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心房颤动指南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07887896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9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心房颤动指南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21年心房颤动指南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21年心房颤动指南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21年心房颤动指南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21年心房颤动指南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年心房颤动指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心房颤动指南(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欧阳光明*创编 ACC/AHA 房颤指南2021.03.07欧阳光明(2021.03.07)I. 导言房颤 (AF)是最常见的心律紊乱,其患病率正随着人群年龄的增长而升高。尽管房颤常常与心脏病有关,但也见于许多无明显疾病的患者。血流动力学障碍和血栓栓塞可导致发病、死亡一级医疗费用增加,因而,美国心脏病学学院 (ACC)、美国心脏学会 (AHA)、 欧洲心脏病学学会 (ESC) 联合建立了一个专家委员会,制定该种心律失 常控制指南。委员会由 ACC 和 AHA 的 8 名代表、ESC 的 4 名代表、北美起搏与电生理学会(NASPE)的 1 名代表以及来自 Johns Hopkins 大学循证

2、医疗中心老年房颤保健研究与质量报告管理局的 1 名代表。ACC、 AHA、ESC 各自任命了 3 位专业评论家(共 9 位),同 ACC 临床电生理委员会、AHA 和 ECG 心律失常委员会、NASPE 以及本次执笔委员会任命的 25 位评论家一道对此文告进行了校阅。文告的发行得到了 ACC、AHA 和 ESC 行政机构的同意以及 NASPE 的正式认可。工作组每年要对这份指南审查一次,如果没有修改或撤销, 该指南将一直用以指导当前临床工作。本委员会通过 PubMed/Medline、EMBASE、Cochrane Library (包括 Cochrane 系 统 查 阅 数 据 库 和 Co

3、chrane 对 照 试 验 登 记 ) 和 BestEvidence 数据库,对 1980 年至 2000 年 6 月的文献进行了全面复 习。文献查询仅限于英语语系和人类研究。*欧阳光明*创编2021.03.07*欧阳光明*创编2021.03.07II. 定义A. 房颤房颤是一种室上性心律失常,特点为心房活动不协调,继之心房功能恶化。在心电图 (ECG) 上,房颤表现为正常的 P 波被大小、形状、时限不等的快速振荡波或纤维颤动波所取代。如果房室 (AV)传导正常,则伴有不规则的、频繁的快速心室反应 (1)。心室对房颤的反应性取决于房室结的电生理特性、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的张力水平,以及药物的影

4、响 (2)。如果出现房室传导阻滞、室性或交界性快速心律失常,则 RR 间期可能比较规则。持续的不规则性、宽 QRS波群快速心律失常强烈提示房颤伴有附加旁路传导或束 - 支阻滞。 频率极快(高于 200 次/分)的房颤提示存在附加旁路。B. 相关的心律失常房颤可能为孤立性,或者合并其它心律失常,通常为房扑或房性快速心律失常。房扑可发生在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防治复发性房颤时,比房颤规整,在心电图上表现为规则的房性活动锯齿波,称为扑动波(f 波),尤易见于 II、III 和 aVF 导联。房扑未经治疗时,心房频率通常为 240(320 bpm,心电图上 f 波在 II、III 和 aVF 导联倒置,在

5、 V1 导联直立。右房(RA)活动波可能发生翻转,从而导致 f波在 II、III 和 aVF 导联直立,在 V1 导联倒置。2:1 房室阻滞比较常见,此时心室率为 120(160 bpm。房扑可蜕化成房颤,房颤也可引起房扑,因此心电图上有时会出现房扑和房颤交替存在的现象, 这都反映了心房活动的改变。其它房性快速心律失常以及房室折返性快速心律失常和房室结折返*欧阳光明*创编2021.03.07*欧阳光明*创编2021.03.07性快速心律失常也可触发房颤。在其它房性快速心律失常时, P 波易于识别, ECG 上表现为 1 个或多个导联中的 P 波被等电位线分割。 P 波形态有助于确定房性心动过速

6、的起源,单一类型的房性心动过速起源于肺静脉(3),频率通常高于 250 bpm,而且往往蜕化成 房颤。心内标测有助于确定不同类型的房性心动过速。III.分类房颤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无论有无明显的心脏病或相关症状均可发生,比如有关“孤立性房颤”术语的定义就很多。对于临床上和心电图上没有心肺疾患表现的年轻(年龄小于 60 岁)患者来说,其血栓栓塞以及死亡方面的预后十分乐观 (4)。但是由于年龄的增高以及心脏病变的进展,病人也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再属于孤立性房颤,同时血栓栓塞和死亡的危险性也会升高。孤立性房颤不同于特发性房颤,后者的发生起源不明,而且与患者的年龄或相关的心血管病理状态无关。习惯上,非

7、瓣膜性房颤仅指在没有风湿性二尖 瓣狭窄或未接受心瓣膜修补术的情况下发生的心律紊乱。本文中建议的分类方案代表了简单、实用的大多数人的意见。临床医生应当能够识别初次察觉的无论是症状性还是自限性的房颤发作,同时要知道本次发作持续时间以及以往尚未察觉的房颤发作可能还有不确定之处 (图 1)。当患者出现 2 次或更多次发作时应考虑复发性房颤。复发性房颤一旦终止,则称阵发性房颤;若持续存在,则称持续性房颤,即使药物治疗或心律电转复能够终止发作也仍称为持续性房颤。持续性房颤既可能是首次表现,也可能是阵发性房颤反复发作到极致的结果。持续性房颤中包括长期存在的房颤*欧阳光明*创编2021.03.07*欧阳光明*

8、创编2021.03.07(例如,超过 1 年),此时如不宜采用或未采用心律转复则通常发展为慢性房颤 ( 图 1)。本文前面所定义的概念均是指持续时间超过 30 秒而且与可逆病因无关的房颤发作。继发于急性心肌梗塞、心脏手术、心肌炎、甲状腺机能亢进或急性肺脏病变等情况的房颤应个别考虑。这些情况下,控制房颤发作同时治疗基础疾病往往可以消除这种心律失常 。图 1. 房颤患者。1,持续时间通常等于或超过 7 天以上(大多数不少于 24 小时)的房颤发作;2,通常超过 7 天;3,心律转复失败或未尝试心律转复;4,可能反复发作的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 IV. 流行病学与预后 房颤是最常见的具有临床意义的心律

9、失常。在一项系列观察中,房颤占心律紊乱住院病人的 34.5(5),据推测, 约有二百二十万美国人患有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6)。A. 患病率一般人群房颤的患病率大概为 0.4,并且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7)。儿童期房颤不常见,除非是心脏手术后;60 岁以下人群房颤患病率*欧阳光明*创编2021.03.07*欧阳光明*创编2021.03.07不足 1,但在 80 岁以上者中可超过 6 (8-10) (图 2);年龄调整的发病率在男性中较高 (10,11),黑人的年龄别房颤发生危险性不到白人的一半 (12)。某些系列观察表明,孤立性房颤在全部房颤中的比 例 低 于 12 (4,10,13,14) ,

10、但 另 一 些 研 究 则 发 现 高 于 30 (15,16)。房颤患病率随充血性心力衰竭或瓣膜性心脏病的严重程度而增加 。图 2. 两项美国流行病学研究的房颤患病率。 Framingham 指弗明汉 心脏研究 (9);CHS 指心血管健康研究(10)。B. 预后非风湿性房颤患者的每年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平均为 5,是非房颤病人发生率的 2(7 倍(8,9,15,17-19) (图 3),每 6 例卒中中就有 1 例来自房颤患者 (20)。如果算上短暂性局部脑缺血发作和放射科检查阳性但没有临床表现的卒中病例,那么每年脑缺血同时并发非瓣膜性房颤的发生率将超过 7 (21-25)。在弗明汉心脏研究

11、中,风湿性心脏病合并房颤的患者卒中危险性比按年龄匹配的对照者升高17*欧阳光明*创编2021.03.07*欧阳光明*创编倍 (26) ,归因危险性比非风湿性房颤患者多2021.03.075 倍 (9) 。法国 ALFA(Etude en Activit Liberale sur le Fibrillation Auriculaire)研究发现,接受全科医疗的房颤患者平均随访8.6 个月后的血栓栓塞发生率为2.4 (15)。弗明汉研究中 50(59 岁患者因房颤所致的卒中每年发生率为 1.5,而 80(89 岁者则升高到 23.5(9)。房颤患者总死亡率比正常窦性心律者大约增加了一倍,这与基础心

12、脏病的严重程度也有关系(8,11,18) (图3)。图 3. 房颤患者同非房颤患者相比的卒中相对危险性及死亡率。原始资料来自于弗明汉心脏研究 (11)、地方性心脏研究( Regional Heart Study) (8)、英国白厅研究( Whitehall study)(8)以及加拿大马尼托 巴研究(Manitoba study)(18)。V. 病理生理机制A. 心房因素1. 房颤患者的心房病理学持续性房颤患者的心房组织除基础性心脏病引起的病变外,还有其它结构异常 (27)。正常组织与病变心房纤维交叉并存形成了斑杂的*欧阳光明*创编2021.03.07*欧阳光明*创编2021.03.07纤维化

13、改变,这或许就是心房不应期长短不一的原因 (28,29)。纤维化或脂肪浸润还会影响窦房结,而且可能是对不易察觉的炎症过程或退行性变的反应。炎症在房颤发病中的作用还未完全阐明,但据报道 66的孤立性房颤患者活检标本中总是存在心肌炎组织学改变 (29)。心房肌层的浸润可见于淀粉样变性、结节病以及血色素沉着症。心房纤维肥大是主要的组织学特征,有时甚至是唯一的改变 (28) 。房颤患者心脏超声检查表现为渐进性心房扩大 (30) ,而且如同肥大一样,这既可能是持续性房颤的原因,也可能是持续性房颤 的结果。2.房颤的机制从理论上讲,房颤的产生机制涉及两个主要过程: 1 个或多个快速去极化灶的自律性增高以及

14、存在 1 个或多个折返回路(31,32)。位于 1 支或多支肺静脉内的快速放电心房灶能够触发易感病人发生房颤(3,33) ,放电灶也可位于右房内,而上腔静脉或冠脉窦内则比较少见 (3,33,34)。病灶起源对阵发性房颤来说似乎比对持续性房颤更重 要。消融病灶能够治愈房颤(3)。折返性房颤的多重微波学说(multiple-wavelet hypothesis)机制是由 Moe 及其同事提出来的 (31,35),他们认为波阵面在心房内传布的过程中分裂成几部分,从而各自产生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子波”。任一时刻出现的微波的数量取决于心房不同部分的不应期、质量以 及传导速度。尽管传统上认为房颤时引起心房不规则电活动的触发方式是紊乱的或随机的,但最近有证据表明房颤在空间上来说还是规整的。通过*欧阳光明*创编2021.03.07*欧阳光明*创编20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