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姑娘》教学反思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07895004 上传时间:2023-11-10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26.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蚕姑娘》教学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蚕姑娘》教学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蚕姑娘》教学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蚕姑娘》教学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蚕姑娘》教学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蚕姑娘》教学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蚕姑娘》教学反思(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蚕姑娘教学反思 蚕姑娘教学反思1(908字)本课以生动活泼的语言,形象地介绍了蚕孵化出来以后生长、结茧、由蛹变成蛾的过程,抓住蚕的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让人了解了蚕的一生。一、树立整体意识段落结构的分析虽不是低年级教学的特点,但从整体把握,提纲挈领的概括能力还是要渗透在其中的。_脉络清晰,就让让学生试着对全文进行一个梳理:卵蚕茧(蛹)蛾,在黑板上形成一个循环的板书,让学生一下子就把握了蚕的生长,对蚕的一生有了清晰的认识。二、注重词语的积累和运用_中的词语主要有两个很显著的特点,一个是ABB式的,如暖洋洋,一个是“又又”式,文中有又黑又小、又黄又瘦、又白又嫩、又白又胖除了以上词语的积累,然后让学生找

2、找这些词中的规律,并再创造了很多词语,还明白:一对意思相反的词是不可以用这样的词式来表达的,如:又大又小之类,一定要两者能在同一事物身上展示出来的。三、注重构段的训练_的构段方式很简练,第二至第五自然段的构段方式基本相同,若让学生死记硬背那就等于教学生死读书,读死书。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找出每个自然段相同于不同的地方,再适当板书,没花多少时间就把_背下来了,等于正是给学生一个广阔的阅读、发现、探索的舞台。学生们在自读、勾画、感悟之后,每一个人对蚕姑娘的四次蜕皮都有了自己的独特印象。因此

3、抓住重点词语进行辨析、背诵,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四、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在一年级时曾经全班参与养蚕活动,至今说来还是津津乐道。在课上回忆起养蚕生活的点点滴滴,找桑叶的辛劳,看着蚕逐渐长大的欣喜,蚕儿不小心死了的痛心,以及蚕的一些生活习性等。学生们都乐于表达和跟大家分享,这是一个很好的说话训练的机会。蚕姑娘教学反思2(242字)课文虽然富有童趣,语句也比较整齐、和谐,但几个生疏的词还是使部分小朋友犯了难,在教授完课文指导背诵时,由于蚕蜕变的过程比较抽象,接受能力慢的孩子不能很好地识记。我就按课文的语言特点让孩子们找规律,还利用相近段似中少量词语变化的方法帮助记忆。课后,我专门查了有关蚕整个蜕变过

4、程的图片资料,拿到班上给孩子门欣赏,这次,有了图片帮助记忆,第二次我再抽查背诵时,他们已基本掌握了蚕的蜕变顺序并能很好地背诵。蚕姑娘教学反思3(524字)_是介绍有关蚕的知识的_。_借助童话这种儿童感兴趣的体裁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蚕孵化出来后生长、结茧、由蛹变成蛾的过程。从我们班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学生都见过蚕,对于蚕并不陌生。在教学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自己来介绍看见过的或亲自养过的蚕,我有意地称呼其为“蚕宝宝”,让学生感觉到老师也和他们一样亲昵地关注过蚕的成长过程,这下,师生共同学习的积极性就大大提高了起来。老师又发问:“你为什么把蚕叫蚕姑娘或蚕宝宝?”让学生区别“蚕”和“蚕姑娘”,激发出他们对

5、蚕的喜爱之情。_没有高潮迭起的段落,没有优美高雅的词汇,_段落结构十分相似,和以前需要背诵的课文相比篇幅也较长。上课前,我也担心自己引导不好,会让学生感觉_冗长而枯燥。为此,教学时,我从结果(蚕共睡了四回)导出蚕的生长变化过程(又黑又小又黄又瘦又白又嫩又白又胖),找出蚕蜕变过程的“吃、睡、脱、醒、变”的几个动作,借助板书,学生就能在轻松的氛围中了解了蚕“从蚕卵到蚕,经过四眠到蛹,最后再变成蛾飞出来”这一生长的过程,甚至在课堂背诵时,也有大部分学生通过看板书示意就能背下,很容易的实现了教学目标。蚕姑娘教学反思4(511字)蚕姑娘这篇课文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蚕孵化出来后生长、结茧、由蛹变成蛾的过程。

6、由于我们一年级的时候已经养过蚕宝宝了,所以几乎每一个孩子讲起来都很熟悉,都能说出一二三点来。课文第2-5自然段写了蚕的四次蚕眠,语句基本上相似。所以我重点教学第2自然段,出示表格,让孩子通过读,然后了解蚕的头眠:吃睡脱醒变以及变化之前和变化之后的模样。接着我请学生合作学习第三、四、五自然段,进行比较有什么不同。这里我重点让学生体会了“就”和“又”的区别,学生明白了第一次要用“就”,第二次的时候就要用“又”了。并进行比较课文后的句子,了解前两个句子写的都是“蚕姑娘”,把两个句合成一个句子时,可以省去第二个句子的“蚕姑娘”承接第一个句子,并要把句号改成逗号。蚕姑娘从又黑又小到又黄又瘦,到又白又嫩,

7、再到又白又胖,然后吐丝结茧,最后破茧而出。整个过程是多么神奇!又是多么漫长!“神奇”和“漫长”都是孩子说出来的,我想大概是他们也回忆起了自己养蚕的过程。相信通过以前的经历和这堂课的学习,有一些“种子”已经在孩子们的心里生根发芽。蚕姑娘教学反思5(782字)解的情况下,备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我首先找出放大的三幅图片,让同学们先看图上画的是什么?再指名读课文第2自然段,读后再提问,要同学们联系课文内容来回答,也可以根据自己家养的蚕,自己看到过的样子来回答:刚从蚕卵里钻出来的蚕姑娘是什么样子?蚕姑娘出来以后怎么样?提示注意:蚕吃桑叶的几天当中,它是在动着的;而从睡到醒当中的时间里,它是不吃也不动的,

8、这叫做蚕眠。蚕眠共有四次,每次郡要脱去一层皮。第一次蚕眠脱去的是黑皮换上了黄色的皮,所以说“变成了黄姑娘”。我们要知道蚕在生长中开始阶段的情况,再读第第3、4、5自然段,注意词语换用的情况“又黄又瘦”换成了“又白又嫩”和“又白又胖”;“变成白姑娘”换成了“从此一天天发胖”和“从此一天天发亮”;“脱下黄衣裳”换成了“脱下旧衣裳,换上新衣裳”,又白又嫩、又白又胖、发亮这反映了蚕姑娘不断地长大了。再读第6自然段,为什么要写明“睡了四回”?这个自然段里把茧子比作什么?(新房)为什么说“茧子真漂亮”?这段里为什么不写“醒了,醒了”,要写“成了,成了”?“成了,成了,茧子真漂亮”这句要怎样读?读了这一自然

9、段,我们知道了蚕吐丝结茧前后的情况。茧子里面的“蚕姑娘”称做什么?自答:茧子里的“蚕”称做蚕蛹。为什么写它“一声也不响”,不写“一动也不动”?茧子开了窗”是什么意思?自答:蚕蛹长出翅膀,成为蚕蛾,蚕蛾咬破茧壁飞出来就是开天窗的意思。前面把茧子比作“新房”,这里把蛾咬破茧壁比作“开了窗”,比得合适而有趣。请看第一、二两幅图。(学生看图)“变了,变了,变成蛾姑娘。”这句要怎么读?(要读出惊异好奇的语气来)请再读一下。(学生读)再看看第三幅图,想一想:两个蚕蛾在干什么?(蚕蛾在产卵)提示:蚕蛾产卵后死去,第二年春天,蚕卵又能蚕姑娘教学反思6(599字)蚕姑娘这是一篇老课文,这篇课文形象地描写了蚕由“

10、蚕卵蚕蛹”的生长变化过程的相关知识:从蚕卵里孵化出来,四次蚕眠,蜕皮,上蚕山,吐丝结茧,变成蛾。全文结构方式基本相同,清晰醒目,前后贯通,易于学生阅读把握。特别是_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和惟妙惟肖的插图,传达了有如孩子般的喜爱之情。如此充满情趣的课文,孩子们乐学、爱学。 在教学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自己来介绍看见过的或亲自养过的蚕,这样,课堂伊始,就把学生带入了蚕的世界。学生眼前就出现了各个生长过程的蚕宝宝。当然,学习的兴趣也就更浓了。在开始就让学生区别“蚕”和“蚕姑娘”,学生们对蚕的喜爱之情就被激发出来了。到学完课文后,我再让学生来感受两者的好坏,使学生对“蚕姑娘”的感情进一步深化,在轻松的氛围中了

11、解了蚕“从蚕卵到蚕,经过四眠到蛹,最后再变成蛾飞出来”这一生长的过程,很容易的实现了教学目标。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课后练习要求全文背诵,在课堂教学中,我是这样组织学生背诵的: 1抓相同句式间的微区别练习背诵。_第二至五自然段的开头都是“又又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x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脱下x衣裳。醒了,醒了,变成x姑娘。(从此一天天发x)”这四段,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它们之间的区别进行记忆。 2.展开联想进行记忆。后两个自然段,通过回忆蚕的成长过程进行记忆。蚕姑娘教学反思7(421字)这篇课文很有意思,童话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科学知识,而蚕宝宝实在是惹人喜爱的昆虫。在第一课时完成初读后,孩子

12、们提了很多的问题,如:蚕为什么会脱掉衣服,蚕为什么要睡四次,蚕到后来为什么身体发亮了,蚕在茧子里怎么变成蛾的说实话,有的问题我也不知道其中的科学道理,在课前找了个关于蚕的,给孩子们看了很多关于蚕的知识。学科整合,这四个字我到现在还是不知道怎么来清楚地解释,但是,我怕是把这堂语文课上成了自然课,学了这一课,学生在语言积累方面有收获吗?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是:掌握汉语言的音、形、意、字、词、句。这种课文如果纯粹上语文课,能拓展学生的知识吗?我觉得是不行的,但是,好的语文课要上得扎实而又不落入俗套。学生通过一次次的朗读体会,品读了短语、再品读了句子,丰富了语言积累,又增加了不少课外知识。收获,我认为他

13、们还是有的,因为,教育应该是多维而立体的。蚕姑娘教学反思8(924字)看过很多课例,对就课题质疑这一环节心存疑虑,一直认为,孩子问出的问题大多是无效的,又何必花时间在这上面纠缠不休呢。但朋友的建议和纵容,又让我对自己的思考产生怀疑:不试过怎么知道?没给学生锻炼的机会,学生又怎能从课题找出有价值的东西来?于是,在学蚕姑娘的课堂上,便出现了这样一幕:师: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生:我想知道蚕是什么样子的?生:我想知道桑叶是什么样的?又请了几个,都是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我有些蔫了,心想果然没意义。这时,钟玉花举了手。她说:我想知道,蚕就是蚕虫,为什么叫蚕姑娘呢?我眼前一亮。师:你很会思考,提的问题很

14、有价值,老师在后面画个?。生:我还有个问题,为什么后面叫蛾姑娘呢?师:你也很会思考。我在标题下面写上“蛾姑娘”,也在后面画个?。师:为什么把蚕叫蚕姑娘,把蛾叫蛾姑娘呢?请大家读书,到书中寻找答案吧。学生读书。提问。请了好几个,都说“把蚕、蛾当作人来写了”,我对这样的答案并不满意。追问:为什么把它们当作人来写?教室里静了几分钟,这个时候,有个学生举手了:我知道,作者把它当作人来写,是因为他觉得蚕很可爱,像个小姑娘那么可爱。“你怎么知道的呢?”我紧追不舍。“我读了就知道了,还有我看画上也知道了。”我鼓起了掌。师:那蚕姑娘和蛾姑娘有什么关系呢?学生一时答不出,便埋头读书。我知道,他们是企图在书中寻找

15、让自己也满意的答案的。这时有学生站起来了:蛾姑娘就是蚕姑娘变的。我在黑板上写上“变”字。师:那蚕姑娘是怎样变成蛾姑娘的呢?总共变了几次?学生接着便沉浸在蚕的人生起伏里了。经过这一次的尝试,我知道自己原来一直在犯一个错误:就是低估了学生的能力。我想,也许因为这个低估,不知错过了多少精彩!蚕姑娘教学反思9(614字)蚕姑娘这篇课文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蚕孵化出来后生长、结茧、由蛹变成蛾的过程。课文第25自然段写了蚕的四次蚕眠,语句基本上相似。所以我重点教学第2自然段,出示表格,让孩子通过读,然后了解蚕的头眠:吃睡脱醒变以及变化之前和变化之后的模样。接着我请学生合作学习第三、四、五自然段,进行比较有什么不同。这里我重点让学生体会了“就”和“又”的区别,学生明白了第一次要用“就”,第二次的时候就要用“又”了。蚕姑娘从又黑又小到又黄又瘦,到又白又嫩,再到又白又胖,然后吐丝结茧,最后破茧而出。在实际生活中,大部分孩子没有养过蚕,对蚕的生长过程有些陌生。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我通过多媒体激活孩子的生活经验来学习这篇课文,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但是学生并没有实际接触过蚕,所以还是不能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