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07911308 上传时间:2022-08-1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短文两篇》教学设计(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短文两篇教学设计谈读书教学目的、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教学重、难点重点: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难点: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情况分小组比赛,检查积累材料的情况。要求每小组派代表把整理好的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名人读书的趣事讲出,以多者为胜方。二、简介作者导入新课培根()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

2、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三、指导学生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明确: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 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理解内容: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提示:要理清作者的思路, 运用学过的知识归纳、 总结。明确: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去理解: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 )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重点阐述了读书的好处。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提问体会句子含义及作用。开头的第一句话,运

3、用的是排比说理。提问体会论证方法: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 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 体会:培根在其作品中往往采用这种手法,显出其文笔老练,说理透彻。又如: “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声名犹如大河,空虚无物者浮,实学有才者沉。 ”这种比喻的运用,使其更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本层第一句,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明确:这一句指出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 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公限于文字推求。对不同的书,作者又主张怎样?明确:学生找出语句,明确作者主张采用的不同的读书方法。找出文中作者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

4、文、做笔记结合起来的那些句子。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分两个小层理解:作者在这一层举了一系列的例子,目的是论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体会其说理方法。明确:排比说理、归纳说理。 (正面指出)作者进一步指出,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驱除一样。(反面指出)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四、讨论与交流、学习本课后,对议论文的写作的认识体会。、本课中出现的名言警句很多,以小组为讨论单位,谈谈对这些内容的看法。五、总结、归纳六、布置练习摘抄有关“读书”方面的名句扩大写作素材库,积累写作经验。不求甚解教学目标、以自主探究的学习

5、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学过程、导人新课、让一个学生朗读全文,其余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位同学读得好在哪里?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快速阅读不求甚解,边读边思考: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学生自主提出有关的问题,分小组研讨。“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肯定“不求甚解”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拓展训练: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见风使舵”新解“班门弄斧”辩“滥竿充数”辩(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人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 “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可做吗?“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新意。 “滥竿充数”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滥竿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的新意。 )、作业:背诵课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