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辽祖陵探秘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07803616 上传时间:2024-01-2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辽祖陵探秘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大辽祖陵探秘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大辽祖陵探秘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大辽祖陵探秘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大辽祖陵探秘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辽祖陵探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辽祖陵探秘(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辽祖陵探秘大辽国为契丹人所创建,是以汉人为主体的多民族王朝。它以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为中心,一度占据北抵克鲁伦河流域和大兴安岭一线,东临日本海,西到阿尔泰山附近,南达河北高碑店白沟一线的广大地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于907年称帝,始建辽朝,天祚帝保大五年(1125年)为金国所灭,历时219年。辽朝与南部中国的五代和北宋时期相当,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南北朝对峙的局面。契丹虽然是消亡的民族,但是其所建立的辽朝,在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中曾做出过重要贡献。因此,深入研究辽代陵寝制度等为载体的辽文化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 辽代陵寝制度的研究,是其考古学的重要内容之一。1920年法国神甫闵宣化(J

2、oseph.L.Mullie)就对辽庆陵进行了调查;1922年法国传教士凯文(R.P.L.Kervvn)对庆陵的中陵进行挖掘并发现兴宗及其皇后的哀册,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关注。其后,日本学者对辽庆陵多次进行实测、摄影和壁画临摹,并进行了研究。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学者对辽代陵寝制度的考古工作关注较少,显得较为沉寂。因此,笔者希望能尽快打破这种局面,推进辽代考古学的进展。 辽朝主要有五处帝陵,即内蒙古巴林左旗祖陵、巴林右旗怀陵和庆陵,以及辽宁北镇(今北宁市)乾陵和显陵。其中祖陵陵园是辽朝第一个皇帝耶律阿保机及其夫人的陵寝之地,建于天显二年(927年),陵园保存较好。祖陵陵园地处大兴安岭南端,位于内蒙古

3、巴林左旗查干哈达苏木石房子嘎查西北,其东南约五里处有奉陵邑祖州城。 祖陵陵园地理环境优美,是上好的风水佳地。遗址坐落于一个口袋形山谷中,四面环山,仅在临近祖州城的东南方向,有一个直线距离约80多米的山口,为祖陵陵园唯一的出入口。祖陵南侧有一座孤山漫岐嘎山,形如祖陵陵园的屏风。漫岐嘎山南侧地势较平,有沙力河由西向东经过。 1960年代初,贾洲杰先生曾对辽祖陵进行过考古踏查,这是目前所见最重要的祖陵考古资料。但是文中关于祖陵玄宫位置的推定,明显有误。可以说祖陵考古工作薄弱,尚属学术空白。同时,也考虑到祖陵遗址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亟需制定科学的大遗址保护规划。因此,笔者选择祖陵为突破口,来进行

4、辽代早期陵寝制度的考古研究,并为祖陵大遗址保护规划的制定提供科学的考古依据。希望通过考古调查和发掘,能基本弄清辽祖陵陵园的形制布局和特点;再结合历史文献和相关考古资料,初步探索辽代早期的陵寝制度及其历史地位。 在内蒙古文化厅苏俊处长的支持和帮助下,笔者于2003年10月22日,带着一种十分兴奋的心情,只身到了巴林左旗。在旗文化局和博物馆同仁的帮助下,次日早晨和博物馆的王未想、王青煜先生一起(后来康立君先生加入),赶往石房子村陈继和家住下。祖陵陵园的考古调查揭开了序幕。 祖陵陵园东侧南北向山岭陡直,而西侧则有三条大体平行的山岭伸向东部。由南至北,可称为L1、L2和L3。我们的考古调查主要收获如下

5、。 祖陵玄宫位置的推定 祖陵考古调查最重要的工作,是从考古学上大体确定太祖陵玄宫的位置。 我们根据已有的文献记载和考古线索,通过对祖陵陵园内遗迹和遗物的实地考察,基本锁定太祖陵玄宫可能位于L3的东端。从现地表看,太祖陵前半部为土石分层混筑的人工堆积,土山两侧均有石块垒砌的护墙;而后半部则为自然的山体。与辽史地理志所载,“太祖陵凿山为殿,曰明殿”大体相符。故推测太祖陵玄宫主体应在山体内。 闵宣化踏查祖陵时曾发现“山后山谷草中尚卧有若干翁仲,然辽代之碑已无存矣。”现地表只有2个石翁仲个体。一个在“太祖陵”人工土丘的南侧,仅露出上半身,头部及左臂已残失,半埋在现地表中;另一残断的半节石翁仲个体卧在附

6、近的冲沟内。我们想了解立像石翁仲所在原地面的情况,试掘了3.75平方米。令人惊喜的是,紧贴石翁仲底座西侧的原地面上,新发现一个石雕卧犬。这些石像生可能都是太祖陵前重要的遗存。 在“太祖陵”南侧的山岭(L2)东段,我们发现了三处建筑基址,地表均有大量砖瓦构件,西侧和中间的基址规模相仿,最东者略小。其中西侧的建筑基址除发现大量的砖瓦残片,以及三级踏步等石质建筑构件外,还采集到多块汉文楷书经幢残片,以及经幢构件等。这里应是文献所载的“南岭”。辽史地理志载“南岭有膳堂,以备时祭”。南岭上的建筑基址可能是当时重要的祭祀场所之一。若真如此,笔者认为应有一条较好的登山路,以方便皇亲显贵等前来祭祀太祖陵时行走

7、。根据这个思路,我们确实在南岭阳坡上找到一条折线的登山路。路面平整,宽约5米,长约300米,现存多处石块垒砌的护坡。登山路的山下入口处左近还有一处小型建筑基址。因为南岭上的建筑基址突兀,并有盗坑,所以被贾洲杰先生误认为是太祖玄宫所在。 综上所述,我们根据实地考古踏查情况,参考辽史等文献的记载,大体锁定了太祖陵玄宫的位置。 祖陵“黑龙门”址 辽史载祖陵“门日黑龙”。我们踏查祖陵入口处,发现两侧为悬崖峭壁,中间是一处总宽不足70米的狭窄通道。在通道偏西侧,有两个高起的圆形土丘,应为祖陵陵园的两个门阙址。门阙之间石板铺筑的门道依稀尚存。门阙址和门道是本次考古调查的新发现。 门阙两侧有土墙与峭壁相接。

8、现残存门阙址东侧墙;西门墙被一条较大的冲沟和一条现代道路破坏。土墙两侧有石头包砌,中间填充土石和砖瓦碎片。冲沟内尚有小溪四季长流。 确认甲组大型建筑基址等遗存 在祖陵陵园内共发现建筑基址7处,其中甲组建筑基址最为重要。 太祖陵玄宫的东南部,南岭东侧有一个较为宽阔的平缓地带,暂称为东部广场。这里地表散见两个大型覆盆状柱础(约1米见方)和两个有槽小柱础。结合地表现象推测,这里应该是一处大型的地面陵寝建筑基址。为验证并了解这组建筑的形制结构,我们于2004年秋进行了重点钻探和试掘,初步得知这是一处由三个单体建筑组成的“凹”字形建筑,大体呈南北向,有较密集的砖瓦等倒塌堆积。 发现一号陪葬墓等遗存 在本

9、次考古调查中,我们初步确认了三座陪葬墓。其中一号陪葬墓(编号PMl)早年被盗,最近一次盗掘是1998年。这是一座三正室带二耳室的五室墓,级别很高。从其弧方形的墓室形制看,此墓可能属于辽代早期,有五代墓的风格。在一号陪葬墓东南的山岭(L1)上,发现了一处建筑基址,有石柱础和大量的砖瓦等,可能是1号陪葬墓的祭祀性附属建筑基址。 调查四周山脊石墙 祖陵四周的山脊上,有人工垒砌的石墙封堵豁口或筑于平缓的山岭上。我们对环绕祖陵四周的山峰进行了全面的考古调查,共发现了30余处石墙遗迹。石墙上口约宽0.86米,高从不足1米到9米多不等。最长达160多米。这些石墙将祖陵陵园密封成一个独立的文化地理单元,应该具

10、有界分茔域的作用。从石墙形状和建筑特点看,其性质不会是防御性的,而可能与古代陵墓修建时所遵从的堪舆制度相关。 需要指出的是,南岭(L2)西侧的山脊上,有4段曲折的石墙,长约180米,与祖陵陵园西侧山脊的石墙呈“T”字形交汇,并将陵园分成南北两部分。根据考古踏查情况看,甲组建筑基址起到了填补祖陵“南岭”与陵园东山之间缺口的作用。从南岭现存的剖面看,在连接甲组建筑基址方向,有一道人工的砌石遗迹;与甲组建筑基址大体相连的祖陵陵园东山脚下,也有一处突起的地带,有残砖断瓦。 这些迹象表明,南岭西侧石墙当时或许与南岭东部(祖陵前面)的建筑基址相连,再衔接东侧的“甲组建筑基址”,形成一道文化区域的分割线,将

11、祖陵分为内、外两个陵区。南岭和甲组建筑基址以北,以太祖陵玄宫为中心的区域,为祖陵的内陵区(主陵区);南岭和甲组建筑基址以南的区域,为祖陵的外陵区。 陵园外诸遗存的调查 祖陵陵园外的东南部有奉陵邑祖州城。经过考古踏查,在陵园黑龙门外东西两侧,发现有多处建筑基址。其中以东侧现存石龟趺的台地基址最为重要。基址中央有一个巨大的石龟趺,其上石碑不存。从采集的带字残石碑片看,此碑正面为契丹文字,背面为汉文楷书,属于双语石碑。笔者意识到,这里的碑片是具有文献性质的重要实物资料,常年遭受盗扰,应该成为考古抢救性清理的首选。 在祖陵东南面的漫歧嘎山北麓正中的山丘上,有三层台地建筑基址。其中下层面积最大,砖瓦残块

12、最多,还发现绿琉璃滴水、汉字楷书经幢残片等。说明这里应是与祖陵陵园密切相关的重要建筑基址。 在祖陵陵园两侧有多个山谷,也发现数座被盗辽墓。笔者认为这些墓葬可能与祖陵陪葬有关。因此建议地方政府扩大祖陵保护范围。 2003年这次考古调查,是迄今这止对祖陵进行的最为全面系统的踏查,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学术收获。一些新的发现和认识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对辽代祖陵的研究。 考古调查的新发现和认识,使我们越发感到辽祖陵陵园遗址重要的学术价值。无论是从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还是从学术研究的角度,一些重要的遗迹都需要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以推进辽代文化遗产的保护和陵寝制度的研究。因此,从2005年起,笔者开始积极争

13、取辽祖陵陵园遗址考古发掘的立项工作。在国家文物局和专家的大力支持下,2007年起,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和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辽祖陵考古队,为配合辽代祖陵陵园大遗址保护规划的编制,开始对其进行抢救性的考古发掘。2007年度清理了陵园内一号陪葬墓(PMl)和陵园外东侧的龟趺山建筑基址;2008年度对甲组建筑基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获得较为重要的发现。 一号陪葬墓 一号陪葬墓(PMl)地处南岭的西南侧,与太祖陵仅一岭之隔。此墓规模较大,凿山而建,墓道朝东南。墓室内地面均铺有方砖。墓室内和墓道下有砖砌的排水设施。 墓道长约17.35米,宽3.78米,最深5.25米。底部平缓,上口部分沿自然山脊呈

14、斜坡状。墓壁两侧有包砖,上口部分砌一层石块,并刷白灰面。墓道后部两侧各有一个仿木结构砖砌建筑,墙壁刷有白灰面,仅东端侧面有墨线勾勒的人物图像。顶部有脊瓦、板瓦、筒瓦和滴水,其下面为涂朱的砖檐椽;脊瓦东头为兽面瓦当。两建筑之间的最东端设有一个木门,铁构件尚存。近墓门处铺三层方砖。迎风墙下部为砖砌,上部为石块垒砌,均涂白灰面。 墓门为券顶,原设有木门,木地柎尚存。前室平面为长方形,弧形券顶。东西长9.05米、宽3.3米、高2.84米。其后部用十层方砖或长方形砖封堵前甬道。前室后壁残存墨绘花卉图案。前甬道前部两侧各有一个小壁龛,后端近中室处两侧残存木质门砧。中室、后室和两个耳室均为圆角弧方形,穹窿顶

15、。后甬道内也有数层砖封堵后室,内侧残存木门痕迹。后室东西长6.85米、南北宽6.9米,残高约5.5米。后室中后部筑有砖筑棺床,三面有壹门彩绘雕砖和雕砖支柱,西部接后壁。从出土的包金木雕龙头等构件看,棺床上原有小帐一类的葬具。小帐外的棺床表面施有彩绘花卉图案。 因为后室坍塌,并被严重盗扰,故尸骨和随葬品原始位置均不详。此墓经过多次盗掘,残存随葬品主要有鎏金银器、鎏金铜器、玻璃器、瓷器、玉器、琥珀、铁器、陶器、木器、石器、鎏金铜钱、铜钱等,以及砖瓦等建筑构件。其中“开元通宝”鎏金铜币、鎏金双凤银饰件、镶宝石银饰件、玻璃碗、青釉龙洗、青釉双凤洗、青釉执壶等堪称精品。 墓葬仅存几块鎏金墓志残片,所以墓

16、主人的身份尚不清楚。但此墓前、中、后三正室的形制结构与巴林右旗辽庆陵东陵基本相同,反映出墓主人的身份很高。根据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等特征看,此墓应属于辽代早期。 龟趺山建筑基址 龟趺山建筑基址地处祖州城通往祖陵的必经之路上,基址地势较高,可以俯视祖州城的全貌。基址坐北朝南,为土木结构建筑。建筑平面呈长方形,面阔3间,进深3间。东西长13.53米、南北宽9.83米。南侧有一门,门宽约4米,门两侧各有一个柱础石残坑。建筑四面为宽1.25米的土坯墙,内外均涂白灰面,地面铺有方砖。 石龟趺居于建筑中央,坐于一个包砖的长方形基座上。龟趺已无头,残长2.8米、高1.06米。面朝南,上有龟背纹,中部有碑槽。其上石碑不存,残碑片散落在周围的堆积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