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第2课《制作活动》教案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07876668 上传时间:2023-02-2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7.2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单元第2课《制作活动》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第三单元第2课《制作活动》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第三单元第2课《制作活动》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第三单元第2课《制作活动》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三单元第2课《制作活动》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单元第2课《制作活动》教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 中秋节一、活动背景 中秋节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月明情意浓,圆圆的月亮、各式的月饼象征着团圆,在中秋之夜,人们还爱吃些水果等团圆的果品,祈祝家人幸福美满、甜蜜安康。虽然学生都喜欢过中秋节,但是对这个节日了解得并不深刻。开学初,正值中秋节来临,因此,因此,我们六年级便选择了“中秋节”这一节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结合我们当地一些传统节日的文化和习俗,决定以“走进传统节日”为载体,用最亲近生活的地方资源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带领学生在家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调查,从而了解中秋节的由来、习俗 、有关的诗歌秋以及月饼的由来 ,希望通过中秋节的各种活动让孩子们了解民族的传统节日并体

2、验社会生活,发展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弘扬民族文化。二、活动时长及活动目标: 1、活动时长:23周 2、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中秋节的由来 ;了解中秋节的习俗 ;了解中秋节月饼的相关知识;了解有关中秋节的诗词。 (2)能力目标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社会调查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形成从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等良好的品质。学会调查、收集、整理资料的方法,培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经常观察生活的习惯,提高审美能力、绘画能力、写作能力。通过展示、朗读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的

3、兴趣。 (3)情感目标: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的情感。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走进中国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传统文化的美好情感。三、活动准备:教师准备: 1、事先将学生分好组,分好工,以便活动时分组有目的性地调查。 2、制作中秋课件,以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 3、设计活动方案。学生准备:在老师的指导下,各小组首先选出小组长,讨论制定活动方案。各小组热烈讨论,学生各抒己见。很快,在老师的引导下,各小队讨论制定出以下初步的活动方案。四、 活动过程2、制作活动活动目标:1、 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主体参与意识和团结合作精神。

4、2、形成从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等良好的品质。活动过程:小实践:制作一个中秋花灯。示例: (一)原料: 桂竹:是台湾种植最普遍的一种竹子。质感坚硬有弹性,适合作钓竿、扫帚等器具。 竹篾:将桂竹劈成竹条,称为竹篾。在竹篾上下两端打洞,并用铁丝穿起来。 竹头:在桂竹的竹节上,刻出凹槽,用粗铁丝固定,成为竹灯笼的头部和底部。(二)制作方法步骤:将穿好铁丝的竹篾,安装在竹头台座上。一根竹篾安装在一格凹槽上,最后再用铁丝绑竹头,成为竹架。顶住地面,将竹架慢慢往下撑开,直到变成筒型为止。4用手压折竹篾,调整灯笼的形状、弯度和竹篾间的距离。在灯笼上端绑上棉线,以固定竹篾。 在竹篾上铺白色纱布,用浆糊固定。等纱布干了,再涂上洋菜胶。阴干后,筒型伞灯就成型了。接着描图、上彩。一般而言,字是朱红色,图则是八仙过海、福禄寿三星等吉祥画。最后在竹头上安装底座,修饰一下,就完成了。(三)作品展示 (四)电脑作画:自己回家用电脑制作一幅关于秋月的美丽图画,并打印出来张贴。示例: 活动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