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古文重点20课篇目练习题文档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07808333 上传时间:2023-10-19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古文重点20课篇目练习题文档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考语文古文重点20课篇目练习题文档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考语文古文重点20课篇目练习题文档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考语文古文重点20课篇目练习题文档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考语文古文重点20课篇目练习题文档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古文重点20课篇目练习题文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古文重点20课篇目练习题文档(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考语文古文重点20课篇目练习题一、论语1、 各章大意答:1、“学而”章:对学习要认真,要按时复习;对人要热忱,要大度。2、“温故”章:既要温习旧知识,又要有新的体会。3、“学而不思”章:读书和思考二者不可偏废。4、“子贡问”章:要善于向别人学习,不耻下问。5、“默而漳:孔子的学习方法“默而识之”;孔子的学习态度“学而不厌”;孔子的教学态度“诲人不倦”。6、“三人行”章:择善者而师之(向周围人的一切长处学习)。7、“诲女”章:实事求是的精神(不强以为知)。8、“知之”章:要以学习为乐(爱学习固然是好,还要从中感到快乐)。9、“子在”章:要珍惜时间,不停地学习(或照“注释”讲也可以)。10、“吾

2、尝”章:若思无益,不如多读书。2、主题思想答:参照第1条。3、分别从哪些角度谈学习问题的。答: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两个方面。4、本文是对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阐述句子有哪些?答:阐述学习态度的有:“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孔子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学而不厌”(人要有好学精神, 学无止境)“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人要虚心求教)“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要珍惜时光, 努力学习)阐述学习方法的是:“学而时习之”。(学了知识, 需要按时实习才能掌握)“温故而知新”(复习旧知识, 才能从中有新的体会和发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思,

3、 无益, 不如学也”。 (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默而识之”(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 不断积累知 识)二、桃花源记1、层次结构课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树林、进入桃源、走出桃花源、复寻桃花源的顺序。第一部分(l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林为经过。第二部分(23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以后的见闻。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作者正是借此寄托社会理想。第2段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第3段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第三部分(第45段),故事的结局和尾声。2、 课文开头和结尾都写得简略,中间写得详细,为什么?本文的主要意图是通过桃花源中的生活情状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所以中间部分写得详细,无

4、论是写村落的概貌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动人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地,如见其人。开头和结尾只跟故事的传奇性质有关,所以写得简略。3、怎样认识作者的社会理想?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没有压迫剥削,人民生活安定和乐的社会,但这样的社会在当时是不存在的,它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反映人民的愿望。4、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桃花林之美的?写桃花林之美有何作用?作者从桃林之长、桃林之纯、草之鲜美芳香,花之缤纷飘落,描写出桃林之美。写桃林之美有两个作用:其一,有了桃林的奇丽景色,才引起渔人的惊诧、好奇心,他才会“复前行,欲穷其林”,最终发现桃花源。其二,有关桃林的这些描写,颇具神秘色彩,已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

5、人进入桃花源从氛围上作了铺垫。5、“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什么表现桃源中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和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睦关系。6、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7、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8、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呼陌交通,鸡犬相闻。9、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10、“皆叹惋”什么

6、?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11、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12、课文以什么为线索?请具体列出。参考第1条答案13、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14、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

7、。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15、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三三峡1、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特征描写三峡的自然景物的?文章总写了三峡的山势,突出三峡两岸山岭绵延峻峭,再写夏季江水迅猛,水流湍急,春冬山高水清、草木茂盛的特点,从侧面衬托了冷清萧瑟的秋色。2、文章第段和第段各描写了什么景物有何特点?第段:写夏季景色突出了水势凶猛迅疾的特点。第段:写春冬季节的景色,突出了山高水清,草木茂盛的特点。3、本文的中心作者通过对三峡地形和四季景色的描绘,显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秀丽,表现了他热爱祖国河山的深厚感情

8、。4、写作方法先总写三峡地貌,再按复、春冬、秋分别写出三峡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5、层次结构第一段:山高而连绵不断。第二段:水急而航行艰险。第三段:写春冬之时景色的优美。第四段:写雨后霜晨景色的凄清。6、文章描写了哪些景物?文章描写了三峡两岸高峻的山势,奔腾的江流,以及一年四季景色的变化。(或山、水、树、猿鸣)文章先写三峡地貌,重点写山,然后又分别描绘了四季的景象,先写夏季三峡的江水;再写春冬三峡的景色,最后写三峡秋天的景色。7、三峡地貌总体特点是什么?地貌总特点:山势连绵,遮天蔽日。夏季:水势迅疾凶猛。春冬:景色秀丽奇绝。秋:幽静、凄凉。8、“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写出了江水的季节特点。春冬水涸

9、之季,下滩的水雪浪飞溅,故为“素湍”;水清流缓可谓“绿潭”。“素”“绿”色彩相间,“湍”与“潭”一动一静。9、“清荣峻茂”以“清”字状水,以“峻”字状山,以“荣”字状柏树,以“茂”字状草,水清、树荣、山峻、草茂互相辉映,大自然充满无限生机。10、“晴初霜旦,林寒涧肃”作者并不明确点出“秋”字,而是以一个“霜”字加以暗示,以概括之笔写深秋霜晨,又以“寒”“肃”二字渲染,三峡秋景遂变成清寒之景,给人带来的心情自然也是凄凉之情。11、“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作者不再写山、写水、写树,而是写猿鸣,以此来烘托萧瑟的秋景,写出人们身处此时此地的伤感。12、最后一句,对文章的表达有什么作

10、用?将三峡的凄清、空旷之感形象地表达出来。“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渲染山间空旷,境界清幽寂寥。以渔者歌谣作结,凄凉哀婉,使读者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四、与朱元思书1、段落大意:文章的第一部分,描述了从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文章的第二部分,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富春江的异水。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异之特点。文章的第三部分,详写了富春江夹岸的奇山,并抒发了人在此山中的感受。在这里,作者既从侧面烘托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2、每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第一段总写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第二段

11、分写异水之异。第三段分写奇山之奇。文兼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景,找出这两方面入手圈出写得好的字词句,并谈谈好在何处。从视觉来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作者不仅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天清气朗,明快秀丽的景色,而且将富春江放在天这个壮阔背景上来描写,就勾勒出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境界。从流飘荡,任意东四,既写出富春江水陡,山形千回百转的特色,也表现了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美好景色的闲适心情。夹岸高山,皆生寒树,中的一个寒字,暗示了深秋的时令特征,也写出了人的主观感受。4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江的两岸崇山峻岭,高耸人云的雄奇景色;竞争二字把静止的山写活了,赋予了它们以生命和动感。从听

12、觉来写: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泉水泠泠,鸟鸣成韵,蝉声不断,猿啸无绝,组成了一部美妙的大自然交响曲,绘声绘色,使人产生亲临其境之感,令人神往。分析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交待江游距离,总写山水特点抓住“清”和“急”的特点,从哪几方面突出这个特点的?从水色缥碧,水的深度千丈,水中物游鱼细石等方面作静态描写,突出水之清;用“急湍”“猛浪”进行形象描绘,从动态写出水之急;总之,这一段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写江水之美6、是从哪些方面写山之奇?从山自身写:山之高:皆生寒树山高风大,树受侵袭,冒出寒气以树之寒衬托山之高;山之势:负势竟上,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从山势写

13、其奇;以上从山本身写起,把静止的山赋予奋发向上的无穷生命力;.从山上的其它景物来写山从动物好鸟、蝉、猿等在山中悠然自得的生活写山无穷的生命力;从人热衷功名和经纶世务者临山的心境衬山之雄奇、幽美从植物横柯上蔽、疏条交映,写山哺育了万物7、写作特色突出特点,多层次多角度描绘景物的方法全文紧扣“奇山异水”这一特点,把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结合,描绘了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大自然的图画;在景物描写中融入自己的感情;句式整齐,节奏鲜明,音韵和谐,骈散结合,错落有致8.文章在结构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先总后分。9.写景顺序和详略上有何特点?写景顺序上先“水”后“山”,由近及远;详写动态略写静态。这样既突出景物

14、主要特征,又显得详略适宜,轻重有度。10、文章是如何抓住“异”和“奇”两字来写水和山的?第二段写“异水”。先抓住其“缥碧”的特点,写江水之色,“千丈”写江水之深,“见底”写江水之清,“游鱼”写江水之净。然后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勾勒其急湍猛浪的激越美。这样描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显示出富春江水的秀丽之美和壮观之美,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异”字。第三段写“奇山”。首先从形的角度写山势本身之奇,奇在“负势竞上”“争高直指”,仿佛有无穷的奋发向上的生命力,它们仿佛要挣脱大地,直上青天,欲上不能,便“千百成峰”,层峦迭嶂。其次从声的角度写空山天籁之奇。再次从色的角度写山林中有日无光之奇。山外虽然晴光万里,山中却别有景象。作者笔锋又从动到静,写出了谷中枝密林茂,浓阴蔽日,在白天也只是“有时见日”的幽暗的景象。这一段写山之形之声之色,都紧扣一个“奇”字。11.你从泉声、鸟声、蝉声、猿声中听到了什么?听到的是欢快的声音,它们汇成了一曲对生命的颂歌,把这寂静的山谷,变成一个热闹、和谐、欢乐、详和的世界。山包容了这些生命,这些生命给这山以无限生气。12.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趣?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中,感受到一种享受自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从对山水的描写中,体会到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