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与景的关系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07898725 上传时间:2022-11-1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情与景的关系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情与景的关系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情与景的关系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情与景的关系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情与景的关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情与景的关系(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典诗歌中情与景的关系(边塞诗、送别诗、山水田园诗、思乡怀人诗、闺怨诗等赏析) 一、古典诗词中情与景的关系1、情景分写,情景互见:可先景后情,也可先情后景;有一句景一句情的,有一联景一联情的,也有一阕景一阕情的;先景后情,情感易把握;先情后景,一般情感较含蓄。2、只写景,不写情,景中含情。3、情景关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关系的具体表现: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正衬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反衬怎样写景:从多种感觉写;动静(有声无声)搭配写;总分结合写;借助修辞方法写;借助联想想象写二、鉴赏示例1、2007年全国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望江南 超然台作 苏轼

2、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趋年华。注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答: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答: 2、2008年江西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初入淮河四绝句(三)杨万里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

3、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3、2007四川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葛 溪 驿 (宋)王安石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1)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2分) (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 4、2004年全国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 萨 蛮(唐)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

4、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5、2007年辽宁卷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秋夜独坐(节选)唐王维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夜深宋周弼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4分)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

5、。(4分) 6、2006年北京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7分) 移 居(其二)(晋)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注释将:岂纪:经营 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3分) A.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 B.“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诗句。 C.“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D.“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 E.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

6、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4分) 7、2005年重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七首(其二)(唐)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8、2007年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鹧鸪天送 人(宋)辛弃疾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7、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三、练习1、2006年四川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夜 归 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磷依萤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此代指竹杖。 (1)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2)“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 2、2005年高考全国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做答 春 行 即 兴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1)三四句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具体说明。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3、2005年全国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4、2007年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武 夷 山 中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注】作者: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