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趣味数学教案.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07930490 上传时间:2022-09-28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六年级趣味数学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小学六年级趣味数学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小学六年级趣味数学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小学六年级趣味数学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小学六年级趣味数学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六年级趣味数学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六年级趣味数学教案.doc(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六年级兴趣数学教案小学六年级兴趣数学教案小学六年级兴趣数学教案1 教学目的:1、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展一些简便计算。2、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勇于理论的思维品质。教学重点:会进展分数的混合运算,运用运算定律进展简便计算。教学难点:灵敏运用运算定律进展简便计算。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明确目的)1、运算定律。我们在四年级时学习过乘法的运算定律,同学们还记得吗?(学生答复,老师板书运算定律)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乘法分配律:(a+b)c=ac+bc2、这些运算定律有什么用途?你能举例说明吗?2

2、574 0.36(学生口述自己是怎样应用乘法的运算定律简算上面各题的。)二、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讨论问题)1、引入同学们应用乘法的运算定律,可以使整数、小数的一些计算简便,这些运算定律能不能应用到分数乘法中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能否推广到分数乘法)2、推导运算定律是否适用于分数。(1)学生发表对课题的见解。(2)验证有些同学认为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能适用于分数乘法,而有些同学认为不能,你们能找到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吗?(学生小组合作学习)3、教学例5.(1)出示:,学生小组合作独立解答。4、教学例6.(1)出示:,学生小组合作独立计算。(2)小组汇报

3、学习成果,说一说你们组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5、小结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在计算时,要认真观察数有什么特点想应用什么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三、拓展总结(应用拓展,盘点收获)1、完成练习三的第6题。学生说一说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2、完成课本第10页的“做一做”题目。其中第2题引导学生讨论解题思路,把87改成“86+1”应用乘法分配律计算比拟简便。3、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小学六年级兴趣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54页例2及相关练习。教学目的:1.能在实例的分析p 中理解按比分配的实际意义。2.初步掌握按比分配的解题方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按比分

4、配的实际问题。3.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学习,在观察、研讨、交流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和活动的乐趣。教学重点:理解按比分配的意义,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自主探究解决按比分配实际问题的策略,能运用不同的方法多角度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课件出示:女生与男生的人数比是5:7。师:“女生和男生的人数比是5:7”,从这句话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设计意图】一条简单的现实生活信息,不但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p 问题、解决问题的才能。二、实例探究(一)自主探究1.出示:六(2)班一共有48人,女

5、生与男生的人数比是5:7。师:根据这两条信息,你能求出什么?男生、女生各有多少人呢?你会算吗?2.学生独立尝试。3.同桌交流。师:与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想法和做法,有不同的方法都可以写下来。(老师巡视指导)4.汇报请不同做法的学生上台板演,交流汇报。预设(1):48(5+7)=4(人);女生:45=20(人);男生:47=28(人)。师:介绍一下你的想法吧。第一步求的是什么?第二步和第三步分别是什么意思?这种方法是先求什么?再算什么?师: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吗?预设(2):女生:(人);男生:(人)。师:这种方法中,是什么意思?呢?5.小结:刚刚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我们再(配合课件演

6、示)。方法一是根据比的意义,看看一共分成几份,先求出一份的数量,再算几份的数量;方法二是根据比与分数的关系,看看男生、女生各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再用分数的知识来解决。这两种方法都不失为好方法,你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探究时,没有直接用书本上的例题,而是用了班级男生、女生人数比这一实际情况。因为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事例,所以学生很乐意去探究、交流、理论。这样的设计不仅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提醒课题师:像上题这样,把数量按一定的比来进展分配的方法叫做按比分配。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按比分配。(板书课题:按比分配)(三)理论尝试出例如2:这是某种清洁剂浓缩

7、液的稀释瓶,瓶子上标明的比表示浓缩液和水的体积之比。按照这些比,可以配制出不同浓度的稀释液。1.阅读与理解。浓缩液和稀释液指的是什么?(浓缩液是纯清洁剂,稀释液是加水之后的清洁剂。)师:你能用刚刚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吗?(学生独立解题,交流汇报。)2.分析p 与解答。预设(1):每份是5005=100(mL),浓缩液有1001=100(mL),水有1004=400(mL)。师:这里的5表示什么?(把总体积平均分成5份。)预设(2):浓缩液有(mL),水有(mL)。师:表示什么?(浓缩液占总体积的;)呢?(水占总体积的。)3.回忆与反思。师:可以用怎样的方法对结果进展验证?预设:看浓缩液与水的比是

8、不是等于1:4。小结:表达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要看清楚1:4到底是哪两个量之间的比。【设计意图】把书上的例2作为尝试题,让学生独立尝试、交流,最后进展小结。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独立审题、分析p 的才能,而且进一步加深对两种方法的理解,让学生初尝成功的乐趣。三、理论应用(一)根本练习1.师:翻开教材第55页,看第一题。(1)师: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算一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对。(2)交流:说说你的方法。2.出示:李伯伯家里的菜地共800平方米,他准备种黄瓜和茄子。师:请你来设计一下,可以怎么分配?预设一:1:1。师:假如按1:1分配,那么种黄瓜和茄子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米?(学生自主计算)师:通过计算

9、,发现按1:1分配其实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平均分”。是的,平均分就是按1:1分配,是按比分配中的特例。对于其余各种分配方法,都让学生快速算一算再交流。(二)开展进步1.师:增加点难度行不行?我把这一题变一下。出示教材第56页第7题:李伯伯家里的菜地共800平方米,他准备用种西红柿,剩下的按2:1的面积比种黄瓜和茄子。三种蔬菜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米?(1)比拟:这一题和前几题相比,有什么不同?(2)分析p :这一题是把哪个数量进展分配,按怎样的比来分配?这个数量直接告诉我们了吗?所以我们应该先算什么?那你会算吗?(3)学生尝试。(4)交流算法。师:你是怎么算的?(展示学生作业)还有同学用其他方法

10、做吗?介绍一下你们的方法。师:这几位同学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点?2.出示:学校把栽70棵树的任务按照六年级三个班的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有46人,二班有44人,三班有50人。三个班各应栽多少棵树?(1)比拟分析p 师:这一题又有什么不一样?没有直接给出“比”,不能直接按比分配了,那怎么办?师:我们可以先求出比,再按比进展分配。(2)学生独立尝试,交流算法。(三)小结师:通过上面两个问题的解答,你觉得在解答按比分配的问题时应注意什么?师:说得对,在解答这类问题时,我们要认真审题,看清楚是对哪个数量进展分配,是按什么比分配的;假如题目没有直接给出比,我们要先根据题目信息求出比,再按比分配。

11、【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从根本练习到综合性较强的问题,再到没有直接给出比的题目,层层深化,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和价值,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解题的才能,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理论的探究中验证、品味自己的学习成果,再次感受成功带来的乐趣。四、课堂总结1.师:学到这里,谁能告诉我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了什么?说说你的收获和感受。(指名答复)2.课外延伸。师:比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请你课后搜集生活中的实例,编一道按比分配的题目,在下一节课中进展交流学习。【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抓住“收获”、“感受”来进展课堂总结,可以再次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展梳理,培养评价、反思的才能,让学生更加

12、深切地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小学六年级兴趣数学教案3 教学目的:1.让学生掌握分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进步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敏选择适宜的计算方法的才能。2.在学生自主探究的根底上,引导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才能。3.通过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数学的意义和价值。教学重点:掌握分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进步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敏选择适宜的计算方法的才能。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明确目的)1.计算下面各题2.通过计算引导学生回忆分数乘整数和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强调能约分的先约分再计算会更简便。(让学生自由答复,老师加以引导与整理。

13、)3.老师导语: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乘整数和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分数乘法的有关知识。【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分数乘整数和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激活学生的学习经历与学习技能,为学习分数乘小数埋下伏笔。同时,简明扼要地导入新课,让学生迅速地进入学习状态。】二、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生成问题)(一)阅读理解1.出示呈现例5情境图(数学信息),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想解决什么数学问题?(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老师选择问题板书。)(1)松鼠欢欢的尾巴有多长?(2)松鼠乐乐的尾巴有多长?【设计意图:由孩子们喜欢的小动物的知识引出例5,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理解题目中有哪

14、些数学信息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1.自主解答松鼠欢欢的尾巴有多长?怎样列式?你能计算出来吗?在练习本上试一试。(板书:,学生尝试计算,老师巡视,请不同做法的学生板演。)2.交流讨论,体会不同算法先在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再全班交流,一一展示,分析p 出现的不同计算方法。(1)可以把2.1化成分数,再跟相乘,结果是,化成带分数。(dm)(2)可以把化成小数0.75,再跟2.1相乘,结果是1.575。2.1 =2.10.75=1.575(dm)【设计意图:本环节的交流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在小组内交流,给每个学生参与的时机,使交流活动不至于成为个别学生的专场展示,尽可能

15、让每个学生都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二是全班交流,使全体学生在理解自己算法的同时,知道解决同一道题目还有不同的思路,享受不同算法带来的快乐,并掌握自己未考虑到的计算方法,逐步进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3.师小结:同学们说得都很不错,这道分数乘小数的题目我们主要采用两种方法来计算,既可以把小数化成分数再计算,也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再计算,这两种方法用到了我们学过的分数乘分数和小数乘小数的知识。【设计意图:老师的这段简单小结以旧引新,促进知识迁移,稳固掌握新知识,实现了有意识的学法指导。】三、合作探究(小组合作,解决问题)1.自主解答刚刚例5第(1)题大家完成得很不错,下面第(2)题有没有信心做对呢?(出示课件,学生尝试独立解答。)2.交流反应(1)可以把2.4化成分数,再跟相乘,结果是。(dm)(2)可以把化成小数0.75,再跟2.4相乘,结果是1.8。2.4 =2.40.7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