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概括大意方法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07887288 上传时间:2022-12-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8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概括大意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小学语文概括大意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小学语文概括大意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小学语文概括大意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小学语文概括大意方法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概括大意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概括大意方法(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小学语文概括大意方法一、关键句摘录法这是一种常见而又简单易行的概括方法。有的文章中有总起句、总结句、 过渡句、中心句,这些句子往往揭示了全文的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这些概括性强 的关键语句,就可以概括段意或全文大意,我们毫不费力就可以直接“抄”或者稍 加改动即可。如:郑成功一文,最后一节在全文中就起到一个总结作用,“民族英 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伟大功业,是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的。”根据这一 句话,我们就可以知道,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写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 设台湾的事,既方便又准确。再如:在学习第 13 课秦兵马俑时,我发现第三节:兵马俑不仅规模 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

2、一句是过渡句,将秦兵马俑的特点高度概括出 来了。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不少学生知道,过渡句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的前 半句承上,也就是说第二节是写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的,后半部分启下,也就是说后 面几节是写秦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就是这样一句话,使我们对课文条理有了更清楚地认识,孩子们也能够很 自然地概括出第二节和第四到第十节的意思,同时,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也一目了 然。就像中心句一样,过渡句也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句型,利用它,我们很容易就可 以引导学生来进行分段,概括段意。相信学生掌握了这种方法,概括起来就会轻而 易举。二、主干提取法在众多的方法当中,我经常会向学生介绍这种方法。就像我们从一年级

3、开 始训练学生说完整的话一样,要有主语和谓语。每一篇文章也是如此,必定有作者 描写的对象,并且对这个对象所描写的内容。所以,删去旁枝末节,这篇文章主要 写“谁干什么或什么东西怎么样”,用这样的句式就可以很容易地概括课文的内 容,而且比较多地适用于各类文章。如:船长一文,写谁?写船长,干什么?沉 着镇定地指挥全船的人进行脱险。西湖一文,写什么?西湖,怎么样?景色美。 这种方法就像一下子抓住了文章的根,重点部分就突出出来了,虽然寥寥几个字, 但却简单明了地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学生联系课文进行适当补 当、丰富,不就可以很好地概括出课文的内容吗?三、要素罗列法不同体裁的文章要点不同。小学

4、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以叙事的文章为多,我 们在概括主要内容时,往往可以抓住事情的“六要素”,先罗列出事件的时间、地 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再加以整理成一段表达通顺的话。如:最后的姿势,时间:2008 年 5 月 12 日,地点:四川汶川,人 物:谭千秋,起因:地震来临,经过: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四 名学生,结果:谭老师英勇牺牲了。把各要素连起来,就可以清楚地概括出这篇课 文的主要内容:2008 年 5 月 12 日,四川发生大地震时,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 自己的身体护住四名学生,而自己却光荣牺牲了。“要素罗列法”,就是采用先分 解后综合的思路,使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化繁为简、化

5、难为易。四、内容质疑法朱熹说:“学贵有疑。”在学习神奇的克隆一文时,为了让学生理清 文章的条理,我从题目入手,让学生来进行质疑:看到题目,你最想知道的是什么? 看谁能提出最有价值的问题。孩子们思考片刻,纷纷举起了小手:什么是克隆?克 隆神奇在什么地方?克隆有什么作用?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从文中来找答 案,看一看文中哪几节可以回答这几个问题。这样学生很容易就把文章分成四部 分,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学生用小标题来概括:定义、范围、作用、前景,等 等。这种概括段意的方法是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使用的。它以质疑的方法,让学 生将段意与段落紧密结合,而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知道段落概括段意。这种方法符 合孩子的

6、特点,学生都有好奇心,对于不明白的问题总想问个究竟,在提问中即概 括了课文的段意,不显得生搬硬套。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可以从段意入手进行整 合,进而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走了一个来回,不但清楚地了解了课文内容, 而且对文章的脉络也是一清二楚。五、人物关系梳理法特别在于讲故事(历史、神话、民间)的文章中,人物关系有的很复杂,这 时就可以利用复杂的人际关系来梳理、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比如:牛郎织女 一课的教学中,由于文章非常长,人物也很多,有牛郎和织女,还有老牛、喜鹊、 王母、哥嫂,这些人物互有联系,推动故事的发展,我们就可以很好地运用复杂的 人物关系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种概括方法比较全面,而

7、且让学生对文章复杂 的人际关系有了清晰的认识。六、重点词语串联法借助教学中的重点词语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对于一些文章,是一种很 好地概括方法。如:第八次一文的教学中,我们就可能让学生根据重点词语: 侵略、抵抗、失败、成功,连起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种概括方法学生很容易 掌握,因为降低了概括的难度。另外,我们经常使用的题目扩展法、段意相加法等也是很好的概括方法。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不少课文的题目就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性。我们可能通过题 目然后结合课文内容扩展成一句完整的话,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徐悲鸿励志学画等等。一篇文章由几个段落组成,我们可以用段 落大意相加的方法概括

8、文章主要内容。当然,要先理清文章脉络,写出每段的意 思,把段意合并起来适当修改就可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2 小学语文概括大意方法1、找出“中心句”直接摘用所谓中心句,就是概括了全段中心内容的句子。只要找出了现成的中心 句,我们就可以直接摘用它作为该段的大意。如:在延安,纺车是作为战斗的武器用的。那是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月,国 民党反动派发高潮,配合日寇重重封锁陕甘宁边区,想困死我们。我们边区军民热 烈响应毛主席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伟大号召,彻底粉碎了敌人困死我们的 阴谋。在延安的人,在所有抗日根据地的人,不仅吃得饱,穿得暖,而且坚持了抗 战,取得了抗战的最后胜利。开荒种庄稼、种蔬菜,是足

9、食的保证;纺羊毛、纺棉 花,是丰衣的保证。(吴伯萧记一辆纺车)这段的开头一句话就是中心句。当然,中心句的位置不独在一段的开头, 也可以在段尾段中。一般说来,中心句的位置以在段的首或尾居多,尤其是在以议 论或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段落里表现得最为明显。因为这样的段落通常是以解说 或推论的写作思路来安排和组织语言材料的。2、简化长句、改写原句先看下面这段话:纺线,劳动量并不大,纺久了会腰酸胳膊疼;不过在刻苦学习和紧张工作 的间隙里纺线,除了经济上对敌斗争的意义而外,也是一种很有兴趣的生活。纺线 的时候,眼看着匀净的毛线或者棉纺从拇指和食指之间的毛卷里或棉纺条里抽出 来,又细又长,连绵不断,简直有艺术

10、创作的快感。(吴伯萧记一辆纺 车)。显然,我们不能简单地直接摘用第一句话作为全段中心的概括,因为句子 太长而且并非所有的词语涵盖了后文内容,因此,我们要对这个长句进行简化,使 之更准确而精练地概括该段的中心。简化后的句子是:纺线是一种很有趣的生活。类似的情况有,段的首句或结句带有少量与上文或下文相呼应的话。这样 的句子多以“不但而且”,“虽然但是”之类的句式出现。对这 样复杂的长句,要去掉其中与上文或下文内容相呼应的词语和关联词。如:我们向沙漠进军,不但保护了农田,开辟了绿洲,而且对交通线路也起了 防护作用。包兰铁路通车以来,火车在沙漠上行驶,从来没有因为风沙的侵袭 而发生事故。风是沙漠向人类

11、进攻的武器,但是也可以为人类造福。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在托克逊地方试制了半径二米的风力车,可以供发电汲水、磨面之 用。(竺可桢向沙漠进军)去掉与本段内容不相关的词语和关联词以后,这两段的大意可以分别概括 为:我们向沙漠进军对交通线路起了防护作用;风可以为人类造福。3、综合要点,分清主次如果一个段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层次,而且主要层次之间在内容上是并列 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各层次的要点进行 1+1=2 式或 1+1+=1 式的综合。例 如: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 于公元二八二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桥了。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

12、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 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附近的卢沟桥。(茅以升中国石拱桥)这段话共三层,各层的要点分别是我国的石拱桥,历史悠久,数量众 多(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杰作不少;将期综合起来就是该段的大意了(1+1=2 式), 也可以概括为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一般特点(1+1+=1 式)。如果一段的主要层次之间在内容上不是并列的,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分辨清 楚哪是主次层哪是次层次。一座举世瞻目的金杯,在一九八二年十月一日午夜我们的共和国三十 三岁生日的时候,被中国女排的姑娘们捧回了北京。然而,金杯的得来,是多么不 容易啊!为了让中华之光在杯身上闪耀,姑娘们付出了多少心血。(孙杰金杯之

13、 光)哪一层主要?哪一层次要?应该说后一层是主要的。因为,层次之间在内容 上如果是递进或转折的,一般说来,主要之点在递进或转折的一层上。因此,概括 段意时就要把重点放在后一层上。上段大意可概括为:点明中国女排姑良为金杯捧 回北京走过了一条艰苦曲折的奋斗道路。细心的读者不难看出,上述三种方法,其实是建立在对段落中层次关系理 解的基础上的。前两种适用于以议论或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段落,第三种除了具 有相同的功能外,更适用于以叙述或描写主要表达式的段落。3 小学语文概括大意方法一、识词序,抓主干,概括单句要旨如: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句中的“他们” 是主体,“看见”是主体的行

14、为动作,“天空”是“看见”的涉及物。这句的主干就是“他们看见天空”,但这还不能算要点,因为这样概括的句子很泛、缺个性, 还要对连带部分比较分析。“都和我一样”说明行为动作的程度,不是主要信息 点,可舍去;“只”强调行为动作的范围很狭小,它与“天空”前面的限制和修饰 部分相呼应,这个字的信息点重要,可以代替后面呼应的部分。经过这样比较、选 择之后,可概括原句的要旨为:他们只看见天空。用这种方法,还可以把几个句子概括成一个精要的单句,如:他用双手 创造了奇迹;十二年间,在这荒山野岭上造成了大片森林;它蒙着如丝细雨,显 得格外郁郁葱葱。句是最重要信息点的句子,句只有“郁郁葱葱”与前两句 相关。这样把

15、它们概括一个精要的单句就是:郁郁葱葱的大片森林是他十二年间用 双手在这荒山野岭上创造的奇迹!二、析句序,摘要点,归纳复句共同点如:赵州桥石拱的特点:全长只有一个大拱,长达三十七点四米,在当 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象一张弓,因而大拱上 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这两句话都在说明赵州桥石拱的特点,句用 三个分句,分句间是承接关系, 从介绍说明角度看,“当时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是 要点;句是由大因果套组一个并列关系和一个小因果关系的二重复句,要点即 “拱成弓形,拱面道路平缓”。再归纳起来就是:赵州桥的石拱具有当时世界上最 长的拱成一张大弓形而拱面平缓的特点。三、梳事理,寻脉络,提炼句群段落中心一个句群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句子组成,围绕一个中心表述较丰富的内容, 句间联系很紧密。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对句群中各句的要点及句间意义的联系加 以分析、比较,从而归纳出中心句。段落大意的概括与概括句群中心的原理是一样的,方法也大致相同。段落 有的与句群重合,有的因表达较繁多的内容, 需得从几个侧面或层层深入地表述要 旨,就含有两个以上的句群了。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先概括每个句群(层次)要点, 再归纳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