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自驾游必去景点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07766654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桂林自驾游必去景点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桂林自驾游必去景点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桂林自驾游必去景点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桂林自驾游必去景点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桂林自驾游必去景点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桂林自驾游必去景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桂林自驾游必去景点(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桂林自驾游必去景点桂林自驾游必去景点说到桂林,想必大家都非常熟识,桂林山水甲天下,这里是一个有山有水的漂亮地方,有着各种各样的景点,假如来到了桂林,肯定不要留下缺憾,下面是我整理收集的桂林自驾游必去景点举荐给大家,欢迎阅读参考!漓江漓江,是中国锦绣河山的一颗明珠,是桂林风光的精华。漓江发源于桂林东北兴安县的猫儿山,流经广西桂林、阳朔,至平乐县恭城河口,全长437公里。由桂林至阳朔84公里的漓江,像一条青绸绿带,盘绕在群峰山峦之间,奇峰夹岸,碧波环绕,青山浮水,如同一幅百里画卷。千百年来它不知沉醉了多少文人墨客。新版人民币20元背面,就是漓江山水的一段。沿漓江从桂林到阳朔,水程约83公里,可分三

2、段:桂林-杨堤,全程46公里,航程4小时。风景点离航道较远。距桂林较近的有象鼻山、塔山(剑山)等。隔江对峙的有东岸的穿山与西岸的龟山,形如隔江相斗的两只雄鸡。杨堤-兴坪,全程17公里。航程约40分钟。这里是山水风景最佳的一段。很多风景名胜就在漓江岸边。例如闻名的半边渡,渡口山壁如削,为世所罕见;二郎峡两岸山峰奇立,瀑布高挂;画山平直如削,石壁上显出白、黄、灰、黑等颜色,浓淡相间。船过四望,现出九匹马形,俗称九马图。兴坪-阳朔,全程20公里,航程约2小时。当看到阳朔的主峰碧莲峰,就快到阳朔了。从正面看碧莲峰,平滑如镜,故又称鉴山。巡游漓江,有一个绝妙之处,就是不愁天气改变,因为不同天气漓江景色有

3、不同特点:晴天,看青峰倒影;阴天,看漫山云雾;雨天,看漓江烟雨。甚至是阴雨天,江上烟波浩渺,群山若隐若现,浮云穿行于奇峰之间,雨幕像轻纱覆盖江山之上,活像一幅幅千姿百态的泼墨水彩画。月亮山月亮山位于高田,距离阳朔8公里,这里的风光古朴实雅、安静安逸。山头上有一个自然的大石拱,两面贯穿,远看酷似天上明月高挂。从不同的角度变换观看,此洞形态也不断改变。假如是开着车赏月山,那个石拱的形态会从弯弯的上弦月,渐渐变成半月、圆月,继而又变成下弦月,非常奇异。旁边景点有穿岩古榕、九牛岭、卧虎山、黑岩等20多处。月亮山是阳朔境内的奇景,它在高田乡凤楼村边,高达多米。因为山顶是有一个贯穿的大洞,似乎一轮皓月,高

4、而光明,所以人们叫它明月峰,俗称月亮山。游人可顺着一条多级的登山道直达月洞。这个月洞大得离奇,高宽各有米,而山壁却只有几米厚。洞的两壁平整似墙,洞的顶部却挂满了钟乳石,形态各异。其中两块很像月宫里的吴刚和玉兔。在晴天的时候,游人可以透过月洞看到蓝天白云,好比一面挂在山颠上的圆镜。由于月洞的北侧有一座圆形的小山,所以游人走山南的“赏月路”,从不同的角度欣赏月洞,可以看到圆月、半月和眉月的不同景象。清代徐廷诤称此景是“月挂高峰”,他作诗道:“峰峦顶上镜光浮,旦夕空明未见收。自昔悬崖崩一角,至今遗魄照千秋。山穿月曜无圆缺。月出山辉任去留。万古不磨惟此镜,与君长作广寒游。”遇龙河毫无污染的澄澈河水、随

5、处可闻的鸡鸣犬吠、追着游人大喊Hello的小童遇龙河两岸山峰清秀迤逦,连绵起伏,形态万千,江岸绿草如茵,翠竹葱郁,树木繁荫。遇龙河的水犹如绿色的翡翠,澄澈透亮,鱼儿闲游,水筏飘摇,一一可见。微风拂过水面,泛起阵阵涟漪,犹如小提琴奏出的音符,静静的,轻轻的。他是那样的纯净,天生丽质,不为废水、废气污染,没有世俗尘埃玷污。立于江岸之上,任清风拂面,任清流洗涤自我的灵魂,一切烦扰便会释然,随之而来的安静、豁达,心里得到一种满意的慰籍。遇龙河,犹如一位文雅的少女,迈着轻快的步伐,飘然而过。这真是:水映峰来峰戏水,有诗有画又有情。青山脚下,村落点点,炊烟袅袅;遇水之滨,村妇呼朋引伴,洗衣热闹,鱼翁轻荡竹

6、筏,撒网捕鱼,鸭儿成群结队,或憩息,或闲游,或游戏,焕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遇龙河的田园风光堪称一绝。河岸两侧,田畴平整开阔,绿意逼人,稻花飘香。置身其间,顿觉心旷神怡,超然物外。这景致,这感觉,在山水甲天下的漓江也找不到。遇龙河主要景点有遇龙桥、富里桥、双流美景、夏棠佳胜、大小五指山、狮子山、八仙岩、仙桂古桥、归义县旧址等等。当然还有上游的国家四星级景点世外桃源。徒步或骑上一辆山地车,亲近自然,感受山水风光给予的无限旖旎,领会纯朴民风带来的奇妙情趣,让您赏心悦目,流连忘返。遇龙河,这条流着一江风情,一江灵气的“小漓江”,古城“安乐水”。传闻很久以前,东海有条龙,巡游至此,见这如此胜景,觉得东海

7、暗然失色,便潜藏下来不走了,这条龙晚上浮出水面贪欲地欣赏美妙地风光,后来忍不住有时白天也偷着出来,河边很多村民都曾见过。于是“安乐水”遂改名为“遇龙河”。遇龙河是一卷画轴,两岸山峦百态千姿,河畔翠竹叠嶂,蕉临四季常青,沿岸地稻田一年四季眼色不断改变,田野里一片生气勃勃地绿,诗情画意尽显其中。遇龙河地水清得见底,蓝得透亮,伫立江边,你会觉得它是头顶上那万里无云的天。其中最令人流连的还是遇龙河上的两座古石桥遇龙桥河富里桥。其中遇龙桥雄健壮丽,它和旧县遗址旁边的仙贵桥一样,都是无浆干彻的单拱石桥。遇龙河上大大小小的石桥、木桥,还有河中的二十八道滩,河畔的引水灌田的竹筒水车、岸边的古榕掩映的农庄,庄旁

8、石阶层荡衣的村姑,垂钓的老翁,碧潭上游戏的鸦群和光腚的顽童,村舍间袅袅的炊烟,构成了一幅充溢乡土风情的油画,好一幅“人间仙境”的绝妙图画!象鼻山象鼻山地处于市内桃花江与漓江汇流处,园内自然山水与人文景观相辉映,被人们称为桂林山水的象征。园内自然山水与人文景观相辉映,主要景点有水月洞、象眼岩、普贤塔、宏峰寺及寺内的太平天国革命遗址陈设馆等。旁边还有隋唐开元寺仅存的舍利塔。水月洞紧靠江边,漓水流贯其间,如水中浮月,山石垂入水中又如象鼻饮水漓江,景致极佳,唐宋以来即为巡游胜地。宋蓟北处士和水月洞韵诗:“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形象地描绘了这一景致。水月洞在象鼻山的象鼻和象腿

9、之间。距今约1.2万年前,地壳抬升,漓江缩小,加速了水月洞的发育,形成一个东西通透的圆洞。长17米,宽9.5,高12米,面积约150平方米。象山记载,“有石穴一,彼此可以相望,形圆而长,其半入于漓水中,水时高时下,故其穴亦时有大小”。水月洞洞口朝阳,亦名朝阳洞。但洞在水上,如明月浮水,非常形象,所以水月之名,始终沿用至今。“象山水月”是桂林山水一大奇景,文人学士属文赋句,莫不叹为观止。宋蓟北处士水月洞诗有“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之句,细致刻画了天上、洞中,水底月亮相互辉映的奇迹。象山的水月与南望的穿山月岩相对,一悬于天,一浮于水,形成“漓江双月”的奇妙景观。宋代在洞中

10、建朝阳亭,清代改称得月楼,已废。洞内有张孝祥朝阳亭诗并序、范成大复水月洞铭、陆游诗稿手札等摩崖石刻50余件。朝阳亭在像鼻山水月洞内,始建于宋,亭已早废,但远在800多年前,围绕水月洞的命名,两位桂州前后任的地方长官之间绽开的一场背靠背的笔墨官司,始终成为到此巡游的人们永恒的话题。原来,南宋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张孝祥游水月洞留连至晚不归,不久再度重游,一兴奋题诗作序,因洞口东向,把亭名、洞名、岩名统统已为“朝阳”,并把记述其事的朝阳亭诗序该在水月洞北壁。其后,范成大主桂,持不同看法,复原了原名,写下复水月洞铭,并镌在洞的南壁。象鼻岩与水月洞相邻,在象鼻山的象鼻稍后处而得名。岩高1.9米,

11、宽3.3米,长约13.5米,面积44.5平方米。岩口面江,东向,呈条形封闭状态,是内凉、远眺江景佳处。明代学者毛宾泉曾在此读周易后人在岩口刻“读书岩”3字,并称此岩为“点易山窗”。万历丁丑(1577)春正月中进行修整,有“宾泉山人开深此洞”题名石刻。明诗人张襄访毛宾泉点易山窗诗,有“千顷水光涵洞府”,“山窗宁静观周易”句,详见水月洞摩崖石刻。象眼岩位于象鼻山山腰南北两侧,相互贯穿,高约2米,宽510米,长52.8米,呈扁长形,面积约274平方米。象眼岩原是一段不长的古地下河道,形成年头比水月洞早,因部位恰巧在象眼处而得名。从象山南麓南极洞口,沿石级可登上南眼。出象眼岩,盘山道可达山顶。北眼悬崖

12、峭壁,无磴可通。象眼岩南北两洞,是一对远眺风景的绝妙窗口。从左眼张望,高耸的漓江饭店近在咫尺,城区楼宇街市鳞次栉比,半城山芭历历在目;从右眼远眺,江波帆影,闪耀隐现于訾洲、塔山、穿山之间。云崖轩宋代园林建筑。明张鸣凤桂故载:“故宋提刑方公信孺即南壁下建精舍以居,曰云崖轩。轩废已久。”依据方信孺题云崖轩和邵以仁在方所镌诗之前便建“古云崖轩”的记述。云崖轩确建何时无可考。方信孺诗有“不用穷探费杖藜,隐然林壑挟城陴。曾尊月洞千岩上,更著云崖一段奇”之句,说云崖轩建在象山麓是可信的。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1页 共1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