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广场调研报告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07901797 上传时间:2023-11-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2.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一广场调研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八一广场调研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八一广场调研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八一广场调研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八一广场调研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一广场调研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一广场调研报告(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课程实习调查报告 题目: 南昌市八一广场使用情况综合调研报告 学 院: 园林与艺术学院 姓 名: 学 号: 专 业: 城市规划 班 级: 城规1101班 指导教师: 赵小利 组 员: 二零一四年五月南昌市八一广场使用情况综合调研报告调研时间:2014.5.262014.6.2调查对象:南昌市八一广场调查目的:城市广场作为现代城市绿地景观的一种形态,逐渐成为城市居民生活的一部分,为我们的生活活动提供更多的空间。因此,如何设计一个服务性和人性化广场在广场设计的初期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南昌市八一广场进行调研,了解城市广场作为城市的公共空间

2、在城市公共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了解广场性质定位和使用形态及广场周边环境,学习现代城市各类绿地景观的规划设计内容、特点等。调研方法:实地测量考察,网上搜索资料,笔记记录,向广场的人群发放调查问卷及询问广场的使用情况和方便度。调研资料统计及分析方法:本次调研资料统计采用网上查阅的资料、调查记录、问卷数据统计以及现场勘察所搜集的资料加以综合分析整理。调查内容:一、八一广场概况八一广场是历史文化名城南昌的中心广场,位置在八一大道、北京西路、中山路、孺子路等市区主干街道的交汇处,是南昌市和江西省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的重要场所。早先建于1956年,命名为“人民广场”,后经改造,兴建八一起义纪念塔,改名“

3、八一广场”。改造后的八一广场体现了更广的群众参与性,并使广场周边的交通更通畅,环境更优美。八一广场的建设以南昌八一起义为中心主题,是包括纪念性、标志性、群众性和休闲性多项功能的大型现代化城市广场。八一广场对于弘扬“八一”精神,进行革命传统和英雄主义教育,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坐落在广场中轴上的“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是南昌英雄城的标志性建筑。广场核心区面积扩至七万八千平方米,周边面积扩至三十多万平方米,广场周边文化、商贸、娱乐、休闲、餐饮、服务等各展魅力。二、 广场主要功能1、 交通枢纽 八一广场处于八一大道、北京西路、中山路、孺子路等市区主干街道的交汇处,是南昌市最为中心的

4、地区,每天有大量的车辆要从这里经过。同时,由于八一广场周边集中了大量的购物广场、办公场所、以及高档酒店,因此每日经过八一广场的人流量特别巨大。八一广场在中转交通、疏散人群等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2、纪念性旅游功能 八一广场作为南昌市特色场所,供旅游者观赏、纪念、参与等活动。景观布局包括八一起义纪念塔、音乐喷泉、军史浮雕、升旗台等标志性建筑。3、市民休闲广场八一广场地处南昌八一大道核心地段, 是南昌的窗口,四面是通往城市四方的直通大道。这里也是南昌市民活动的中心,每年在这个广场上会举办各种各样的政务和商务活动,及大型集会。4、商业中心八一广场四周的商业建筑形成完整的建筑围合空间,成为南昌市最为中

5、心的商业地段,集购物、娱乐、休闲、旅游于一体。开放的八一广场提供普通市民个体闲娱乐的空间,包括纳凉、晨练、餐饮、娱乐等。三、 广场空间组织分析1、空间结构分析整个八一广场的用地呈不完全对称的矩形,空间构成为两轴三区,八一恒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两轴包括,一轴为南北向广场主轴线,以八一纪念塔为中心,穿过中央假下沉式广场中心到音乐喷泉至水幕电影结束。沿主轴线布置了玻璃步道、国旗台、假下沉式广场、演出台等,错落有致、开合有度。另一轴为景观副轴,以江西省展览馆恢复原貌为景观中心。 三个功能区,即南部的纪念区、中部的中心文化区和北部的休闲区。南部纪念区以八一起义纪念塔为中心,辐射周边小型纪念性广场。中

6、心文化区是以假下沉式的空间来展示以八一文化为题材的景观空间。广场中心四周树立八块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题材的浮雕八一军史浮雕。北部休闲区是市民聚会、交流、娱乐、纳凉的场所。由喷泉兼水幕电影及国旗台界定,该区同时兼作广场外围通向广场的通道。在广场南部轴线直通升旗台的方位,铺设了一条由透明玻璃构成的步道,游人可在步道上透过玻璃观看。2、人流分析 通过实地调查,工作日白天活动人群分布情况为:中部与北部活动区多为穿越人群,广场两侧绿化中有休息的游客,南部纪念碑处有游客观赏拍照和在纪念碑阴影处休息人群。工作日夜晚主要活动包括:人群集中在金水桥前观看喷泉水幕、纪念碑前合影留念,广场两侧绿化下观赏休息,以及广场

7、中心游玩健身。 白天人流分析图 夜晚人流分析图四、广场设计要素分析1.铺地铺地是城市广场设计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八一广场铺地具有简单而又富有宽容性的特点,以灰色系瓷砖大面积铺设,用自身的色彩、图案来装饰广场,通过一定的组合形式来强调空间的存在与特性,通过材料冷暖明暗的不同形成具有丰富节奏的地面形式。另外,广场是人流聚集的地点,所以铺地材料采用防滑,耐磨的材质。2.雕塑八一广场最为亮眼的标志性建筑即为八一起义纪念塔、军史浮雕和升旗台。作为雕塑和小品,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尺度的掌握,一是与广场的尺度关系,二是与人体的尺度关系。太大的雕塑在广场中央会给人压迫感,影响市民的休息娱乐,太小的

8、雕塑会缺少吸引力,不能起到聚集视线,主导人的感觉,体现广场主题的作用。3.水景和照明水景和照明是增加广场情调的重要手段,人类天生有亲水性,广场上的喷泉,水幕等会增加广场的亲和性,而且广场上的水景会起到净化空气,调节温度的作用,改善广场的自然环境。广场北部建设了一座现代旱喷式水幕电影,可供上万人观望影片。4、 建筑小品设施八一广场建筑小品设施稀少,主要以纪念性大型建筑为观赏点,在小品设施上并不齐全。沿街垃圾桶没有分为可回收与不可回收,坐凳稀少等问题在调查走访中被提到的次数格外多。五、广场植物配植绿化对于城市广场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它可以使广场空间更有尺度感和空间感,反衬出建筑物的体量及其在空间

9、上的位置;另一方面,绿化树木本身还有指引方位、引导和遮阳的作用。作为一个四周交通流量很大的广场,八一广场绿化还有减小噪音、降低空气污染等作用。在广场设计中,植物的配植是否得当,涉及到广场是否能达到四季常青、三季有花的绿化效果。八一广场绿化面积较多的集中在北部休闲区,活动区两侧种植树木,下面布置座椅,可供市民休息。绿化配置上,南昌属亚热带湿润气候,结合气候、土壤、地形的特点,广场在树种规划时以亚热带地带性树种为主,并适当引进了外来树种,满足城市绿化需求。绿化种植配置以乔木为主,采用乔、灌、草.藤相结合。六、广场适用性评价积极方面:1、 八一广场设计以八一起义纪念为主题,设计理念与南昌打造“花园英

10、雄城”的目标相契合。由历史纪念性景观标志物作为贯穿南北的轴线,分区明确。2、 在规划上采用公共性与私密性相结合的方式,广场中心为平整开敞的公共活动空间,两侧的绿化作为给人以安全感和归属感的私密活动空间。3、 功能上形式多样,有向游客展示南昌历史的文化长廊,有市民活动的中心广场,景观性喷泉水幕等。4、 植物配置上做到了立体绿化。绿化景观高低结合,错落有致,同时符合活动舒适感的要求。消极方面:1、 广场设计没有做到以人为本,缺少必要的设施,如随处可停留的林荫休息地带、临时避雨场所等。2、 建筑小品设施安置不合理,休息座椅设置太少而且过于偏远,垃圾桶没有进行可回收分类。3、 过于宽旷的场地虽然能够体

11、现广场的大尺度感,方便行人的活动,提高广场承载力,但是也容易造成游客的不安全感。4、 广场旅游导向标识不够明确。5、 植物配置应适当采用枝繁叶茂的树种,要有季相变化,既有阳光灿烂的区域,又要有阴凉的区域。七、总结 在快速发展的城市建设中,城市广场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舒适恬静休闲场所,在拥挤的闹市中,广场为人们守住了一片沙漠绿洲,这是城市广场的魅力所在。也正因为城市广场的特殊性与公共服务性,城市广场的合理设计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此次实地调研,我们可以总结出许多关于广场设计的经验,例如设计广场时应当注重广场环境与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周边的环境,街道,建筑物等相互协调,运用合理适当的处理方法,将周围建筑很好的

12、融入广场环境中。把握广场空间的类型和层次就是在规划广场环境系统的空间结构,丰富空间的层次和类型是对系统结构的完善。设计时要考虑到广场所处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与价值,注重设计的理念与文化内涵,用适合该广场的表现形式将其表达。纵观所有成功的设计,最基本的设计原则就是“以人为本”,做合理的设计,人性化的设计,不仅是考虑与环境的有机结合和人的感受,还要考虑广场的综合利用和社会效益,广场设计不仅仅是技术的表现,还是与地域自然条件、社会人文特色及其城市规划的契合关系。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居留于城市,是为了更好地生活”。通过此次调研,我们明白了城市广场是市民生活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是摆设在城市中的一幅画让人观赏,而是城市居民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八一广场给我们最好的借鉴就是将广场的功能与地方历史文化结合在了一起,在提供给市民一个良好舒适的娱乐休闲广场的同时,满足了城市地标性景观的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