咩咩荷塘月色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07814763 上传时间:2023-04-1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咩咩荷塘月色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咩咩荷塘月色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咩咩荷塘月色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咩咩荷塘月色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咩咩荷塘月色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咩咩荷塘月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咩咩荷塘月色(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荷塘月色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学习赏析散文的艺术手法。2通过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学习鉴赏抒情散文。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第一课时导入:每个人都会有烦恼、郁闷、情绪低落的时候,当你们情绪低落的时候你们会怎样排遣心中的苦闷呢?生:师:从你们的回答可以看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排遣方式。(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你们要选择一些积极的排遣方式,如听听音乐或者适当的运动。如暴饮暴食、通宵上网等不利于身体的健康的方式我们是不提倡的。)那我们看看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先生在这种时候又是怎样做的。请大家翻开课本P37,我们来学习一篇优美的散文荷

2、塘月色。 关于作者朱自清,我想大家应该不会感到陌生。大家还记得我们曾学过朱自清先生的什么文章吗?生:背影春师:对。看来朱自清的文章也曾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师再简单介绍一下朱自清。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 是为了勉励自己有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不与坏人同流合污。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祖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

3、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著作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朱自清全集。朱自清先生是现代散文大家,是著名的语言艺术大师,非常注重语言的铸炼。他的散文素朴缜密,以笔触细腻、语言清丽而著称,文章极富有真情实感。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荷塘月色就是他的一篇经典散文。荷塘,是原清华大学荷花池。正音:曲折q 幽僻 p 蓊蓊郁郁 wng y 阴森森 sn 踱 du 独处 ch首先请同学们从第一自然段中找出本文的文眼。文眼所谓文眼,最能揭示主题思想、透露作者感情的传神语句。很好,找得很准确。从这一句我们可以看到作者颇不宁静的内心,而全文也是围绕“颇不宁静”这一心情展开的。正是因为不宁静,想排遣内心的苦闷,才有了作者的出游。这句

4、话奠定了全文的基调。在文章的开头,作者身处什么地方?家里的环境如何?温馨,宁静在这样温馨的环境中,作者有没有得到放松、找到宁静?何以见得?“悄悄”体现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态?不被理解,不愿被干扰,压抑。现实生活中的这种和谐与作者是隔膜的,是远离的,甚至是要要逃避的。作者带着苦闷的情绪出门,接下来他到了什么地方呢?请朗读第二段。作者来到了小路上,那么小路有什么特点?曲折、幽僻、寂寞、阴森、吓人。作者为什么说“今晚却很好”?第一段中所描写的幸福温暖的家庭场景让作者想要逃离,而一条幽僻阴森的小路却得到了作者的认同?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继续学习第三段。“平常的自己”是什么样的自己?作者对平常的自己,现实的

5、生活是否满意?做着“一定要做的事”,说着“一定要说的话”的平凡人。 人是一种社会动物,必须以群体、社会的方式生存,扮演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学者、教授、丈夫、父亲,他必须去承担这些角色指派给他的一切责任义务,调整、约束甚至压抑自己的个性去适应社会的期望。过多的角色扮演,使作者感到压抑、不自由。所以第一段中所描写的幸福温暖的家庭场景让作者想要逃离,而一条幽僻阴森的小路却得到了作者的认同。他要逃开白天的一切,逃开家庭关系的束缚,在幽静夜景中寻找孤独的的自由,解放心灵,重拾自我。 到现在作者找到了心灵的宁静吗?请找出可以体现作者内心情感的句子,并说明理由。“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且:暂时。这

6、一句可以看出作者心情由不宁静转为淡淡的喜悦。在行文上,这是一个过渡句,下文转入写荷塘月色。总结:作者在这幽僻的坏境之中,尽管有哀愁,但更有一种淡淡的喜悦之情,感到仿佛抛开尘世间的喧嚣和烦恼,成了一个自由的人。结语:至于作者是怎么受用荷香月色的,我们下节课再来慢慢欣赏。请同学们课后熟读4、5、6自然段。下课。第二课时:导入:请大家翻开P37,我们继续来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前三个自然段。第三自然段最后有这么一句话: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那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怎么受用荷香月色的。【晓出净慈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

7、荷花别样红。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溪细流, 树荫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宋)周敦颐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一)全班朗读第4段 ,注意本段写到了哪些景物。师:同学们读得很好。朱自清先生用优美的文笔给我们呈现了一幅美丽的月下荷塘图,不知本段中的哪些句子最能打动你们呢?请你们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展开想象,品味它的妙处,并与周围的同学一起分享你的感受。生:1、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比喻。 喻体:亭亭的舞女的裙。 特点:舞女的裙有一种舒展、旋转的动感,很美。 相似点:圆,漂亮。

8、作用:写出荷叶的风姿和其动态美(让人联想到一位美丽的女子在翩翩起舞,她的舞裙随着她的舞动而旋转舒展。可举反面例子。)2、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拟人、比喻。 从那两个词可以看出用拟人手法:袅娜、羞涩。 这两个词使人联想到身姿婀娜神情羞涩的少女。(“袅娜” “羞涩” 本是用来描写女子的娇美姿态、羞涩神情。)总结:“袅娜”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荷花含苞待放。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让人看到的不只是静滞的荷花,而是娇美的少女,在我们的注视下,羞涩地低垂着头。这样的荷花有着生命力和感情,具有性

9、情美(这是拟人手法的作用)。比喻,喻体特点:明珠晶莹剔透,闪光(有月光);星星忽明忽暗(荷叶多,荷花零星);刚出浴的美人纤尘不染,高洁美丽。(大家发现这个比喻有什么特别的吗?)博喻 ,就是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又叫连比。它的特点是:连续性。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同时,博喻能将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内涵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出来,这是其他类型的比喻所无法达到的。像本文,就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若有若无的感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想象生动地写出了荷花的神韵。两岸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去,像莲花,像海棠叶儿

10、,像一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乐手吹箫说不定你忘记自己在漓江上了呢!一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的灰色的瓦瓴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3、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通感。清香嗅觉;歌声听觉。“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相似之处: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荷花的香味清雅宜人,立于微风中的赏花人嗅那馨香,时有时无,这种体验是真实的;听那从远处高楼飘来的歌声,时断时续,同样是真实的体验。在这里作者把这两种不同的感官功能沟通了。通感: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总

11、的来说,通感就是感觉的相通)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收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在这一句中,作者把嗅觉与听觉串通起来,让读者犹如身临其境,似乎真的闻到了花香,听到了优美的歌声。 (举例:“一弯寒月”、 “甜美的笑容”,艾青曾写诗这样描绘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你的耳朵在侦察,你的眼睛在倾听” )4、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描写角度:视觉、听觉。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12、 5、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拟人。(由“脉脉”一词你们可以想到哪句诗句?“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流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扩展了描写的空间)。小结:本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这些手法令人浮想联翩。更绝的是全段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 那么我们给本段拟一个小标题:月下荷塘。(二)女生诵读第5段。师:读得很好,我们班女生柔美的声音也恰似朱自清笔下的

13、月光。月色本是难以描述之景,如果让你们描写月色,你们会怎么写?师:本段的描写最精彩的是作者对一些动词的传神的运用,请你们把这些动词找出来,慢慢体会它的妙处。生:“泻”“浮”“洗”“画”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泻(照) 即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再加止“静静地”这个修饰语,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又无声响的幽静之美。 “照”:是照射之意,虽也可写月光,但结合语境,与“静静地”、“如流水一般”不相配,失去了和谐感,有点呆板,表达效果欠佳。浮(升)写深夜水汽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把水气和月色交织在一起,准确地表达出雾的轻柔

14、、轻飘状态。 “浮”既有水汽升起之态,更有萦绕在荷塘之上的状态。“升”:只给人腾空而起的印象,不能刻画出雾的轻柔,不能妥贴地刻画雾“薄薄”的形貌与萦绕在荷塘之上的感觉。洗(浸)“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的状态,也含有高洁之意(刚出浴的美人)。笼 表现出月光照射下的叶和花朦胧而又不可捉摸的特点。杜牧泊秦淮中的“烟笼寒水月笼纱”,两个“笼”字很引人注目,烟、水、月、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地溶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它是那么柔和幽静,而又隐含着微微浮动流走的意态,笔墨是那样轻淡,可那迷蒙冷寂的气氛又是那么浓。画“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

15、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小结:作者用这些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我们犹如置身无边月色当中。如果当时站在荷塘边上的是你,你们能把眼前的月色写得那样可感可知,那么生动形象吗?同学们,语言艺术大师这个名号可不是随随便便就得来的啊。(作文:很好的构思,本该很感人的故事情节,却因为不注重词语的选择而大打折扣,很可惜!)师:本段中还有着不容忽视的两个句子:一个运用了比喻,一个运用了通感,(谁找到了?)比喻: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满月酣眠,不能朗照小睡。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朗照固然很好,朦朦胧胧也别有风味。大家应该注意,理解词语,必须准确地把握它们的语境义,只有结合语境义去揣摩,才能把握词语在文中特定的含义。通感:这个就不多说了。师:我们知道了作者出游的目的是心里不平静为求静而出门。那么现在作者的心境又是怎样的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