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07911306 上传时间:2022-08-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得到多助失道寡助》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得到多助失道寡助》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得到多助失道寡助》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得到多助失道寡助》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得到多助失道寡助》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得到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得到多助失道寡助》教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文章大意,初浅了解孟子及其思想。(2)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这篇文言文。(3)辨析疑难字词,疏通疑难句意,积累文言词汇,如一词多义,虚词的作用及通假字现象,“郭、池、委、去、固、域、兵革、亲戚”等字词的含义。2过程与方法:(1)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理解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2)反复练习诵读,在读中积累文言词汇,在读中品味文言韵味,在读中感知内容要点,在读中领悟文章内蕴,在读中鉴赏语言的精辟,在读中质疑探疑解疑,在读中走近孟子。(3)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要有自己的心得,

2、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通过合作交流,共同探讨,解决疑难。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人和”的含义,并从中受到教益。(2)感悟孟子超人的智慧。(3)通过思读、悟读,让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二、教学重点:1、掌握重要字词的含义,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掌握文章的论述特点2、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三、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基本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运用所学议论文知识分析文章。四、教学方法:预习法,诵读法,讨论法,讲读法,体验法,说学法(以读为核心,讨论点拨,师生互动)五、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 导入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猜一个成语吧!这个成语是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3、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同学们知道这是哪个成语吗?对,是拔苗助长,那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成语出自哪本书?这个成语出自孟子一书。其实,有很多我们常见的成语,如成仁取义,出尔反尔,始作俑者等等都来自这本书,那这又是怎样的一本书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子的一篇关于“仁政”思想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看看孟子的“魅力”何在。(二)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1)解释题目首先,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题目的意思:“道”即“王道”,得道:施行“仁政”,助:帮助,失道:不施行仁政,也就是违背道义请一位同学来翻译一下这句话的意思。(学生翻译)师:这位同学翻译得很好。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

4、支持他的人就少。(2)作者简介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著有孟子一书。孟子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与民同乐”的思想,他反对不义的战争,主张施行“仁政”。(三)整体感知初读课文、疏通文意(1)在学习课文之前,请全体同学先有感情地大声地来朗读一下课文,初步体会文章的大意,读的时候请同学们拿起你们手中的笔,把你们不会读的字词画出来,待会我们一起解决,好,现在由老师来开个头,“天时不如地利”预备读,(学生朗读)。师:同学

5、们读得都很好,但是,有两个字,我发现有很多同学都读错了,请同学们看到课文的第三句“夫环而攻之”, 夫在这里读,而不是读f,再看到课文倒数的第三句,亲戚q畔之,这个字读q不是q。(板书:夫,戚q)好,这是老师从同学们刚才的朗读中所发现的问题,同学们还有什么字词的读音是你们不会的,有的话就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没有的话,老师就要考考你们了,同学们看到课文的第四句,是“米栗(l)非不多也”,还是“米粟(s)非不多”,对是“米粟(s)非不多也”。再看下一句是“什么民不以封疆之界”对,是“域”读y,( 板书:粟s、域y),师:看来同学们的预习工作做得还是很到位的,但是,要朗读好一篇文章,除了读音准确还是

6、不够的,我们还有注意一下文章的节奏,现在就由老师来给同学们示范一下,同学们听的时候要注意一下老师朗读时的重音、停顿和节奏。(老师范读)(2)好,现在请全体同学跟着老师刚才的提示,再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一下课文。(四)精读品味同学们读得都很好,现在,让我们开始进入文章的学习:(1) 首先,请同学们看一下第一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板书: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是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不如”是比不上。 “人和”是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这句话很短,请个同学来给我们翻译一下(学生翻译)师:这位同学翻译得非常好。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

7、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士兵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好,我们已经知道了这句话的意思了,那这句话主要讲了什么呢?(学生回答)师:对,这句话主要是“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之间的比较,那哪个更为重要呢?对,“人和”比较重要。那又为什么呢?我们接下去看。(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这句话,同学们有那个字词是不会翻译的吗?没有的话,老师就来考一下你们了: “三里之城”的“三里”是什么意思呢?对,三里是周围,方圆的意思;城,是指内城,郭,是个古今异词,古义:外城,今义:姓氏;那“环而攻之而不胜”的“环”又是什么意思呢,对,“环”名词作状语,是围的意思。第一个而,表

8、顺接;第二个表转折,是“却”的意思。 (板书:郭,古义:外城,今义:姓氏;环:围;而,表顺接,表转折)好,现在请一个同学来翻译一下这句话(学生翻译)师:翻译得很好。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我们接下去看,请一位同学给我们朗读一下这句话:“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学生朗读)师:朗读得很好。“夫”是文言发语词,可以不译。“环”我们上句已经说了,是包围的意思。“而”表修饰,那么“必”又是什么意思呢?对,“必”是一定的意思。(板书:“夫”,文言发语词)好,请一个同学给我们翻译这句话(学生翻译)师:很好。这句话的意思是: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

9、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现在老师想请一个同学来给我们读一下这一句话和前面的一句(三里之城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学生朗读),老师还想请一个同学给我们翻译这两句话的意思(学生翻译)师:很好:看来同学们都很认真地听课。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那这两句话又讲了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师:大家讲得都很有道理。“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是“天时不如地利”,从进攻一方的

10、失利说明“天时不如地利”。 有 “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板书:进攻-失利-天时不如地利)(3)我们再接下去看,首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这句话,“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学生朗读) “城”是城墙的意思,那么“池”是什么意思呢?对,“池”是指护城河。池在这里是古今异义词,今指水塘;“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灰甲;坚利,是指坚固锋利。 米粟,是指粮食。那“委而去之”的“委”是什么意思呢?对,委是放弃的意思,那么“去”,又怎么解释呢,对,去是指离开,去也是古今异义词,今义:往,到。 (板书:古今:池:

11、指护城河,今指水塘。去:离开,今指往,到。委:放弃,)好,还是请一位同学给我们翻译一下这句话(学生翻译)师:翻译得很好,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这句话主要说了什么呢?(学生回答)师:对,“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 从防御一方的失利说明“地利不如人和”。(板书:防御-失利-地利不如人和)同学们看看这句话有什么特点呢?对,是双重否定句,同学们想一下,为什么用双重否定句呢,用它有什么作用

12、呢?(学生回答)师:同学们答得都很有道理,双重否定句意思最肯定。充分铺写防守一方所具备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条件,然后陡然一转,说出失败的结局,使得“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有了更强的说服力。(4)好,请一位同学给我们读完后面的几句话,“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最后”, 师:读得很好,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故是所以的意思,域,本来是名词,但是,在这里却用作动词,这是词类的一种活用,域在这里是使动用法,使居住,定居。(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以是凭,靠的意思。 固国,巩固国防,固,也是使动用法,使巩固。 威,也是使动用法,可以翻译

13、为震摄。兵革之利,武器的强大。 请一个同学来翻译一下这句话(学生翻译)师:翻译得很好。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我们接下去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寡助之至”的“之”是动词,到的意思。“至”是指极点;亲戚,是古今异词,古义:内亲外戚亲戚畔之,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畔,是通假字,通“叛”,背叛。(“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顺,归顺,服从。(板书:之:到。至:极点;亲戚,古义:内亲外戚亲戚畔之,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

14、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畔:通“叛”,背叛。) 请一个同学给我们翻译一下这句话(学生翻译)师:翻译得很好。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 我们再看下一句,“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以是用,拿的意思;所是指归附的力量;第二个所指的是众叛亲离者。君子是指对统治者和有才德之人的通称 必是一定的意思。(板书:以:用,拿)好,还是找一个同学来翻译一下(学生翻译)师:很好,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好

15、,老师想找一个同学来朗读一下文章的最后三句话,朗读完后,老师还想找一个同学给我们翻译一下。(学生朗读,学生翻译)师:看来同学们都有认真地在听课。这几句话的意思是: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这几句话我们理解大意,那他们又都说了些什么呢?(学生回答)师: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这几句话,进一步深入说明“得道”即“得人和”则“战必胜”。(5)课文的大意我们已经分析完了,现在,请全体同学们再有感情地大声地一起来朗读这篇课文,加深对课文的了解。(五)讨论交流有句话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好,现在,请同学们各自带着问题有感情地朗读一下这篇课文。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学生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明确: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文章开篇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