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正该如何是好听课笔记下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07905517 上传时间:2023-11-1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正该如何是好听课笔记下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公正该如何是好听课笔记下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公正该如何是好听课笔记下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公正该如何是好听课笔记下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公正该如何是好听课笔记下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正该如何是好听课笔记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正该如何是好听课笔记下(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公正笔记下第九节、Arguing.Affirmative.Action.&.Whats.the.Purpose1、对“平权行动”案例的争论这节课是从一个案例开始的,美国的一个白人学生的成绩已经达到德州大学的入学标准,但根据美国的“平权行动”,大学在录取学生时要照顾非裔和墨西哥裔等少数族裔,她没有被录取。这个学生不服,因此上诉,认为那些成绩不如她的少数族裔只因为族裔关系而上大学是一种种族歧视,当然最终败诉。平权观点是很容易引起争论的,简单分析一下,支持方的视角主要从整个社会角度来考虑问题。因为根据统计数字,有些少数族裔的学生成绩普遍稍差。并且,不管从心理学、社会学的科学研究还是从人人平等的伦理考

2、虑,这些少数族裔成绩差的原因是外界因素造成的。通过这样的措施可以逐渐保证平等,让所有人脱离自己无法控制的外界因素来平等地享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反对方的视角主要从个人角度考虑,因为先天条件并非是我选择的,少数族裔的劣势也并非是我造成的,为什么我的努力得不到认可?并且个人取得的成绩里有多少是先天条件提供的,有多少是个人努力付出的,谁也无法量化。举个反例来说,少数族裔里也有那些天生智商极高,只付出极少的努力就取得高分的人,是不是也应该通过检测基因来提高他的录取标准。2、支持或反对“平权行动”的理由对于反对“平权行动”的理由一般来说分歧不大,因为族裔身份不是自己能够控制的,在这方面制定限制条件不符合公平

3、直觉。说到直觉,相信大部分人在中立状态下,听到这个案例时都会选择支持这个女生。但需要考虑的是,由于这个案例的讲述中这个女生的形象最具体,基于我们人类的共情能力,很容易让听众感受她心中的不平,也容易代入到她所处的情境中去,从而支持她的公平诉求。至于说能否思考到族裔身份不是自己能够控制的因素-也就是“专横因素”,那也有可能是我们的理性在给感性制造借口的结果。因为家庭条件、成长环境甚至个人基因都是不能控制的因素,不能控制的因素能否成为公平规则中要屏蔽的条件是要具体分析的。这里并不是说人的直觉公平是虚假的,只是当直觉判断出现时,我们要慎重的分析。我们的思维方式就是如此,直觉体现了我们大脑大部分的工作,

4、共情能力也是人类伦理道德的基石,至少也是重要的基石之一,很多道德规则都是我们的直觉感受的结果。并且,如果直觉的公平要被压抑,那么人类的公平、幸福从何而来?支持“平权行动”的理由主要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弥补论,就是通过平权运动弥补少数族裔在初级教育上和家庭环境上的缺失。这个理由的针对点是因为社会现实造成的不平等,“平权行动”的规则是在弥补社会的错误现实,以达到真正的公平。估计罗尔斯比较倾向于这个理由。这里需要考虑的是,既然造成少数族裔整体教育水平低的原因是家庭环境,初级教育资源等等,就要想到白人当中也有家庭环境不好,经济贫困、初级教育资源缺失等问题,从个体角度看,这样的白人被提高了录取分数线就

5、很不公平了。真正需要解决的是初级教育资源不平衡的问题,而不是从大学入学层面来实施。如果以这个理由支持“平权行动”,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这样的规则制定有避重就轻的嫌疑。第二种是补偿论,就是因为在历史上少数族裔曾经被奴役,现今的做法是对其进行补偿。这个理由是比较站不住脚的,体现了怨恨和报复等负面情绪。但在现实中,这个理由所包含的内在意义在很多政策制定中在起作用。因为政客为了获取支持,可能会选择某种政策来迎合某个族裔、某个阶层的怨恨情绪,尽管政客们不会以补偿的口号来宣传,通常还是会以公平、人道的名义来实施。因此,以这个理由支持“平权行动”,可以看做政策制定者为自己屈从社会压力而做出决定的借口。第三

6、种是多样化选择,“多样化”基本是现代社会中很正向的主张,从政治体系中促进多种族和谐共处、社会文化领域对个人自由的支持,到生态领域对各种动植物的保护,到处可以看到“多样化”的身影。在大学教育方面,多样化是理由何在呢?这要从大学的目的说起,如果说大学的目的是培养精英,但用什么培养呢?除了用知识还要有文化(这里指的文化是社会学意义上的,包括符号-最重要的是语言、价值观、行为模式、规范、约制以及物质文化等等),因此增加多样性是促进文化交流发展的一个途径。如果不采取“平权行动”,美国的教育家们可能担心大学会变成一个白人文化的培养基地,使得社会各阶层更加脱节。而且让不同族裔的精英在一起成长,本身就会促进各

7、族裔相互理解和培养宽容心。增加多样性的论断很吸引人,在实质上使用了功利主义的观点-增加多样性是为了给大学教育以及社会带来好处。问题是增加多样性的好处如何证明,特别是和精英遴选(完全凭成绩入学)模式相比哪个效果更好。特别是现代美国大学从其他国家录取的学生越来越多,增加招生区域的目的是仅仅希望增加学生中文化的多样性,还是遴选更多的精英来提高学术和技能的发展。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桑德尔在课堂上提到的“遗留录取”问题,暗示了文化多样化的理由有可能也是一种借口。“遗留录取”就是象哈佛这样的学校对待校友的子女在入学录取上有一定的优待,这个意图与增加多样性相反。也许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是大学在培育精英和改善社

8、会两个目的的不同体现。一方面在扩展文化多样性,使它的学术观念有更多的文化特性,学术水平得到提升,也会使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有机会了解更多的社会层面的文化模式和习俗。另一方面,在“遗留录取”上体现了大学另一种倾向,就是把精英文化在社会上有更好的延续,这两方面的意图都没有什么问题,但在政策执行上很难保证公平。并且,增加多样性也许会有屈从社会压力的因素,而“遗留录取”也许会有大学想保持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和名望的因素。不过,就象课堂中提出的,哈佛大学毕竟还是个私人机构,它有权选择自己认可的最佳文化传播模式,有权选择自己认为对的教育模式本身也是公正的一部分。桑德尔教授还引述了1930年哈佛校长对限制犹太人入

9、学的声明:“我对犹太人没有任何歧视,但哈佛的使命除了培养知识分子,还要培养总统、议员、金融人才等,而很少有犹太人从事这些职业。”。这个声明有几个问题,其一是课堂上学生表述的,它有恶意的暗示,认为犹太人在某些方面比其它人低等。教授也对这个反驳观点进行深化,即当时哈佛限制犹太人的理由,仅仅是因为认为犹太人不具备某种才能成为社会精英,这是一种有“道义应得”的意味的观点。同时引申出,人的内在价值和社会规则认可下的价值是不同的,人们普遍以为因为自己的某种能力应该得到某种权益,但对于这种能力的价值是否真的是自己的内在价值,是需要商榷的,因此那些自己认为自己应得的权益是否应得也是值得怀疑的。只不过这个指控并

10、不是和契合当时哈佛校长的表述,哈佛校长明确地表达了他对种族没有歧视,哈佛排斥犹太人的理由只是社会现实要求的(因为他强调了当时很少有犹太人从事某些所谓精英的工作)。这里就涉及一个问题,既然他认为各个种族都是平等的,在掌握知识和取得社会地位方面没有根本的差别,是整个社会环境造成了这种不公平,那么他的声明的内在涵义就是-当时社会环境就是错的、是有种族歧视的。而哈佛通过入学政策是在迎合这种不公,甚至是推波助澜。也就是当时的哈佛在观念和行为两方面是矛盾的-这也许是哈佛校长声明的错误所在。而当代的基于多样化的“平权行动”没有这种内在矛盾。这才是区分两种政策理由能否成立的关键。尽管这两种政策都是打着自由的旗

11、号-私人机构有遵循自己使命的自由,但其中的内涵是不同的,一个是根据推动多样化造福社会的理念而采取了与理念一致的行为,另一个是违背了自己认可的种族平等的理念去屈从社会压力,还要用哈佛大学培养精英的使命来遮掩。3、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在现代伦理学里被归类到美德伦理学里(古代东西方的大部分伦理理论大概都可以归到这里),在关于公正问题上,亚里士多德提出目的论,即如何分配事物需要看事物的“目的”,类似于存在的理由,也可以理解为上天赋予的职责。古代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和现代伦理学的差别是社会科学进步造成的。古代的思维是希望世界更有秩序,每个事务都有其目的和位置。这固然是缺乏必要的自然知识形成

12、的观念,但本质上是希望世界万物的存在和活动都有其合理性。在希望世界万物都有其合理性以及希望有某种秩序在起作用方面,现代人的思维似乎也是如此,我们有伦理学,有“公正”这门课,就是依然希望某个公正理论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只不过思维更抽象、更复杂,这是因为人类社会越来越复杂,我们社会知识不断增多造成的,最基本的心理诉求没有多大变化。从生物进化角度看,两千多年的时间不会对一个物种造成太大的变化,因此古人和今人的大脑不会差别太大,思维模式和思维方向上也不会有太大区别。对于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桑德尔还举了学校网球场的例子,对于事物的分配如果从目的的角度考虑,哈佛网球场是不是应该让网球水平最高的人优先使用?显

13、然这里有问题。不过我想,亚里士多德会这么反驳:同是网球场,但不同的网球场的目的是不同的,哈佛网球场的目的是让更多的人参与网球运动,温布尔登网球场的目的才是在这个球场上产生更好的比赛。从对“平权行动”的分析来看,政策从来不是单纯追求社会公正的产物,单纯追求社会公正就会在这个有着不平等现状的社会中无所作为,政策的制定要考虑各方诉求,即使诉求不合理、不公平也要考虑。政策制定过程中能体现一部分公正原则就可以了,在这个过程中最主要考虑的是能解决什么样的诉求以及会在执行中带来什么后果。而坚持被考虑的那一部分公正原则和对公正原则的探讨是社会不断趋近公正的动力。第十节、The.Good.Citizen.&.F

14、reedom.vs.Fit1、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理论是基于美德伦理的目的论,他的伦理学理论是基于目的论的美德伦理。他在尼克马克伦理学里阐述了美德的基础,他认为美德就是人的目的和意义,美德是人的内在品质,就象长笛的目的是演奏好的音乐一样。他强调美德的生成在于实践和培养而形成意向(不是被迫的美德行为)。而美德能够实践成功的基础就是人的理性,理性也是美德。换言之,人的目的就是为了生活幸福而进行理性的思考。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理论主要体现在他写的政治学里,他认为政治的目的就是让人实现美德、彰显美德。个人的美德就象烹饪、演奏一样需要通过实践锻炼获得,美德的练习是需要人们相互交流及研讨的,

15、而城邦制有助于人们互相交流、研讨,因此城邦制就是能够达到增加人们美德的目的的政治制度。并且因为人的目的是实现美德,那么政治体系里的领导位置这一荣誉就应授予具备最好实践性美德的人,以彰显美德。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伦理学与他的政治理论相互配合,形成一套完整体系。但他的美德体系中缺少有说服力的论证,比如他认为美德是适当的中道,不符合中道的都是恶德。如何定义美德的适当位置呢?比如勇敢和鲁莽之间的界限在哪里?他没有给出可操作的论证方法,实际上他的伦理体系的基础依赖于明智的善人、完人的理性和道德心对美德的定义。在实际生活中,这样论断就会导致由某个人来裁决他人是否具备美德或恶德,也就是君主制。同样,他的政治学体

16、系中对道德最完备者就应取得最高地位、以及分配到最大的政治权利的论断,也体现了他的君主制倾向。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实际上和他所处的时代环境以及他自身的际遇有关。我们都知道,亚里士多德是亚历山大的老师,他的学术生涯很大程度上是受马其顿帝国资助的,对政治的感悟也会有很大成分来自于马其顿帝国。因此有学者认为他的理想君主模型就是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亚历山大的父亲)。马其顿帝国尽管被当时的希腊各城邦视为野蛮国家,但腓力二世凭借武力降服了当时大部分希腊城邦。而马其顿国是当时希腊体系中最有君主制倾向的,这种现实必然会影响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体系。从整个古希腊历史来看,雅典城邦在希波战争中达到鼎盛,城邦民主制获得更多认可,当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被斯巴达击败后,斯巴达式的具有寡头色彩的僭主政治开始在希腊大行其道。因此,整个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