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建筑文化差异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07763693 上传时间:2023-11-2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建筑文化差异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中外建筑文化差异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中外建筑文化差异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外建筑文化差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建筑文化差异(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外建筑文化差异建筑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是一部凝固的史诗。无论古今中外,建筑都是人类物 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种空间文化形态。建筑表达着一定的人生观、宇宙观、审美观, 因而既是时代特征的综合反映,也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由于中国和西方国家文化 背景的不同,因而使中西方的建筑艺术风格存在着重大差异。一、材料的差异材料是建筑的基本素质。各民族、时代建筑的反差,往往也是从不同材料起步。 中国古建筑从历史上的皇家宫殿建筑群到名不见经传的寻常百姓所居,一律都是土木 的世界。以土木为材,决定了中国建筑技术、结构的发展方向。以土木为材,墙只 成为划分空间的一种手段,一般不用于承重。而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方式,并

2、创造了 与木构架相应的平面与建筑立面这。以土木为材的建筑从中国原始社会末期起, 一脉相承,并影响了日本、朝鲜等邻国的建筑风貌。西方古代建筑则多以石料砌筑。古希腊的大量神庙,是石造的;古罗马的大量神 庙以及广场等世俗类建筑,是石造的;一直到文艺7世纪古典主义建筑、世 纪的宫殿及宗教建筑,其主要形式也都是石结构的。中西建筑材料的不同,带来了审美上的差异。一般而言,以土木为材的中国建筑 质地熟软而自然,可塑性强,质感自然而优美;以石为材的欧洲建筑质地坚硬、沉重 而可塑性弱,在质地上阳刚气十足。二、建筑结构的差异材料的性能决定了建筑的结构方法与逻辑。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的一个特 征是框架式结构体系

3、,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比较而言,西方建筑尤其欧洲建筑,并不执着于结构之美,而是追崇一种雕塑般 的建筑美。欧洲建筑尤其是神庙以及其他重要建筑物的立面上,往往设以柱廊。柱廊 与柱式的设立,是为了抽象地表现人体美,这种抽象人体是一种关于人体的 抽象雕塑的美。从外表看,欧洲石构建筑的雕塑感尤为强烈。建筑师们带着强烈的追 崇雕塑美的创作冲动与情结,来处理建筑的结构问题。三、布局方式的差异从古代文献记载绘画中的古建筑形象一直到现存的古建筑来看,中国古代建筑在 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

4、、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 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同时,这种 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也称前后轴线) 与横轴线进行设计。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 的横轴线上。其实中国古代建筑无论大小通常都有这样预定规划,遵循着礼制观念来 建设,且以封建政权为其核心。欧洲建筑通常是围绕着一座或几座有市民公共活动中心性质的教堂进行发展布 局,街道或自由曲折,或作放射状自发的伸展,城市外围形状一般也不规则,商店、 作坊满布全城面向大街因此可以说欧洲建筑的布局广场式的。庭院的内敛性, 是中国人自古内敛沉静、含

5、蓄之个性的体现;广场的开放性,是欧洲人活跃、好动个 性的体现。四、文化观念的差异由于建筑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其巨大的艺术表现力量以及它与人类文化的深 刻的同构对应关系,体现着人类的文化思想观念。简言之,中国古代建筑始终是以现 世的君权为核心的,渗透着中国人的伦理观念;而西方古代建筑是宗教的、神权的。 中国传统美学神韵在于重视现实人生,讲究人伦次序,淡化宗教信仰,始终灌注 着重生知礼的现世精神,体现着传统儒家重视人的群体生命意识。故而,中国古代都 城尤为强调礼制秩序,并在住宅布局上体现儒家上下、男女之礼的基本思想,从而构 成了人际关系的建筑空间模式。从建筑文化的角度而言,中国古代建筑既体现了重

6、视 现实人生具有实用理性的倾向,也溶入了中国的人生观与宇宙观。如果说儒家哲学是统治中国圭寸建社会的总的理论,与此相对,基督教神学则是欧 洲封建社会的总的理论,是它包罗万象的纲领。教会成了社会的中心,从而导致西方 的文明对神灵的崇拜、对宗教的敬畏,并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的建筑艺术,以致突出建 筑本体、风格多样变化和直指苍穹的艺术造型等个性特征。因此说,欧洲古典建筑具 有个体崇高的美学特征,在文化上,可以看做是张扬个性、崇尚个体形象的表现。综上所说,中国建筑在气质上更重精神,重意境;西方建筑则重物质,重外观。 前者是群体的统一,内在而含蓄;后者是单体的突出,外在而暴露。也正如梁思成先 生说的:一般地说,一座欧洲建筑,如同欧洲的画一样,是可以一览无遗的;中国的 任何一处建筑,都像一幅中国的手卷画,手卷画必须一端端地逐渐展开过去,不可能 同时全部看到。走进一所中国房屋,也只能从一个庭园走近另一个庭园,必须全部走 完,才能全部看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