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1知识点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07799209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选修1知识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选修1知识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选修1知识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选修1知识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选修1知识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选修1知识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选修1知识点(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复习提纲第一单元 梭伦改革(一) 时间:公元前六世纪初(二) 地域:欧洲希腊地区雅典城邦(三) 历史背景(或原因): 1、贵族政治的实施使贵族与平民的矛盾尖锐,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需要缓和。 2、雅典的地理环境和奴隶制经济的繁荣为梭伦改革提供了必要条件。 3、工商业奴隶主崛起,贵族政治腐败使得工商业奴隶主联合平民共同反抗贵族统治,梭伦改革成为必然。 4、梭伦通过自身的努力,在雅典树立了较高的威望,成为首席执政官。(四) 主要内容:颁布“解负令”,释放债务奴隶,并归还其抵押的土地。 颁布遗嘱法,规定无子女者可将财产交给指定的继承人。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按照财产多少划分政治权利

2、,并规定其相应义务。 恢复公民大会最高权力,并设立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常设机构。 司法方面,设立公民陪审法庭作为最高司法机关。 颁布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法令,鼓励发展工商业,扩大下层平民就业机会,壮大了雅典城邦的实力。(五) 历史作用(或含有局限性):改革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 动摇了贵族专制统治,为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但是,没有完全解决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六) 改革的性质(实质):梭伦改革是雅典城邦一次自上而下的完善奴隶制社会政治统治的改革,为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七) 成败原因分析:(成功)改革顺应了历史潮流,平民与贵族之间矛盾的调节有效促进

3、了生产力的的发展。 改革措施切实可行,有平民和工商业奴隶主的支持。梭伦不再担任首席执政官后,其改革措施还是保留了下来。(八) 特点:崇尚中庸,手段温和。(九) 其他:特别注意梭伦改革调节的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不是阶级矛盾。公元前六世纪晚期克里斯提尼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真正确立。 公元前五世纪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崇尚法律,法律面前公民平等。 授课:XXX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一) 时间:公元前四世纪中期。(前356年前338年)。或秦孝公在位期间。(二) 地域:战国时期的秦国。(三) 历史背景(或原因):春秋战国之际,铁制

4、农具和牛耕逐渐推广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提高。 社会阶级关系变化,出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和自耕农阶层,他们要求进一步打破束缚,解放生产力。 社会发展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以中央集权制度代替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 春秋战国之际,战争频繁,各国为了自保纷纷进行变法。 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法家学说主张变革,受到各国统治者的重视。(四)主要内容:A政治上:通过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推行郡县制,制定秦律等措施,打击旧势力,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加强中央集权。B经济上:通过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等改变旧的生产关系,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C军事上:

5、通过奖励军功等措施,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D社会习俗: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的政策等。(五)历史作用: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生机。政治上,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建立。 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国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取得主动权。 总之,变法为秦国的富强和秦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于中国以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六)改革的性质(实质):商鞅变法是一次至上而下的促进秦国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度转变的改革。(七)成败原因分析:(成功) 、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是时代潮流,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个趋势; 、秦国国君有比较集中

6、的权利,旧的奴隶主贵族势力较弱,秦孝公全力支持商鞅变法; 、商鞅制订了全面有效的改革措施并坚决贯彻执行。(八)特点:不畏权贵,严刑峻法。(九)其他:局限性: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和压迫。 没有与旧制度、旧文化彻底划清界限。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授课:XXX (一) 时间:公元五世纪末 南北朝(420年589年)(二) 地域:北朝(中国华北地区或黄河中下游地区)(三) 历史背景(或原因):北魏的建立结束了西晋以来中国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社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加强。 北魏政权在一定程度上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开始了封建化进程。 但是各种制度有许多缺陷,基层实

7、行的宗主督护制,导致广大农民负担繁重阶级矛盾尖锐。 北魏实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使民族矛盾尖锐,各地不断发生人民起义。 冯太后积极推动北魏政权学习汉族先进文化,进行改革。 孝文帝具有良好的汉文化素养,深刻认识到了汉族的先进和鲜卑族的落后。(四) 主要内容: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推行均田制,使无地农民获得了耕地。 设立三长制,使国家从中央到基层的行政体制得到完善。 推行新的租调制,大大增加国家收入。 495年,迁都洛阳以后,改革的重点在于移风易俗,措施有:易服饰、该汉姓、讲汉话、通婚姻、该籍贯等。(五) 历史作用:改革促进了中国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繁荣,推动了鲜卑族的游牧经济向农耕经

8、济的转变,增加了国家收入。 鲜卑族积极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促进了汉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改革促进了中国北方的民族大融合,为隋唐时期国家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六) 改革的性质(实质):魏孝文帝改革是一次自上而下维护北魏鲜卑族封建统治的改革。(七) 成败原因分析:(成功)首先包括历史背景的点另外加 改革措施顺应了封建化的历史潮流。 始终有最高统治者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八) 特点:是一次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的改革。(九) 其他:注意迁都洛阳和中原地区经济文化恢复和发展的关系。前因后果。 文化落后的民族往往因为其军事力的得强大而能够征服先进的民族。但是要维护其统治就必须像被征服民

9、族学习。元朝和清朝都是少数民主建立起的政权。元朝很快被推翻,蒙古人又回到北方草原;清朝统治中国长达267年,满族在中国多数地区都有分布。两种不同的结果,和当时统治者对汉民族和汉文化的态度有很大关系。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授课:XXX (一) 时间:公元十一世纪中后期。(约10691075年)(二) 地域:北宋(黄河及长江中下游地区)。(三) 历史背景(或原因):北宋中期阶级矛盾激化,民族矛盾尖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对外战争败多胜少。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失败。宋神宗即位后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四) 主要内容:A促进经济发展方面:推行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和市

10、易法、均输法。 B加强军事实力方面:实行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并设置军器监提高武器质量。C改进选用官制度方面:改革科举制,重视时务;整顿太学,培养专门人才;唯才用人,重用有实际能力的改革派。(五) 历史作用:变法开垦了大量耕地,并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市易法、均输法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增加了政府收入,改变了北宋“积贫”的局面。保甲法、保马法的实行减少了冗兵,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设立军器监改进了兵器质量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弱”的局面。变法缓和了阶级矛盾,巩固了北宋的统治。(六) 改革的性质(实质):北宋政权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改变积贫积弱局面而进行的一次至上而下的改革。 或者(地

11、主阶级领导的至上而下的维护北宋封建统治的改革)(七) 成败原因分析:(王安石变法最终失败。) 变法触犯了地主、官僚的利益,导致他们阻挠和破坏变法,这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宋神宗在变法后期动摇罢免王安石。 变祖宗之法,遭到保守派的阻挠。司马光任宰后相基本上废除新法。 变法过程中用人不当,一些地方官员不按规定推行变法,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八) 特点:改革措施全面,经济改革尤其有效。以抑制地主对农民的剥削为改革的基本手段。(九) 其他: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设立不同的机构管辖军队,使之相互牵制。 集中行政权,设立几位宰相和参知政事,以相互牵制。 设三司管理财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削弱宰相权利

12、。 庆历新政(1043年)和王安石变法的目的都是挽救北宋的统治危机,但是效果不一样。主要是因为改革的措施不一样,庆历新政以吏治改革为主要内容,一开始就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而王安石变法以经济改革为核心,在积贫改变之后,积弱局面有所好转才进行吏治改革。 所以改革不能急于求成,要讲求策略。 第五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授课:XXX (一) 时间:16世纪前期(二) 地域:遍布欧洲。以德意志马丁路德改革为开端,瑞士加尔文改革为高潮。 英国亨利八世的改革最有特色。(三) 历史背景(或原因):16世纪的天主教对于欧洲进行着严密的控制,对民众进行残酷的经济剥削,与封建王权矛盾深刻,阻

13、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他们不满教会的盘剥,要求建立强有力的国家以维护其利益。 14、15世纪的“宗教异端”运动对天主教神权统治提出了有力挑战。 一些封建君主也希望摆脱教会控制,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富国强兵. 文艺复兴运动对于人文思想的宣传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对天主教统治形成巨大冲击。(四) 主要内容:A以马丁路德改革的内容为基本内容“因信称义”,信徒通过内心虔诚的信仰就能够与上帝沟通,并得到拯救。 减少教堂、修道院、简化宗教仪式,并提出神职人员可以结婚生子。 圣经是人们信仰的唯一神圣权威,每个人都能够直接阅读和理解圣经。 国家权力为神所授,世俗权力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

14、德意志应停止向教皇纳贡,并建立本民族教会。B瑞士加尔文改革思想的核心是“先定论”,鼓励人们发财致富,并强调选民应当具备忍耐、诚实、简朴、讲信用、谦逊等高尚的美德。 C 1529年英国国王亨利八是领导的宗教改革主要是同罗马教廷争夺权力。(五) 历史作用:打击了欧洲天主教的神权统治; 为确立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则奠定了基础; 新教登上历史舞台; 增强了欧洲民族意识,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 使语言、文学、艺术、音乐、教育等诸多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促进了人民的思想解放; 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以上是2007年广东卷对于宗教改革意义的参考答案。(六) 改革的性质(实质):总体上是一次以宗教为形式的资产阶级的思想政治运动。(七) 成败原因分析:(成功)顺应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潮流。有近代民族国家的推动,并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发展。符合近代化的趋势。(八) 特点:是一次披着宗教外衣的资产阶级的思想政治运动。(九) 其他:马丁路德改革的影响:(提要)引发农民战争;合法地位;开辟道路。 授课:XXX第六单元 穆罕默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