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德育的操作策略漫谈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07807713 上传时间:2022-07-21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66.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活德育的操作策略漫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生活德育的操作策略漫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生活德育的操作策略漫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生活德育的操作策略漫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活德育的操作策略漫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活德育的操作策略漫谈1 、开放性原则。传统的道德教育非常强调方向性原则,道德取向与道德规范是分成条条框框给予明确限定的。而且不允许学生对既定道德取向或道德规范之合理性投以任何怀疑,更不允许出现与之相悖的任何行为,故而其整个过程必然具有封闭的特征:其原则是僵硬的,其途径是机械的,其方式是教条的。与之相反,生活德育强调学校与教师必须具有“开放的精神” 。所谓“开放的精神” ,首先指在道德教育实践中,学校与教师能将既定道德取向与道德规范本身视为一种开放的系统,不是以僵硬的、教条的态度,而是以辩证的、历史的眼光来看待这一系统的合理性,敢于提出质疑和修正;其次,生活德育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真实的道德生活

2、来体验与认定系统,通过自己的道德实践对既定的道德取向与道德规范予以鲜活的说明、具体的充实或者必要的改造。再次,生活德育主张让学生在亲身参与的多种实践活动中经由开放式的价值澄清过程而最终“自主地”得出其认为正确的或合理的结论。第四,在社会日趋价值多元化与信息化的时代,学校德育无法堵塞学生在校外接触各种道德取向与道德规范的途径。生活德育主张在德育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发学生对之进行分析、比较与鉴别。2 、民主性原则。在传统道德教育中,教师被赋予至尊的地位,扮演着价值法官的角色,学生被视为道德的容器,只被允许充当既定道德取向与道德规范的无条件的认同者与遵从者的角色, 故整个教育过程便无 “民主” 可言。而

3、生活德育非常强调的是师生关系的重新抉择、心理环境的全力改善,所以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真正视学生为道德生成的主体,民主、平等地善待学生,是生活德育得以顺利实施的极重要的原则。具体地说,学校与教师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更多地不是对学生宣布一些不容置疑的道德戒律,而是引领学生积极地投入各项学校生活;在学生的学习或生活过程中,不是急于发表自己的导向性意见,而是首先倾听学生的各种看法;不是强求学生接受学校与教师的立场,而是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不是对学生予以一锤定音的道德裁决,而是进行富于启发价值的道德评价;至于对教师与学生共同面临的一些新的道德现象,则不是不懂装懂或设法回避,而是认认真真地与学生一起商讨问题

4、,共同探索新的道德取向与道德规范。3、建构性原则。生活德育的研究,强调和谐、宽松、自由、安全的教育环境的不断营造;强调活动方式的符合学生需求;强调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自我感受、体验;强调教师在学生生活中的发现、激励与引领。这些,都没有现成的方式方法可以挪来套用。它需要全校教师上下齐心,全身心地投入并通过创造性地学习、实践与研究,不断地对生活德育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实施建构。4、反思性原则。在以往的道德教育中,学校与教师很少对自己的道德教育实践加以真正意义上的反思。但是生活德育要促进学生感性生命的自我成长、要引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同和接受社会性规则,这是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全新尝试,其改革不仅涉及观念层面,更涉及实践操作层面。生活德育的实施甚至需要改变教师平时一贯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所以生活德育的操作必须建立在不断的反思基础之上,经常性地问一问:我们的德育给学生的成长提供了自由的空间了吗?我们的德育符合学生成长的规律与需要了吗?可以说,缺少“反思” ,生活德育便难以有真正的“成长”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