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__国民革命的洪流_说课稿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07785775 上传时间:2023-08-2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4课__国民革命的洪流_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第14课__国民革命的洪流_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第14课__国民革命的洪流_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14课__国民革命的洪流_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4课__国民革命的洪流_说课稿(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4课 国民革命的洪流说课稿各位评委、各位领导:大家好,我是来自双沟完全中学的李利娟,今天我向大家展示的是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国民革命的洪流”。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说课。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本课属于中国近代史的教学内容,即本册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主题下的第十四课:在学习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开端的背景下,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展开了。这节课正是通过黄埔军校的创建、北伐战争的开展、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来展示国民大革命的历史。并为第15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学习奠定基础。从长远来看,这节课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方法和建

2、立正确的历史观以及学习整个中国近现代史都有深远的影响。所以本课的教学地位重要、意义重大。2、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教学纬度,本课的目标如下:在知识与能力的目标中,要求学生知道黄埔军校的创办原因、特点、意义;北伐战争的对象、战略方针、胜利原因;四一二政变与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识读地图的能力,发散思维的能力,逆向思维的能力,相互合作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相互合作、共同探究、自主解决问题来学习黄埔军校历史,并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通过观看视频、搜集有效信息,共同观察北伐进军形势图,讨论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来学

3、习北伐战争的历史;通过思考、讨论“蒋介石为什么能够发动四一二政变”以及“南京国民政府代表谁的利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进行知识迁移,最后引导学生来解决“北伐战争取得了巨大胜利,为什么说国民革命失败了”。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使他们不仅学会而且会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引导学生感受大革命时代的历史氛围,英雄们摧毁旧社会的壮烈之举、敢为人先的社会担当、紧追时代潮流的人生情怀,并进行内化、树立报效祖国之志,使情感和价值观得以升华。3、教材重难点:就本课而言,其重点、难点的确立都与本课的主题“国民革命的洪流”密切相关。那么国民革命的发展黄埔军校的创办和高潮北伐战争的开展自然

4、就成为本课的教学重点。结合初二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水平及情感特点,教学过程中通过共同探究,搜集有效信息,相互讨论等学习活动来强化重点。鉴于本课“北伐战争进军形势图”对初二学生来说相对较难,而与此同时“(一)南京国民政府代表谁的利益?”和“(二)北伐战争取得了巨大胜利,为什么却说国民革命失败了?”需要较高的思维水平,其无疑成为教学中的难点,针对“北伐战争进军形势图”,设计了观看地图,并以多媒体动态演示进行辅助教学,对于问题(一)让学生观看视频后,回答“蒋介石为什么能够发动四一二政变”,提示有那些力量支持蒋介石,然后进行知识迁移完成问题(一)。对于问题(二)教师组织学生思考,并给予引导。通过这些措

5、施易化难点。并在教学中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创新能力、进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二、学生分析:1、通过一年的历史学习,八年级的学生知识面有所增加,个性普遍突出。因此,在课堂上,应当顺应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对学生的积极思维给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导,从而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2、八年级的学生对自主学习还不大习惯,缺乏相应的主动性;而他们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本课要提供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三、教法与学法:教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由“重教”向“重学”转变;由重

6、结果向重过程转变;同时也在课堂中尝试建构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一个宽松融洽的学习氛围。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本课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主要采用问题预设法、师生合作探究法。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共同探究,培养学生搜集信息、识读地图的,相互合作的能力。学法:本节课不仅重视教师的教,更注重学生的学,加强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在学会的同时会学。并且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多样性、乐趣性、现实性、开放性。四、教学流程:1、复习旧课:通过介绍国民革命的历史背景,使学生了解到中国革命面临着困境,并继续追问:中国人为什么要革命?以预设问题的形式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进入本课的学习。2、讲

7、授新课:19241927年的历史是北洋军阀势力走向没落和国民大革命兴起、发展到最后失败的历史。本课选取了国民革命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个历史事件-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北伐战争,生动地向学生展示了大革命时代。教科书最后对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及结果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和介绍。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做如下安排: 关于黄埔军校的创建,通过总结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和多媒体展示大量的感性材料,使学生对于黄埔军校创建的背景、时间、地点、领导人、特点及贡献有全面的认识。对于黄埔军校的特点,通过师生合作探究法,使学生认识到它与以往军校的不同,从而对于黄埔军校产生的巨大影响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关于北伐战争,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阅读地图是较为

8、吃力的一件事。因此在学生观察地图的同时,还设置了以多媒体动态演示进行辅助教学,从而对本课的这一难点加以突破。为了增加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直观感受,在这部分的教学中加入了相关视频,使学生感受大革命时代的历史氛围,英雄们摧毁旧社会的壮烈之举和敢为人先的精神。关于大革命的结果及原因,我主要是通过合作讨论的方法,通过的学生的争论,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最终使学生认识到大革命是以失败而告终的。这样既让学生认识到南京国民政府的本质,突破了本课的难点,又为下一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学习奠定基础。3、课堂小结:主要通过国民革命的进程来对本课进行小结。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生对大革命的发展有

9、个整体的认识,从而保证学生知识的完整性。1924年1月 国共合作 前提1924年5月 创办黄埔军校 发展19267月 北伐战争 高潮1927年4月12日 四一二政变 转折1927年4月18日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失败4、板书设计:以简洁明了的形式使学生对本课内容一目了然。 第14课 国民革命的洪流 一 黄埔军校的创建 1军校的创办和性质 2军校的特点 3军校的贡献 二 “光荣北伐武昌城下” 1北伐的主体和对象 2北伐的战略方针和叶挺独立团的作战 3北伐的胜利进军 三 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1四一二政变 2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3国民革命的失败5、课堂练习:本环节主要是为了加深学生对本课知识的印象,做到课课清。关于黄埔军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是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创办的。 是1924年5月在广州黄埔创办的“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的简称。孙中山任校长。军校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A B C D 下面关于北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B )A北伐的目的是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B北伐的主要对象是吴佩孚、袁世凯、张作霖三个军阀。C1926年7月,北伐军出师北伐,蒋介石任总司令。D北伐的主要战场是湖南、湖北。6、作业:课后自我测评。主要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