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地区农村土地整理模式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07775215 上传时间:2022-08-0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方地区农村土地整理模式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南方地区农村土地整理模式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南方地区农村土地整理模式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南方地区农村土地整理模式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南方地区农村土地整理模式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南方地区农村土地整理模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方地区农村土地整理模式(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南方地区农村土地整理模式(3号黑体)土管三班 叶兴新222009320210312 (小四宋体)摘要:随着人们对农村居民点目前存在主要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入和整理新增耕地 潜力的细致研究,如何在增加耕地的土地整理潜力研究的基础上优化农村土地结 构和乡村景观功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许多学者对土地整理模式进行了详尽 地阐述。由于中国地理差异显著,各地经济、文化不同,不同地区农村居民点土 地整理模式不尽相同。这里综述南方地区农村土地整理模式。关键词:土地整理;模式;南方;农村居民点前言(引言):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是指通过统一规划管理,提高农村居民 点土地利用率,减少农村居民点用地总量的过程。对农村居民

2、点进行土地整理可 以增加耕地供给、保障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提高建设用地利用率、负载力和使用 效益,实现农村居民点的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是指在一定 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某地区针对农村居民点用地零散、无序的状态,对其空间结 构和布局实施整治、改造等的土地工程,并配合公共基础设施改造、完善,以达 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的一项综合 土地利用工程。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是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更为重要的是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是增加耕地数量、保障粮食安全的有效途径之 一。土地整理是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措施。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解 决土

3、地利用问题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我国土地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土地整理 被作为一项以提高土地资源有效利用率为目标的重要举措。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普 遍展开。并将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成为实现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主要手段虽然有 些学者就土地整理的理论体系与实践进行了探讨,但还缺少对土地整理模式研 究。正文:土地整理是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措施,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 定阶段解决土地利用问题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我国土地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土地整理被作为一项以提高土地资源有效利用率为目标的重要举措已经在全国 范围内普遍展开。并将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成为实现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主要手 段。虽然有些学者就土地整理的理论体

4、系与实践进行了探讨。但还缺少对土地整 理中许多科学问题深入而系统的研究。比如土地整理模式研究。土地整理模式的 内涵在科学研究领域,是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对一定范畴内系统诸要素的构成或联 系方式所进行的概括。即将系统内部的相互联系的若干元素,按照一定的关系阻 合规律、构盛)所组成的一定表现形式。如上所述,土地整理系统是一个由待整 理土地、劳力、技术、资金等多种要素构成,且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综合体。 那么,这些构成要素在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区域中,按照一定的构成方式组成的 具有一定外在表现形式与组合规律的整体就称为土地整理模式。土地整理模式是 个综合的概念。总体来说,土地整理模式就是由特定的土地整理构

5、成要素和自 然地域单元耦合而形成的表现形式。其中,自然地域单元是依据土地整理方向与 特征、经济发展水平所划分的空间单元。它是土地整理模式的物质和空间基础。 土地整理的构成要素是在土地整理过程中作用于土地整理系统的各种形式,譬 如:待整理的土地、土地整理中的资金以及为实现土地整理目标所进行运营管理 方式等。可见,自然地域单元与土地整理的构成要素是土地整理模式的两个基本 要素集。它们在一定的规则下通过组合和运作就产生了土地整理的模式,土地利 用变化表现为内生性变化和外生性变化两种形式,即由于人们对土地产出(或服 务)种类或数量的需求发生改变导致的土地利用变化叫内生性变化或主动性变 化,由于社会群体

6、目标发生变化,迫使人们不得不改变土地利用方式,这是外生 性变化或被动性变化。农村居民点整理是对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农村居民点开展重新规划和 建设的运作过程。在宏观上,由农村居民点数量、布局的现状与理想状态下的居 民点土地利用状态或区域土地利用目标之间的“高度差”而产生的“势能”是居 民点整理的动力源。就西南地区而言,农村人居环境美化意识需求、耕地占补平 衡等政策目标要求以及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目标要求共同构成了农村居 民点土地整理的现实驱动力。西南丘陵山地区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现状有三点可 作为土地整理的切入点:农村居民点“小、散、乱”的分布;由于人口的跃迁式 异地城镇化所形成的居民点土地

7、闲置;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滞后及传统居住方式 的影响所形成的农村居住环境不佳,基础设施薄弱等农村居住现状。我们认为: 根据不同的地貌类型、区域内的城镇体系等居民点土地利用现状、产业结构的调 整方向、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和目标,因地制宜、统筹考虑,设计不同的农村 居民点整理模式,是当前西南丘陵山地区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现实选择。基于对农 地整理产业的基本认识,农地整理产业化模式应是涵盖农地整理各个生产流通环节的“模式体系”。土地整理有利于保持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提高土地 利用率和土地生产力,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我国农村居民点 用地浪费严重,对农村居民点进行土地整理十分必要且效益明显。我

8、国农村居民 点土地整理已经形成几种较成熟的基本模式土地整理指在一定区域内,依据土地 利用总体规划,采用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手段,对田水林路村等的综合整治, 调整土地关系,改善农业生产结构和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土地可利用面积,提 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国家措施。1、农林综合开发模式农林综合开发模式的核心是将居民点整理与退耕还林、退宅还林相结合,农 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原宅基地的土地整理和土地利用与宅基 地周围的土地利用相协调,进行综合开发。该模式适用于偏远山地区。这是因为: 第一,此类区域地形非常破碎,自然条件、生产条件和人们的生活条件都较恶劣, 生产成本高导致生产率低下和居住

9、分散导致居住条件改善的成本高,这些因素的 综合作用造成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但是,特殊的自然条件也为发展多种经济作 物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可以结合山区的生态建设,引进业主和资金,对复垦 的宅基地与抛荒地统一利用,开展经济林果、药材种植等农林综合开发。第二, 跃迁式异地城镇化使相当数量的农民告别农村进入城镇,成为城镇居民,居民点 闲置土地与抛荒耕地将成为这些地区农村的主要景观。事实上,抛荒地与居民点 闲置土地往往是属于同一农户。因此,复垦居民点闲置土地可以与抛荒地利用结 合,与山地区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结合进行退宅还林,是该地区农村居民点整理 的适用模式。这种模式的具体运作过程可以总结为:政府或社

10、区组织充分发挥领 导、协调、组织、科学规划和和提供政策保障的作用;吸引企业和个人业主参与 到农村居民点整理中来,利用其资金、信息和智力等优势,开发利用复垦地与抛 荒地;农户可以以复垦的宅基地和抛荒耕地入股或出租的形式参与农村居民点整 理,在保证农民利益不受损害的前提下,推进居民点整理有序开展。政府、企业 和农户三位一体,共同推进丘陵山地农村居民点的现实整理。由此,政府可以节 约土地整理资金以用于效益更高的耕地整理项目,外迁农户可以获得稳定的收入 来源,替代原承包地和宅基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企业也会获得相应的收益,最终 达到“多赢”的目的2、新村建设模式该模式适合于城市(镇)近郊或自然条件相对较好

11、的丘陵平坝地区。与偏远山 区不同,此类地域的农村居民点一般自然条件较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相对 较高,有较好的区位优势,为新村建设和发展特色农业(如花卉、特色蔬菜等) 提供了条件。近年来,这些地区通过以新村建设为主导的城镇化进程已初显端倪。 新村建设是一种在政府引导下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是由政府对新村建设的布 局、基础设施等进行统一规划,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导向的城镇化过程。调查 表明,每年全国小城镇建设方面的农民投资达7001000亿元,分布在4.5万个 乡。用仅占全国基本建设投资46的资金,形成了相当于全国37的城镇人口, 如果对这一部分资金加强引导,充分发挥其作用,不仅能够有效分流大

12、中城市的 压力,缓解国家建设资金的紧张状况,而且对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新村建设诱致的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促进了二、三产业的发展,而 且,随着小城镇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和居民家庭对社会化服务业的需求范围将 会越来越广泛,第三产业在小城镇经济中的比重也将逐步提高,因此,可以使相 当一部分农民脱离土地,拥有稳定的非农收入,他们的承包地可以流转以促进农 业的规模化经营。农户搬人新村或小城镇后,可以提供相当规模的原宅基地进行 复垦。对于原村庄复垦地的利用可以结合非农化农户的承包地统一安排。在这一 过程中,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村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小组 要发挥领导与

13、促进作用,引导土地流转、项目招商等。3、公寓化或社区化的整理模式。这种整理模式要求被整理地区村庄为“城中村”或“近郊村”,城中村可实 行一次性搬迁安置的整理模式,而城郊村的类村庄则适宜规划期内长期整理,逐 步搬迁的模式。政府主导型。政府主导型组织实施主体为城市政府,由政府出 资建造安置社区或组建公寓,对村民进行安置;政府回收原宅基地,进行储备或 公开招标拍卖。整理资金可先由政府财政出资或进行部分土地使用权的抵押贷款 组成,然后通过整理后的土地增值、相关税费等收益,建立专门的农村居民点用 地整理基金。市场主导型。政府通过制定原则、政策,编制规划,引入竞争机 制,吸引房地产商投资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

14、项目。政府主要起到监督、引导、协 调的职能,不直接参与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具体运作。村集体自主型。这种 类型要求村集体经济实力强大、村委会凝聚力强。在政府指导监督下。村集体经 济组织或村委会为整理实施主体。集体投资、集体组织开发,对于公共设施和基 础设施建设,政府只给予优惠政策支持。这种形式适合城中村和城郊村。4、村庄整体搬迁,异地改造的整理模式。这种整理模式针对原址不适宜建设的村庄,如自然环境条件恶劣,交通不 便,信息不灵的偏远山区农村;处于洪涝灾害区或山体易滑坡地带等的乡村(远 郊村中的部分村庄)。从农村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应由政府组织逐步进行异地 迁移,将村庄整体搬迁到经济条件好、发展空

15、间大的农村居民点,或选择适宜的 地区建设独立新村,并对老宅基地进行复垦还耕。这种模式需以政府为主体进行 运作,即市县级政府组织领导,乡镇级政府组织实施,行政村协助具体操作。乡 镇政府建立专门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管理机构,以市县为单位,根据当地自 然经济条件制定乡镇级整理规划,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镇规划、基本农田 保护规划相衔接,报上级政府审批。同时,制定相应的宅基地安置、权属调整、 农用地分配等政策,解决整理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这种整理模式的资金筹集应本 着“谁收益、谁投资”的原则,国家、地方政府、集体、个人、社会等多方筹资。 主要有6条筹资渠道:国家投资。对于退宅还耕的整理项目可申请国家

16、项目取 得资金支持。地方政府财政投资。各实施县、市、乡镇在有限的财政收入中挤 出一部分资金。村级集体投资。在村级集体资金积蓄中拿出一部分,或村级企 业盈利中资助一部分资金。村民劳力。旧宅基地复垦、新村建设所需劳力,原 则上由村民解决,既节约了资金,又增强村民的凝聚力。政策扶持。政府出台 优惠政策,帮助搬迁村庄重建。社会资助。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捐助扶贫资金 或农村发展救助资金等多种形式来资助和支持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5、缩并自然村,建设中心村的整理模式。由于农民为便利耕种,有散居的习惯,因而形成分布密集、规模小的迷你型 村庄,使得村庄基础设施配套难度增加,管理不便,土地资源浪费,并制约了这 些村庄的发展。对于这样的村庄,可视情况采取一次性整体搬迁或分期逐步搬迁 的策略进行迁并。一般采取就近原则,合并到中心村或行政村,并对小自然村进 行复垦还耕。将分散变为集中,既增加了耕地面积又方便了管理,又有利于公共 基础设施配置。组织、资金筹集模式和作业模式可参照村庄整体搬迁,异地改造 的整理模式的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