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与水文实习报告总结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07775653 上传时间:2024-01-0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质与水文实习报告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地质与水文实习报告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地质与水文实习报告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地质与水文实习报告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地质与水文实习报告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质与水文实习报告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与水文实习报告总结(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质与水文实习报告总结写一篇地质与水文实习报告总结不难,一起动脑筋写一篇吧。多参加地质与 水文实习有助于我们了解土木工程地质学,使我们对知识的了解更加深刻。下面 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有关于地质与水文实习报告总结,希望你喜欢。#321176地质与水文实习报告总结1一、目的1、认识各类地质现象。2、初步掌握一般的野外地质技能,学会地质罗盘的使用等。 3、 现场 认识断层、岩层、背斜、向斜等地质现象。4、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作风和勇于探索的科学求实精神,建立地质思维,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地质认识实习是地质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三基)训练的实践过 程, 旨在通过短期的野外实践使同学们对地质学研

2、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有一个 比 较全面的、概括性的了解。进一步巩固和掌握矿山地质课程的基本内容 和方 法,为以后的教学和工作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二、主要任务1、采集矿物和岩石标本,进行肉眼鉴定描述,训练野外鉴别矿物和岩石 的 能力, 初步掌握三大岩类的特征与区别标志, 尤其是沉积岩与岩浆岩的野 外判别。2、由老至新了解华北型沉积地层层序、接触关系、岩性特征及其沉积环 境 和沉积矿产,建立地质发展的时、空概念。3、初步掌握褶皱、节理和断层等主要地质构造的野外观测方法和依据。4、结合野外实际地质作用现象,观察认识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 用 和沉积作用等外动力地质作用,认识各种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各种

3、地貌景观。5、初步学会地形图的使用、路线地质剖面的测量、地质点定点与描述、 利用地 质罗盘仪测量地层产状要素、野外地质记录等基本地质工作方法。三、实习方式与注意事项1、本实习属于教学性质的认识实习,以教师指导方式为主,结合课堂学 习 的理论知识,联系地质实际认识各种地质现象和地质作用,学会简单的野外 工作 方法。2、实习期间以实习小组为单位,组长为本小组负责人,小组成员要互相 照 顾、互相帮助;整个实习期间均为集体活动,严禁个人行动。3、实习开始要认真做好准备工作,阅读实习指导书,明确实习目的和任 务, 了解实习计划和安排,准备实习用品。4、野外实习中,每到一处,学生先集中听老师讲述,然后按实

4、习小组分 头 进行地质观察描述,有问题要及时提出,争取在现场弄懂。5、自觉遵守纪律,爱护树木、庄稼,不乱仍杂物,保护环境,上山严禁 烟 火。6、上山不准穿凉鞋、要穿长裤;野外工作时禁止相互嬉戏、打逗,避免使 石块坠落伤人,在公路边工作时注意交通安全。7、妥善保管实习指导书、罗盘等实习用品,遗失照价赔偿。8、无特殊情况必须出野外,如有特殊情况必须向实习带队老师请假并获 批 准。9、要求学会用罗盘实地测量岩层产状,实地分析正逆断层和褶皱构造。10、解释分析岩层产状的外力因素。地质发育简史 本区自太古代至第四 纪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历史,总趋势表现为由太古代的活 动,到元古代后转向稳 定,印支期又有活化

5、的特征;沉积环境由元古代-古生代 的海相和海陆相沉积, 至中生代转向陆相沉积环境的演化过程。本区的构造演化 可划分为四个演化阶 段:1太古代一早元古代基底形成阶段太古代早期(约3.5Ga),在冀东一带 出现海底火山喷发,形成了以迁西群为 代表火山一沉积建造。太古代晚期(约 3.0Ga)地壳开始分异,形成以阜平群、泰山群等为代表的孤立分散的小陆块。 大约2.5-2.6Ga,发生强烈的阜平运动,分散的陆块粘合形成较大的刚性块体。早元古代早期的五台运动使刚性板块进一 步扩大,奠定了华北板块的基 本构造格架。早元古代晚期的吕梁运动,使沉积区 褶皱隆起,形成了包括本区 在内的统一的华北板块结晶基底。2

6、中新元古代裂堑演化阶段 吕梁运动后,华北板块进入相对稳定的盖层 发育阶段,早期由于地壳较薄, 具有相当的活动性,广泛发育裂堑。接受了青 白口系长山组、景儿峪组滨浅海沉 积。新元古代末期,本区整体上升成陆,在 约 2 亿年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中遭受 剥蚀夷平,缺失震旦系和早寒武世早期沉 积,早寒武世中期本区再度下降接受沉 积,形成府君山组与景儿峪组平行不整 合接触关系。3 古生代稳定盖层发育阶段 古生代伊始,华北板块作为一个整体再度下 降接受沉积。由早寒武世晚期至 晚寒武世海侵扩大,本区发育以鲕状灰岩、竹 叶状灰岩、泥质条带灰岩、藻灰岩 为代表的动荡浅海环境沉积物。早奥陶世海 侵进一步扩大,亮甲山

7、期为本区最大 海侵时期,沉积巨厚的滨浅海碳酸盐岩沉 积。从晚奥陶世开始,由于受加里东运 动影响,本区再次整体上升成陆,长期 遭受剥蚀夷平作用达 140Ma 之久,形成 了准平原化的地形地貌。中石炭世才重 新下降接受沉积,沉积了本溪组和太原组 海陆交互相含煤建造。晚石炭世末期 地壳上升,使本区自早二叠世开始脱离海相 环境,逐步转入陆相沉积环境。中 石炭世一早二叠世,本区处于气候潮湿、地势 低平、植物茂盛、沼泽广布的环 境,是华北地区重要的成煤期。4 中新生代滨太平洋构造演化阶段 中新生代,本区构造演化进入了新的 板块构造体制发展阶段。特别是自晚三 叠世以来,地壳活动的动力机制发生了 根本转变,伴

8、随着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 的俯仲作用,本区和整个中国东部一 样,开始了一个全新的地质历史发展过程。晚古生代一早中生代的近东西向构造为中新生代北北东向的环太平洋构 造体系 所取代,表现为区域构造线方向的偏转和强烈的构造一一岩浆活动。(1) 印支运动阶段 以深层构造变形、中深的区域热动力变质作用和小型岩 脉侵入和改造为 特点。变形层次较深,构造作用过程中热的参与起着重要作用。(2) 燕山运动及其区内岩浆活动 区内主体构造形成和演化时期,是褶皱、 断裂、岩浆和变质作用均极为 活跃阶段。本期构造作用塑造了区内现今主体构 造格架。(3) 喜马拉雅运动与现代地貌格局的形成 以北京西山山前高角度正断层 的活

9、动为代表,是现今北京西山山区和东部平 原的分野阶段,塑造了现今地貌 格局 实习地区概况 实习区内千米以上的山峰有多座, 著名的如百花山海拔 1991m,灵山达2420m,南部上寺岭1307m。区内大多为低山和丘陵区,高程 一般为150-300m,总体地势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东南为华北平原。实习区内主要河流为永定河、大石河和拒马河等,永定河是北京地区的主 要 河流,发源于吕梁山北端东部,其上游为桑干河,向东流经山西、河北、经 北京 西山和平原,在天津汇人海河,然后流入黄海。这些主要河流的支流向上 游呈树 权状撒开,形成了北京西山和平原的密集水系。 北京西山年降水量 700mm 左右。雨季为 7

10、 一 8 月,其降水量占全年的 70%,山洪主要集 中在这 个时期。每年6 7月为高温季节,7月平均气温为28*,极高温度可达 40。61 2月为低温季节,1月平均气温为一 6。6极低温度达一 220 4 一 10 月,日平均气温超 过 11*,年雷暴日约 37 天,多集中在雨季。年大风日(8 级)约 21 天,多在冬季和春季。区内工矿企业较多,包括燕山石油化工厂、首都钢铁公司等,此外还有一 系列的具有一 定规模的煤矿和水泥和石灰厂矿,花岗岩、板岩和大理岩石料的 生产也很可观。农业方面, 平原区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丘陵和山区以杂粮 为主,山口河滩地多植苹果树、梨树和柿 树等。实习区北京西山位

11、于近东西向 的燕山山脉和北北东向的太行山脉的接合部位。区 内地质研究程度较高,地层发育较全,从太古界到新生界的主要地层 单位均有出 露(图 1) 。本区地层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区域变质作用。本区地层和 岩石在华北 地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并可与华北地区的其它地区对比。下苇 甸地质路线一、地质路线该路线从下苇甸村西北约 300 米处至下苇甸村,沿公路向东南至丹里为 止。下苇甸属北 京市门头沟区管辖,位于北京市西北,有丰沙铁路、门台 铁路以及公共汽车至此, 交通方便。二、观察内容1、主要观察青白口系至上寒武统的地层剖面。2、下马岭组至奥陶系下统各组的主要岩性特征、结构构造特征。3、沉积岩构造特征(鲕粒

12、、竹叶状、叠层石、斜层理等)并分析沉积环境。4、观察侵入岩脉并判断岩脉的相对地质时代。5、测量地层产状。6、其它褶皱、断裂等构造现象和阶地。三、资料简介本区在地质构造上位于京西著名的髫髻山复向斜、 九龙山复向斜和妙峰 山复向斜之间的下苇 店穹窿的东部(图 3-1) 。该穹窿中心出露有燕山期花岗闪 长岩侵入体、地层出露由穹窿核 部向外依次为青白口系、下寒武统、中寒武统、 上寒武统、下奥陶统、中奥陶统、上石炭统、 下二选统、上二叠统和侏罗系, 以及侵入于上述地层之中侏罗纪的花岗闪长岩。各时代地层 大多为整合接触关 系。只在下寒武统昌平组与青白口系景儿峪组之间、中石炭统本溪组与中 奥 陶统马家沟组之

13、间为假整合接触关系,侏罗系则与下伏地层成不整合接触关系。 岩石 实习区可观察到的主要以沉积岩为主,在沉积岩下部可看到少量变质岩露 头,只有在断层或断裂中可看到倾入的岩浆岩。这主要以观察的地点有关,因为 我们的实习地主要在公路旁,看到的岩石以开路时切开的岩石露头为主。其余地 点基本为植被和泥土覆盖。一、沉积岩1、碎屑沉积岩:区内碎屑沉积岩主要有砾岩、砂岩、粉砂岩、砂质页岩、页岩、泥岩和一 些 火山碎屑沉积岩等,分布广泛,形成时代为太古代至新生代。2、化学沉积岩 区内化学沉积岩主要有灰岩、白云岩和硅质岩等。在区内 主要分布于百花山 向斜的两翼。其形成时代主要是:蓟县纪、青白口纪、寒武 纪、奥陶纪等

14、。二、岩浆岩京西岩浆岩出露面积较大,主要可以分为深成侵入岩、浅成侵入岩和喷出 岩 类,均形成于中生代侏罗纪和白垩纪。深成侵入岩是区内分布广泛,主要为 中性 到酸性岩体,从南到北都有出露。区内出露较大的岩株有房山岩体、灵山 岩体等 及与之相伴形成的岩枝。浅成侵入岩主要是和深成侵入岩相伴形成的一系列的岩 墙、岩床、岩枝 等,从基性到酸性均有发育。三、变质岩变质岩岩类较为复杂,主要有大古界基底变质杂岩,显生宙的区域动力变 质 岩类和热接触变质岩类。太古界变质杂岩大面积出露于实习区南西部,其它地区则零出露。主要岩 性 有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变粒岩组成,并受到中等到强烈的混合岩化作用, 形成 了各种类型

15、的混合岩。动力变质岩主要发育在各类断层带中,主要岩性有 各种变 余糜棱岩、糜棱岩和断层岩等。区域变质岩类分布广泛。主要有板岩、 干枚岩、片岩、片麻岩和变质砂岩(砾岩) 、大理岩等。在与各类岩体的接触部 位,还发 育各种类型的热接触变质岩类。地质构造一、断裂构造1、北东向断裂 主要包括紫荆关深断裂带和怀柔涞水断裂带及其伴生的小 断裂, 是区内主要断裂。北东 向断裂主要变形时期为晚侏罗世,后期新生性、继承活动性明显。 断裂活动控制了晚侏罗世 及白垩世侵入岩体及早白垩世火山沉积盆地的分布和 发展。2.北东东向断裂北东东向断裂与北北西向断裂相互交切而呈棋盘格状,一般规模不大,长 几Km至十余km,总体

16、走向北东6070,断面紧密、平直,断距很小,主要 形成于侏罗纪末,是上述 北东向主断裂共生的断裂。断裂性质呈左行压扭性。3北西-北北西向断裂本组断裂一般规模不大,长几km至十余Km,区 域上个别可达上百Km,主要变形时期为 侏罗纪,是前述北东向主断裂共生的断 裂,并与北东东向断裂配套。断裂性质呈张扭性。二、褶皱构造北京西山的褶皱构造较为发育,轴向主要为北东东向至近东西向,主要 有:百花山向斜、九龙山(三家店)向斜、马鞍山(谷积山)背斜和北岭向斜等。1、百花山向斜 百花山向斜分布于北京西山中部,呈北东-北东东向展布, 核部地层为侏罗系火山岩, 两翼分别为古生界和元古界;两翼地层倾角约 30?, 近对称分布,轴面直立。褶皱的北翼与 西南部为断层切割及燕山期岩体侵入改 造, 表明其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