分布(观察地图册“海底岩石年龄分布图,分析原因)6、在“震源和震中示意图”写出地震要素名称: 震源、震源深度、震中、震中距 。 7、地震发生时,人们先觉察到的是地面上下颠簸,接着而来的是左右、前后摇晃,原因是因为纵波先于横波到达地表 。8、震级表示地震所释放能量的大小;地震烈度表示地震的破

3、坏程度。震级每升高一级,相应的能量就增加约30倍(思考:震级相差三级,能量相差多少倍?)。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同一次地震所影响的地区有多个烈度。9、影响烈度的主要因素有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的抗震性能、救援等 。10、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 和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在“世界地震、火山分布”图上找到地震带分布,掌握主要地震国位于哪个地震带上,思考:为何我国地震灾害频繁?)专题6 岩石与矿物1、三大类岩石互相转化的关系图2、三大类岩石的比较(思考:各种岩石的成因、分布及特点)类型形成过程特点岩石举例岩浆岩岩石圈主体侵入岩岩浆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侵入地壳内部,冷

4、却凝结而成岩石。矿物结晶颗粒较大花岗岩喷出岩岩浆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沿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凝而成岩石矿物结晶颗粒细小,有的有流纹或气孔玄武岩沉积岩分布面积最广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被风化、侵蚀成碎屑物质,再经风、流水等搬运,经过沉积、固结而成岩石层理构造、有的含有化石砾岩、砂岩、页岩、泥岩、石灰岩、煤变质岩形成于地壳深处岩石受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影响,在高温、高压下,使原来成分、结构发生改变而成新岩石岩性致密、颗粒定向排列,具有片理构造、大理岩、石英岩、片岩和板岩专题7 地貌1、主要地貌类型知识要点地貌类型名称分布成因分类流水地貌河流上游下切侵蚀为主峡谷河流中游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曲流河流下游

5、堆积作用强盛三角洲平原思考:河流上、中、下游地貌特征与人类活动有何关系?地貌类型名称分布成因分类喀斯特地貌地表喀斯特我国以西南地区为主溶蚀作用石芽、溶蚀盆地、落水洞、孤峰、峰林地下卡斯特沉积作用溶洞内有石钟乳、石笋、石柱、地下河等思考:喀斯特地貌对当地经济发展有何影响?地貌类型名称分布成因分类海岸地貌海积地貌杭州湾以北(除两个半岛).堆积作用沙滩、沙洲、沙堤海蚀地貌杭州湾以南,包括山东半岛、辽东半岛侵蚀作用海蚀崖、海蚀洞、海蚀柱思考:以海蚀地貌或海积地貌为主的地区,人类可以发展哪些经济活动?地貌类型名称分布成因分类风成地貌风积地貌沙漠、干旱地区风力堆积沙丘风蚀地貌风力侵蚀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

6、蘑菇、风蚀城堡思考:人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治理土地沙漠化现象?地貌类型名称分布成因分类黄土地貌黄土高原最典型流水切割塬、梁、峁(特点:千沟万壑)思考:黄土对农业生产的利弊分析2、等高线特征:同线等高;等高距全图一致;等高线通常是封闭的曲线;等高线一般不垂直、不相交(陡崖、悬崖除外);示坡线表示降坡;几条特殊的等高线:0米、200米、500米。(思考:如何用几条特殊的等高线判定五大地形区)3、各种地形部位的判读陡坡等高线(密集),坡度较(大)缓坡等高线(稀疏),坡度较(小)山顶等高线闭合,等高线数值由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盆地或洼地等高线闭合,等高线数值由中心向四周逐渐(升高)山脊(分水岭)等高

7、线弯曲,凸出部分指向(低)处山谷(集水线)等高线弯曲,凸出部分指向(高)处鞍部两个山顶中间的(低)地陡崖等高线特别密集以至几条等高线(重合)悬崖几条等高线(相交)4、等高线地形图的综合应用(注意语言表述)(1)与气候结合:光照、 气温、降水、通风。(2)与河流水文结合:判断河流位置及流向、水库、大坝选址、引渠道的选择。(3)与生产建设结合:铁路、公路选线、港口选址、农业生产布局、工业区选址、居民区、疗养院。(通读教材地貌与经济建设内容,了解地貌与农业、工程建设、城市发展、旅游的关系)回顾小结(老师来总结,学生复述)T练习拓展知识拓展一板块运动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1)写出下列板块的名称A

8、 B C D E F 来源:Z&xx&k.Com(2) 板块学说认为,板块 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之间的 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 。来源:Zxxk.Com来源:Z,xx,k.Com(3)各板块中只包括大洋的是_板块。(4)日本、我国的台湾多地震,主要是因为它们位于_板块和_板块交界处。二、地震与火山(一)材料一:加勒比岛国海地当地时间2010年1月12日16时53分(北京时间13日5时53分)发生里氏7.0级地震(根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海地当地时间2010年1月12日下午发生里氏7.3级强烈地震),首都太子港及全国大部分地区受灾情况严重,死亡20多万人。材料二:海地地图材料三:三大地震资料比较地

9、震名称发生时间(当地)震级震源深度(km)最大烈度(度)人口密度(人/km2)死亡人数中国汶川地震2008年5月12日14:288.014112686000日本岩手地震2008年6月14日8:437.28111007海地地震2010年1月12日16:537.310103242020001.阅读材料二,简述海地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要分析其成因: 2.海地岛主要有两种气候类型,北部气候为_,南部气候为_,请简要分析其原因_.3、海地岛自然灾害频繁,请列举海地岛除地震外的主要自然灾害。4、阅读材料三,根据相关地理知识,回答以下问题:(1)、三次地震中,海地地震的死亡人数最多,最不可能的原因是:A、人

10、口密度大; B、震源浅,烈度大;C、引发了大海啸; D、沙土液化,地基失效(2)、三次地震中,日本岩手地震死亡人数最少,原因可能有:A、地处山区,人口密度小; B、这次地震的震级和烈度很小;C、成功发出了地震预报; D、日本岩手县多为木质结构房屋(3)、四川汶川地震震级和烈度都比海地地震大,但死亡人数比海地少,原因是A、人口密度较小; B、海地多山,地质条件比汶川复杂;C、汶川地震不在断裂带上; D、中国人的防震减灾意识很强(二)【背景材料】北京时间2004年12月26日8时58分,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近海发生了一场百年罕见的强烈地震,震级达里氏8.9级,地震在印度洋海域引发的巨大海啸疯狂

11、地席卷了东南亚、南亚,波及非洲,造成了罕见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这场世纪大劫难牵动着整个世界。灾害发生后,中国政府和人民在第一时间内,向受灾国提供了及时而有效的、没有附加任何条件的无私帮助,不仅派出了许多救援人员在第一时间赶到受灾现场参与救援,而且,为受灾国提供了大量的物质与资金的援助,得到了受灾国与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与好评。与此同时,包括受灾国在内的世界其他各国政府和人民、非政府组织、慈善机构和民间团体等也投入到了救灾行动中。地震是人类面临的重大自然灾害。回答14题。1.本次地震发生时,全球日期处于12月26日范围的占A.1/3 B.1/2以上 C.1/2以下 D.1/22.本次地震发

12、生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接近右图中的A. B. C. D. 3.下列有关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 A.少部分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有关B.地震是一种最严重的地质灾害 C.地震同时可造成地裂、滑坡、水旱等多种灾害 D.环太平洋地带和大西洋海区是世界是两大地震带4.当地震发生时A.震中的人们先感到前后、左右摇晃 B.离震中越近,震级越大 C.烈度与离震中远近没有关系 D.离震中越近,烈度(地面所受地震影响和破坏程度)越大5.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此次地震造成了罕见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但紧邻地震中心的新加坡受损却微乎其微,其原因是 。(2)此次地震中,死亡的外国人较多,尤其是挪威、瑞典等国家公民,其原因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