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新坐标高三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9 全球气候变化与气候类型判读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07764688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7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编新坐标高三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9 全球气候变化与气候类型判读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新编新坐标高三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9 全球气候变化与气候类型判读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新编新坐标高三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9 全球气候变化与气候类型判读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新编新坐标高三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9 全球气候变化与气候类型判读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新编新坐标高三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9 全球气候变化与气候类型判读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编新坐标高三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9 全球气候变化与气候类型判读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编新坐标高三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9 全球气候变化与气候类型判读 Word版含解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新 编 精 品 地 理 资 料 2019.4课后限时集训(九)全球气候变化与气候类型判读(限时:40分钟)(对应学生用书第259页)一、选择题(2018湖北质检)下图示意亚洲部分区域2013年5月对流层CO2浓度(颜色越深表示浓度越大)的分布。读图,完成12题。 【导学号:21490040】1若仅考虑CO2的影响,在海拔相同的近地面,与地相比较,则地()A白天气温明显较高,昼夜温差大B白天气温明显较低,昼夜温差小C夜晚气温明显较低,昼夜温差大D夜晚气温明显较高,昼夜温差小2大气中的CO2增多可能使()A地球上淡水资源增加B北冰洋成为海上繁忙航线C热带雨林植被遭到破坏D极地动物生存环境得以改善

2、1C2.B第1题,由图可以看出,地比地颜色浅,CO2浓度小,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少,夜晚大气逆辐射弱,近地面气温低,昼夜温差大。第2题,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加,温室效应增强,气温升高,会使极地的冰川融化,汇入大海,淡水资源反而减少,并且极地动物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破坏,A、D错误;北冰洋的极冰融化,此地的地理位置特殊,沟通各大洲,那么会成为繁忙的航线,B正确;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C错误。(2018合肥模拟)2016年11月4日,巴黎协定正式生效,把“全球平均温升控制在工业革命前水平以上2 之内”作为长期气温控制目标,以减少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和影响。据此完成34题。3全球温升可能带来的影响是()A

3、阿尔卑斯山雪线降低B北冰洋通航时间延长C孟加拉湾海平面下降D东欧平原气候生长期缩短4为了实现长期气温控制目标,可采取的措施有()增加森林覆盖面积降低化石能源使用比例降低单位GDP能耗发展热带雨林迁移农业ABC D3B4.A第3题,全球温升会导致山地积雪融化量增加,从而造成阿尔卑斯山雪线上升,故A项错误;全球温升会使北冰洋结冰时间缩短,从而延长其通航时间,故B项正确;全球温升会使冰川融化及海水热膨胀,从而导致孟加拉湾海平面上升,故C项错误;全球温升会使东欧平原地区气温升高,气候生长期延长,故D项错误。第4题,增加森林覆盖面积可以增加对温室气体的吸收,有利于实现长期气温控制目标,正确;降低化石能源

4、使用比例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正确;降低单位GDP能耗有利于减少化石燃料使用,从而抑制气温升高,正确;发展热带雨林迁移农业,砍伐森林会使森林面积减少,不利于实现长期气温控制目标,错误。故选A项。(2018长沙模拟)读某山南北坡不同高度降水量和降水变率变化图(横轴表示测站的海拔,其中441m至3 539m表示北坡测站海拔、934 m至1 739 m表示南坡测站海拔),回答57题。 【导学号:21490041】5图中山脉可能为()A阴山 B贺兰山C秦岭 D天山6关于该山脉降水量及降水变率的说法,正确的是()A降水随海拔的升高而递增的趋势不明显B南北坡的最大降水高度均介于海拔1 600 m与2 1

5、00m之间C降水变率与降水量呈明显的正相关D南坡降水变率明显小于北坡,高山区变率也小于低山区7据图推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山南坡为迎风坡B该山南坡可能为背风坡C该山降水越多,变率越大D该山南坡更适宜发展畜牧业5D6.B7.B第5题,读图可知,图中山脉山麓地区的年降水量均在200 mm以下,说明该地区气候干旱,降水量小;该山脉的坡向为南坡和北坡,由此可判断该山脉的走向大致为东西走向;该山脉的北坡降水量大于南坡。阴山为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南坡的降水量较北坡多,排除A选项;贺兰山为东北西南走向,排除B选项;秦岭与我国800 mm年等降水量线大体一致,排除C选项;天山的走向为东西走向,

6、南部为封闭程度高的塔里木盆地,受地形阻挡,水汽难以进入,导致天山南坡降水量小,而北部为西北部存在缺口的准噶尔盆地,有利于来自大西洋的水汽进入,受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使得天山北坡降水量较大,选项D正确。第6题,该山脉北坡降水量由山麓地带的不足150 mm增加到最大降水高度处的约470 mm,降水量随海拔升高而递增的趋势较为明显,选项A错误;读图可知,该山脉北坡的最大降水高度为1 921 m,南坡的最大降水高度为1 739 m,故选项B正确;降水量与降水变率整体呈负相关,选项C错误;南坡的降水变率明显大于北坡,选项D错误。第7题,由第5、6题分析可知,天山北坡为迎风坡,南坡为背风坡,选项A错误、选

7、项B正确;降水量与降水变率整体呈负相关,选项C错误;该山北坡降水量较南坡多,水分条件较南坡好,更有利于牧草的生长,更适宜发展畜牧业,选项D错误。下图为北半球亚热带同纬度大陆东、西两岸沿海两地降水量逐月累计曲线图。读图,完成89题。8下列统计图与地区降水量季节变化特征最接近的是()9地区利用当地典型农产品,可发展()A葡萄酿酒 B橡胶加工C甜菜制糖 D杧果罐头加工8B9.A第8题,地区59月逐月累计降水量增加快,说明59月降水多,应为大陆东岸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多。第9题,地58月逐月累计降水量变化不大,说明58月降水少,1012月逐月累计降水量增加快,说明冬季降水多,为大陆西岸的地中海气

8、候,适合种植葡萄、油橄榄、柑橘等;橡胶和杧果主要分布在热带;甜菜分布在温带。下图示意全球能量盈余区与亏损区随纬度分布情况,读图,回答1011题。103个区的关系是()A盈亏区1、3蕴含能量的多少等同于盈余区2B盈亏区1、3在地球上的面积大小等同于盈余区2C盈余区2蕴含的能量,可以被输送到盈亏区1、3D盈亏区1、3蕴含的能量,不可能被输送至盈余区211若全球气候变暖()A大气环流强度增大 B水循环彻底逆转C地壳物质循环不变 D自然带分布不会改变10C11.A第10题,低纬度地区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强烈,故1、3为亏损区,2为盈余区,但是各盈亏区热量多少、面积大小均无法判断,故A、B错误。低纬度地

9、区可通过大气环流、水循环等方式向高纬度地区输送余热,也可以反向输送实现热量交换,故C正确、D错误。第11题,全球变暖后,大气环流强度可能增大。二、非选择题12随着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增多,人们对气候变化的趋势和影响也越来越关心,据专家分析和预测:我国北方增温在过去50年更为明显;近50年西部降水增加,东部频繁出现南涝北旱;我国平均年降水量可能比20世纪略有增加;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次和强度变化将更明显;农作物受旱面积和粮食产量波动将加大。下图为我国近30年变化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反映出我国近30年来,气温变化呈现出什么规律?(2)目前我国气温变化在地域上有什么差异?就全球而言,增温最

10、明显的可能是什么纬度地区?(3)单从气候变化的角度,推测我国河西走廊的粮食产量如何变化?试说明原因。(4)气候变暖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可能带来的影响有哪些?(至少列举3点)(5)全球气温升高与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增加有关。可采用哪些措施以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解析第(1)题,从我国近30年平均气温变化图和冬季平均气温变化图可直接读出。第(2)题,根据材料可知,我国北方增温更明显,进而推测世界气温的纬度变化。第(3)题,我国河西走廊农业生产缺水,降水增多会使粮食产量增加。第(4)题,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其影响可从对土地、陆地污水排放、港口等方面分析回答。第(5)题,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

11、放主要是人们燃烧化石燃料造成的,因此可从改善能源结构、增加清洁能源消费比重、节约能源等方面分析。答案(1)近30年来我国年平均气温大致呈上升趋势,冬季气温上升尤为明显。(2)我国北方增温比南方更为明显。就全球而言,增温最明显的是中高纬度地区。(3)粮食产量会增加。原因:我国西部地区的降水有所增加,会缓解河西走廊的干旱状况;气温明显升高,热量更加充分,这都会有利于粮食生产。(4)海水入侵,淹没土地;风暴潮加剧,海岸侵蚀加强;陆地污水排放受阻;土地盐碱化;港口、航道功能受影响等。(5)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增加清洁能源(水能、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消费比重;淘汰落后设备,提高生产技术,改进工艺流程,提

12、高能源利用率;节约使用能源。1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马拉开波盆地位于委内瑞拉西北部,四周山地环绕,盆地中心是南美洲最为湿热的马拉开波湖湖区。该湖区除北部委内瑞拉湾沿岸气候干旱、年平均降水量不足500毫米外,大部分地区高温多雨,年平均降水量在1500毫米以上。湖泊以东的奥里诺科河水能蕴藏量大,流域面积约88万平方千米,流域内人口约225万,人烟稀少。(1)分析马拉开波湖湖区“湿”“热”的原因。(2)说明甲、乙两地的气候特点及其形成原因。(3)你认为奥里诺科河是否应该大力发展水电?请说明理由。解析第(1)题,从影响湿度、气温的因素入手分析。湿与降水、蒸发、水域、地形有关;热与纬度、盆地地形

13、有关。第(2)题,甲地位于低纬(赤道附近),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同时受暖流(赤道逆流)增温增湿影响,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乙地位于低纬,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东北信风带交替控制,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一年分为干湿两季,干季时沿海山地阻挡了水汽进入。第(3)题,此问为开放性试题,选择一种观点,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湿:多对流雨和地形雨,降水丰沛;河流众多,湖泊面积大,气温高,蒸发旺盛,水汽多;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扩散。热:纬度低,气温高;盆地地形,不易散热。(2)甲地全年高温多雨;形成原因是地处低纬,全年高温,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同时受暖流增温增湿影响,全年多雨。乙地全年高温,一年分为干湿两季;形成原因是地处低纬,全年高温,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东北信风带交替控制,干季时沿海山地阻挡了水汽进入。(3)观点一:应该大力发展水电。奥里诺科河水能资源丰富,发展水电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修建大坝具有防洪、灌溉、养殖等综合效益。观点二:不应该大力发展水电。奥里诺科河流域人烟稀少,电力需求小;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水平低,技术落后,发展水电能力有限;建坝可能破坏河流生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