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07894026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4.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的母亲(教学设计)(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的母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对文章主要内容和基本情感的总体把握,引导学生掌握整体感知的阅读方法。2体会赏析文中描述母亲做人做事的细节描写,进而把握母亲的形象。3训练学生运用细节描写表达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真情实感的能力。4体会来自平凡世界的人际温暖,学会感恩。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鉴赏作者笔下所塑造出的伟大的母亲形象,领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情,从而培养健康的情感。2、引导学生品味文中朴素的语言,赏析文中的细节描写。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所一直强调的母亲对其的“生命教育”,从而提升对浓浓亲情的珍视。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整体阅读,感知课文主要内容一、导入 一位作家这样说道:“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

2、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是历史,赋予母爱亘古的深沉;是深情,赋予儿女对母亲深深的依恋。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儿女还没来得及报答母亲,母亲却永远地离去了。 抗日战争爆发后,老舍孤身一人在大后方从事抗战文艺创作和组织工作。1942年,老舍的母亲在北京去世了,最初家人没敢把母亲病亡的消息立即告诉他,害怕加重他的孤独痛苦。差不多一年后老舍才得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于是,他用饱含血泪的笔写了我的母亲 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我的母亲,感受老舍笔下那位普通而又伟大的母亲形象。这篇散文以其平实、诚挚、质朴、自然又饱含拳拳之心,眷眷之情的语言,叙述了母亲一生。令读者开卷如沐春风

3、般的温馨。二、作家作品:老舍的生平及其代表作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著名作家。一岁半时,父亲去世,在母亲的血汗灌养和亲友的资助下,1918年从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先后在北京方家胡同小学任校长,天津南开中学教国文。老舍先生的母亲并不识字,但她通过生命的教育,把她性格中的坚韧、善良、宽容的品性和勤俭、好客的生活习惯传给了老舍先生,为新中国培养出一代语言大师。三、课文内容分析:快速阅读课文,给每个自然段加上顺序号,把易读错的字音和难写的生字记在预习本上,并想办法记住它。容易读错的字:撮cu土 供给j 惦(din)念四、理清文章脉络,概括大意。1、 默读课文,想一想文章是按什么

4、顺序写的?明确时间顺序:母亲出嫁我的出生我一岁半(庚子闹“拳”那一年)我小学毕业我师范毕业我廿三我廿七七七抗战去年今年请划出在全文中起结构作用的时间句:如“母亲生在农家”(第3自然段) “母亲出嫁大概是很早”(第4自然段) “生我的时候,母亲已有四十一岁”(第4自然段) “当我小学毕业了的时候”(第13自然段) “在她七十大寿的那一天”(第14自然段) “母亲已去世一年了”(第16自然段)问题小结:课文是以时间的先后为顺序组织安排材料的,作者从母亲的出生、出嫁、“生”我,七十大寿,一直写到去世,脉络很清楚。2、文章结构归纳:全文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写母亲的家庭、婚姻、子女以

5、及“我”的出生等情况。第二部分(第712自然段):写守寡后的母亲勤俭、朴实、宽厚、倔强和为人热情的性格以及母亲对“我”的深刻影响。第三部分(第13自然段):写母亲对子女的几件感人事例。第四部分(第1417自然段):写“我”远离母亲后,母亲的念子之情以及“我”对母亲的内疚之情。3、作者先后六次提到母亲对我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第9自然段:从母亲那儿,“我学得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第10自然段:养成了“好客的习性”;第11自然段:“她最会吃亏”,“她宁可吃亏,不斗气”;第12自然段:“这点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第12自然段:“我对一切人和事,都取和平的态度但是,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

6、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第12自然段: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问题小结:老舍先生出生在贫寒的家庭,在母亲的血汗灌养下,最终成为一代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这体现了母亲平凡而伟大的一生。第二课时:重点阅读,品味课文的语言特色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分析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用无华的语言所表达的淳厚情感,强调情感体验和感恩教育。1、重点分析13自然段母亲对子女的爱总是无私的、伟大的。课文中最能体现母爱“无私”和“伟大”的就是第13自然段。现在同学们迅速度以下课文13自然段,看一下这

7、一段讲了几件事情。同学们可以根据你的判断,讲这一段分成几个小的层次。几分钟后,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答案。A、母亲筹款送我上学“母亲做了半个月的难”写母亲筹备“巨款”,送“我”上学。在家境十分困的情况下,“我”偷偷地考入了师范学校,母亲知道后不但不怪“我”,还想方设法筹齐了“保证金”,“含泪把我送出门去”。这里作者没有对母亲作具体的描写,而是把镜头对准了这令母亲“作了半个月难”的保证金上,这笔“巨款”岂止是母亲全部的爱,也是母爱对儿子的全部希望。B、母亲送三姐出嫁细节描写写母亲送三姐出嫁。三姐结婚,如同割去母亲的右手。文章将母亲的爱女之情凝聚在一个细节中:“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

8、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这一特写镜头的背后,我们看到了支撑母亲的全部力量,那就是她的一颗炽热的爱女之心。C、母亲送儿子返校母亲的心理变化“笑了”“愣住了”“叹出一口气来”“给我一把花生”“走吧,小子。”写除夕之夜母亲送“我”返校。第三件事作者重点写母亲的神态和语言。除夕,“我”请了两个小时的假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只一个“笑”字,就将母亲见到儿子的那种喜出望外的心态和抑制不住的激动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当听说“我”还要回校时,她先是“愣住了”,然后是半天才“叹出一口气来”。这一“愣”一“叹”里包含了丰富的心理活动,反复咀嚼,令人感动。临走时,母亲递给“我”一些花生,说了声“去

9、吧,小子!”母亲的这句话听起来极普通,仔细品味,却别有深情,这里有母亲的理解,母亲对儿子全部的爱,令人潸然泪下。全文通过对母亲一生经历往事的回忆,塑造了一位非常感人的母亲:她勤俭诚实,做事认真;她乐于助人,不怕吃亏;她处事有度,软中有硬;她善良坚强,对子女充满深厚的感情。在平实的语言中,让人感受到老舍那份爱母之情,敬母之意。这种挚爱深情让人读来不觉涌起阵阵酸楚,一汪热泪也不觉流了下来。鉴赏语言特色(1)作者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例如上文提到的“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这一句中,“挣扎”“咬”“扶”“看”一系列的动作隐含着母亲送女儿出嫁时依依

10、不舍的内心活动。而“去吧,小子!”这句话中又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潜台词。(2)作者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白描是中国画传统技法之一,它是不着颜色,只以“墨线”勾勒形象的“轮廓”的一种画法。作者描写人物形象时也采用了这种方法。如“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这句精彩的白描具体而生动地写出了母亲的辛苦。“终年”二字突出了母亲一年到头的劳累,“鲜红微肿”则将母亲辛劳的程度逼真地展示了出来,再如“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这一处白描从一个侧面表现母亲的勤劳,平实的语言中透出几分鲜明和生动。(3)以无华的语言表达淳厚的情感。

11、老舍的语言浅显通俗,自然流畅,他善于将那些大白话、大实话调动得千变万化,意蕴丰厚而富有韵味。如“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这一句连用四个“怕”字,表现内心的恐惧,写出了对母亲的挚爱深情,语言表达则十分朴素。再如“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辛劳困苦。”句中“找饭吃”写得通俗极了。“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这一句充满了感情,但语言却是大白话。2、文中写母亲对儿女的舐犊之情处处可见,我们也不能忽视另一面,即儿女对母亲的思念与热爱,请从课文中找出来,谈谈你的感受?参考:最动情的是第13段结尾处,“今天泪又遮迷了我的眼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我了

12、,她已入了土。”14段中写“我”两次违背母亲的意愿,她都深深理解,默许了,表示出作者对母亲的愧疾和感激,还有第1517段几乎都是对远方母亲的惦念之情。结尾“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让人一下子感爱到作者痛失老母后撕心裂肺的痛苦。3、文中写到这样一位坚强的母亲,在面对自己的子女的时候,却曾经留下了四滴眼泪。为了自己的儿女留下的四滴眼泪。下面同学们迅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母亲为儿女所留下的“四滴眼泪”。为哥哥留下的眼泪9自然段我升学时留下的眼泪13自然段我毕业时留下的眼泪13自然段我23岁时违背母亲的愿望时留下的眼泪14自然段思考这些眼泪表现了母亲对子女的怎样的思想感情。4、这样一位伟大的母亲,对孩子有什么样的影响呢?同学们能不能从文中找出这些影响的所在呢?下面同学们一边在阅读一遍课文,以便找出这些句子。A、9自然段爱花、爱清洁、守秩序。B、10自然段好客的习惯C、12自然段软而硬的风格D、12自然段做人做事讲原则,做人的道理E、17自然段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5、第12节从哪三个方面表现母亲的坚强个性?明确:(1)联军入城搜家时母亲镇定自若地保护儿女。(2)北平无数次的变乱中母亲不慌不哭,从无办法中想办法。(3)为一家人的生计考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