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spss论文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07914128 上传时间:2023-11-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spss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关于spss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关于spss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关于spss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关于spss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spss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spss论文(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利用因子分析我国的经济发展摘要:经济发展,是整个人类社会追求的目标之一。在宏观经济理论中,经济的发展主要受到消费,投资,政府购买的影响。在经济理论中,我们通常用GDP来描述经济的发展,同时GDP也会受到价格水平的影响。衡量价格水平,我们一般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来描述;投资一般用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总产值来衡量。本文通过我国近2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影响国内生产总值的一些重要指标,如居民消费水平,财政支出,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城镇居民收入,农村居民收入,能源消费总量等数据,利用SPSS软件提供的描述性分析,因子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就分析结果所反映的问

2、题给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关键词:经济发展;描述;因子分析引言:中国作为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实力及综合国力水平在近几十年的时间里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经济实力的不断攀升,以及经济增长速度的持续加速,令中国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所关注的焦点。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带来了社会财富的迅速增加,目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已步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那么影响GDP快速增长的原因有哪些?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是否还存在一些问题呢?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和经济理论的发展,实证方法和数据分析成为了经济研究中的重要方面。大量经验证据的分析和运用对于经济理论的发展和决策的支持都具有重要

3、的意义。而经济实证研究离不开现代统计分析方法的运用,SPSS作为统计分析工具,理论严谨、内容丰富,具有数据管理、统计分析、趋势研究、制表绘图、文字处理等功能。为经济管理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而因子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是经济管理研究中常用的分析方法。一、 分析目的,分析思路及数据选取本次实验的目的是研究我国近20年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分析在众多影响经济发展的指标中哪些指标处是主要因素,在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为以后经济发展战略提供依据。本实验的分析思路如下,首先利用描述性分析对我经济发展的各个主要指标进行基础性描述,以便对整体经济发展状况形成直观印象,然后利用因子分析提取对经济发展

4、较为明显的因素,分析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最后用回归分析方法确定这些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方向和强弱。本实验利用经济主要指标数据分析经济发展影响因素,观测了国内生产总值,全体居民消费水平,财政支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工业总产值,能源消费总量,所有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3,本实验的原始数据如下。二、 实验操作 把原始数据录入至SPSS中,根据数据表在SPSS的变量视图中建立相应的变量,将年份定义为字符串变量,将国内生产总值(GDP),全体居民消费水平,政府购买(即财政支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农村居民人

5、均收入,工业总产值,能源消费总量定义为数值型变量,返回数据视图,将所有对应数据复制粘贴。原始数据如下:年 份国内生产总值 (亿元)全体居民消费水平(元)财政支出(亿元)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能源消费总量 (万吨)2012519,470.1014098125952.97102.61102.024564.77916.6361732.02011473,104.0512570109247.79105.4104.921809.86977.3348001.62010401,512.801052289874.16103.3103.119109.4

6、5919.0324939.12009519,470.10928376299.9399.398.817174.75153.2306647.12008314,045.43843062592.66105.9105.915780.84760.6291448.32007265,810.31731049781.35104.8103.813785.84140.4280507.92006216,314.43629940422.73101.5101.111759.53587.0258676.32005184,937.37559633930.28101.8100.810493.03254.9235996.6200

7、4159,878.34503228486.89103.9102.89421.62936.4213455.92003135,822.76447524649.95101.299.98472.22622.2183791.8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3数据整理而得。三、 实验结果分析由上表可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值为319036.5690亿元,最大值为519470.10亿元,最小值为135822.76亿元,他们之间的全距为383647.34亿元,标准差为1.49509E5,可见我国的经济发展呈直线上升趋势,且发展迅速。而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与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有很大的差距,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均值

8、大概是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均值的3倍多,这就说明虽然我国总体经济增长较快,但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不均等程度加剧。上图给出了KMO 和 Bartlett 的检验结果,其中KMO值越接近1越适合做因子分析,从该表可以得到KMO值为0.734,比较接近1,表示比较适合做因子分子;Sig值为0.000小于显著水平0.05,因此拒绝原假设表示变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适合做因子分析。上图给出了每个变量共同度的结果。该表左侧表示每个变量可以被所有因素能解释的方差,右侧表示变量的共同度。从该表可以看出因子分析的变量共同度都非常高,都达到了0.9以上。表明变量中的大部分信息均能够被因子所提前,说明因子分析的

9、结果是有效的。上图给出了因子贡献率的结果。该表中左侧部分为初始特征值,中间为提前主因子结果,右侧为旋转后的主因子结果。“合计”指因子的特征值,“方差的%”表示该因子的特征值占总特征值的百分比。可以看到只有前两个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并且前两个因子的特征值之和占总特征值的98.280%,因此提取前两个因子作为主因子足以描述经济的发展水平。上图给出了特征值的碎石图,具有较强解释能力的因子在图中表现为较大的斜率,从该图可以看出前两个因子都处于非常陡峭的斜率上,从第三个开始变平缓,因此选择前两个因子作为主因子。上图给出了旋转后的因子载荷值,其中旋转方法是Kaiser 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通过因子旋转,各

10、个引子有了比较明确的含义。第一个因子中,GDP,居民消费水平,政府购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较大。第二个因子中,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的系数比较大,因此将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作为对第二个因子的解释。3.经济指标的回归分析模型汇总b模型RR 方调整 R 方标准 估计的误差Durbin-Watson1.933a.871.85556863.084442.223a. 预测变量: (常量),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b. 因变量: 国内生产总值 上图给出了评价模型的检验统计量。从该图可以得到R,R方,调整的R方,标准估计的误差以及D-W统计量。本实验中回归模型调整的R方是0.933,说明该回

11、归模型的拟合程度比较好,并且D-W统计量为2.223,说明模型残差不存在自相关。上图给出了方差分析的结果。由该图可以得到回归部分的F值为50.573.相应的P值是0.000,小于显著水平0.05,因此可以判断居民消费水平,政府购买,工业生产总值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对GDP解释能力非常显著。 CoefficientsaModelUnstandardized CoefficientsStandardized CoefficientstSig.BStd. ErrorBeta1(Constant)1223674.319827009.0641.480.277全体居民消费水平314.599294.9266.

12、8491.067.398财政支出3.05011.441.719.267.815居民价格消费指数16001.03054729.893.223.292.798商品零售价格指数-27239.30751917.582-.406-.525.65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30166.7703.3171.367.30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22.394404.591-9.752-2.033.179能源消耗总量-.3401.838-.132-.185.870上图给出了线性回归模型的回归系数及相应的一些统计量。从该表可以得到线性回归模型中的全体居民消费水平,居民价格消费指数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

13、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财政支出的T值都比较高。四、 存在的问题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带来了社会财富的迅速增加,然而,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我国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均等程度也在日益扩大。收入不均等在本实验中体现为城镇与农村的收入差距扩大。由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快于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城乡收入差距在扩大,而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从最开始的描述性统计分析中,我们就看到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三倍还多,如果考虑到城市居民享有的保险、医疗、住房等福利待遇,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差距可能更大。造成这一问题存在的原因:1)我国存在明显的二元经济特征。我国二元经济的阶段性特征导致劳动报

14、酬水平低、增长慢。虽然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镇非农部门转移,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但这一过程远未结束,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还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持续下去。在这样的发展阶段,非农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往往由农业部门劳动者收入水平决定。因为只要非农部门工资高于农业就业的收入,就会继续吸引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2)资本全球化进一步加剧了我国初次收入分配不利于劳动者的局面。国外直接投资的迅速增加是我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重要动力,但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我国劳动报酬占比下降的趋势。资本全球化加强了资本的流动能力,进而提升了资本对劳动的优势地位和谈判能力。大量外资集中于汽、房地产和电力、燃气等资本收益率高的部门

15、,外贸出口中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比例越来越高,再加上地方政府为了GDP增长而展开吸引外资的竞争,使得劳动报酬占比持续下降。五、 解决政策针对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村居民收入存在的差距给出了以下几点建议:(一)、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让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探索建立覆盖所有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让人人享有基本的社会保障,是调整收入分配格局,让所有人都能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重要手段。我国近几年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基本医疗保险实现了制度的全覆盖,但养老保障问题突出。总体上看,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仅覆盖城镇地区的部分劳动者。(二)、建立工资正常增长的机制,培育有利于劳动者收入增长的市场环境。从长期来看,要有效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必须建立保障工资合理增长的机制。为此,首先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动态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