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07905016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国内电子政务建设大致经历了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根底设施建设阶段,主要解决办公自动化、文档信息化等问题。表现形式主要集中在根底硬件的购置上;第二个阶段是应用系统建设阶段,核心的标志是“金字工程和“数字城市。工商、税务、财政、公安等专业性比拟强的政府部门开始了自身业务系统的建设,表现形式是重在应用软件系统的购置上。尽管电子政务应用系统涉及的部门和系统众多,系统结构和层次复杂。但不管实现哪种类型的应用系统,都会涉及到“数据共享交换这个问题。本期“情景导购便围绕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的原那么,提出了具体解决方案。一、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简介信息资源共享是一项很艰巨和任重道

2、远的工作。大多数前期的政务信息化建设工程缺乏统筹规划,应用系统之间普遍缺乏标准化的数据接口定义,不同的应用系统之间成为彼此隔离的信息孤岛,资源信息纵强横弱、条块分割,所有这些成为了当前迫切要求信息整合与共享的主要原因。资源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的建设就是为了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成为政务资源信息整合与共享的一种有效手段。政务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交换平台是建立一种体系,建立信息交换、信息共享的一种机制,是一种新型的政务模式。建设资源信息共享与交换平台的首要目标就是要创造一个信息交换、信息共享的方式和环境,按照统一标准和标准,建立信息资源整合机制,标准数据采集口径、采集方式,标准数据的效劳方式,建立统一的资

3、源信息整合与交换机制。二、政务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建设主要功能下列图为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体系的总体结构图:1、数据交换与接入数据交换效劳主要以多种数据交换模式、基于多种数据交换协议为政务信息共享交换平台的工作对象提供多种数据类型的信息资源共享交换。2、资源目录管理与效劳目录效劳主要提供目录内容编目、资源检索、目录注册、注册审核、目录发布、目录查询、目录维护、共享授权等功能,能够实现各类根底资源和共享资源目录信息的统一管理。3、共享库管理数据元管理、数据比对清洗、共享数据库管理、专题数据库管理、共享库统计统计、常用图表收藏等。4、统一管理平台实现对平台的统一管理和运营维护:运行管理、交换监控、业务

4、统计、审计管理、系统运维报告、系统自检等。5、支持决策系统在共享数据库的根底上,对数据资源进行深层次的综合利用,为领导支持决策提供决策分析。三、工程特点及监理工作难点分析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平台建设是一项比拟复杂的软件工程工程,监理公司在承接类似工程时不可防止的在技术和业务方面遇到很多难点与困难。1、首先面临的难点是平台所承载的政务资源信息非常复杂,难于整理与规划。政务信息资源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信息纵横交错,资源因面向使用对象的不同,其存在的形式和提供的信息效劳也是不同的。例如同一类的资源在不同的政务部门中的表现形式存在差异,在上下级部门之间存在的粗细粒度是不一样的。建设政务资源共享交换平台,首

5、要任务是定位资源平台效劳方式和资源存在形式。2、鉴于政务信息资源的重要性,监理工作的重点之一是重视数据资源梳理工作。对于信息资源梳理,监理工作应该重视信息资源目录梳理工作的标准制定:通过制定数据资源标准标准和管理策略、定义数据资源的分类、存储等相关标准,来分析并定义各级部门、各类系统的资源以及与资源共享交换平台的关系,明确资源信息的源头。目录梳理的监理工作需要结合目录梳理工作的特点,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明确部门信息资源的现状和特点;二是明确信息资源的采集、维护、更新等管理责任单位;三是为信息资源的统一管理、发布、查询和定位效劳打下根底;四是通过目录编制,理清电子政务重大应用信息共享需求

6、,掌握政务业务的应用系统和和数据库建设情况。3、工程面临如何细化、深化用户需求的难题。工程管理的关键控制点之一就是对业务需求的精准把握和分析。在需求阶段需要明确业务需求、系统功能、使用范围、构架设计、政务资源管理方式、信息效劳方式等多个目标。因此,监理方在需求阶段必须重视以下这些工作:深入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全程参与需求过程,注重多个需求之间的接口衔接,注重隐含需求的挖掘与引导。需求规格说明书必须配合原型,并且在设计中给与修订。需求最终的目的就是满足客户要求,符合招标目标,满足实际工作需要。4、政务资源信息平台涉及的系统框架、子系统间的接口设计复杂,是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遇到的工作难点之一。政

7、务资源信息平台的建设不是一个单纯的业务系统,是一个技术综合性很高的工程。平台的技术构架要求高,使用技术面比拟宽。采用的主要技术包括J2EE技术体系, 中间件技术,面向效劳的架构(SOA),目录效劳技术等。平台是政务信息资源的根底效劳平台,由管理机制、根底设施、信息资源、应用系统、信息门户、平安、标准标准等各个层次互相紧密配合组成。因此在平台的建设之初就要从系统的整体框架上对各个应用系统进行统一的规划,要有统一的技术设计标准和数据库结构,从技术构架上将各个系统组成一个完整的应用,从而实现平台功能的合理性与界面的统一。结合平台的技术特点,对监理公司提出了很高的技术要求,要求监理公司的工作不仅仅是立

8、足于工程管理,而且必须在技术方面深入了解,拥有较深的技术功底。工程监理质量会与监理工程师的素质息息相关。因此在平台的工程中监理公司必须委派具备有丰富的大型复杂的工程工程的实施经验和足够的专业知识的监理人员参与其中。五、典型工程介绍西城政务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建设太极肯思捷承当了北京市资源中心政务信息共享交换平台、西城区政务平台的监理工作。现在以西城区政务信息平台为例介绍工程情况及监理的作用及工作亮点。下列图是西城区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总体构架西城政务信息共享交换平台的构架如图一所示:平台包含目录和数据交换两大功能,并扩展建立了数据共享、统计分析和辅助决策三个模块。实现同区民政局等多个部门的10

9、个业务系统之间的互连互通;实现市区两级共享交换平台的互连互通;整理编制了西城区信息资源目录,共建设了政务信息资源,应用系统和视频监控3类目录,其中包含人口、法人、空间地理信息的数据字段共计1637项;依托现有来源的数据,建立人口、法人两大根底库,通过平台建设了实有人口信息的共享交换,实现市区街居四级对人口信息的共享,汇总人口数据358项,740480条,法人数据144项,69024条。监理在西城平台建设的各个工作阶段结合政务信息资源工程的特点与难点,提出具有工程特色的监理控制点和主要工作安排。1. 工程启动阶段的监理万事开头难,在监理工程中也是如此。在平台工程启动之初监理的各项准备工作将为后续

10、的工作执行奠定良好的根底。1工程启动之初首要的工作就是要了解工程的资料,了解用户的建设意图。对于了解平台采用的技术,了解用户对功能的设计需求。2召开第一次的监理例会,建立工程的管理机制和协调机制,制定本工程的工作标准。3建立工程的周报制度。4建立方案管理机制:制订详细实施方案。监理单位将依据方案,验证过程的执行情况。5建立工程的信息管理、工程文档管理机制。2. 需求调研阶段的监理需求是本工程的关键,是工程建设的基石,需求调研的结果对工程的成败至关重要。1明确需求调研的目标、对象与范围。2制定详细的需求调研工作方案。3根据需求调研对象,编写需求调研提纲及下发稿。4调研参加人员的选择和认可。5目录

11、系统建设的需求访谈。6接入系统的需求访谈7共享库的需求访谈。8目录编目面向政府各级业务部门。9目录、共享库的原型设计。10需求调研结果的汇总与确认。11需求分析与原型确认。12需求规格说明书确实认。3. 设计阶段的监理设计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分解总体进度方案,形成详细开发方案。检查催促承建单位形成概要设计文档、详细设计文档。1审核工程开发方案的可行性。2对承建单位开发队伍及人员的检查。3目录系统的设计与交流。4接入系统的设计与测试。5共享库设计的反复检查与改良。6标准标准的编写与检查。7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文档的检查。8分系统功能模块的意见征询与功能的改良与修改。9进度方案的变更管理。10设计功能的

12、咨询工作。11页面方案的征询意见。12门户页面的征询意见。13门户系统的栏目接入工作。14系统设计后期的倒计时方案跟踪与检查。15修订功能的跟踪与检查。4. 测试阶段的监理测试工作是系统上线运行前至关重要的一步。工作内容包括:1对开发商内部测试方案、测试工作的催促检查。2测试用例的编写及检查3接入系统的测试4法人库涉及接入单位的上载测试。5法人库接入的系统切换。6目录系统征询意见与测试。7共享库系统征询意见与测试。8测试问题的跟踪与检查。5. 试运行阶段的监理1系统试运行方案的审核与确认。2目录系统初始化数据准备。3运行监控系统的初始化数据准备。4共享库系统的初始化数据准备。5对系统运行中发现的问题给予记录、汇总、监督问题的修改和反应;6催促和检查乙方对问题的解决和处理;跟踪并报告状态;问题的记录要给予保存;7培训安排、培训教材、培训考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模板/表格 > 财务表格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