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基础知识概述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07746806 上传时间:2022-09-2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词基础知识概述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古诗词基础知识概述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古诗词基础知识概述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古诗词基础知识概述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古诗词基础知识概述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诗词基础知识概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词基础知识概述(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古诗词根底知识概述本文介绍古代诗词的开展历史,以及古诗词的一些根底知识。在中国古代诗词在长期开展的过程当中,逐渐形成了各种规律、各种体制,再结合汉语言文字的特点,使得古代诗歌在形式上具有一种音乐美和建筑美,诗读起来很好听,抑扬顿挫;也有一种建筑美,诗很规整、很整齐,就像我们现在盖的楼房一样,上上下下都是方的。西方的诗或者国外其它的诗,金字塔式的或者阶梯式的,也有它排列的形式。当然词有长短句,它也是一种形式、一种形态,所以它表现出一种独特的音乐美和建筑美,这种形式美,在世界的诗歌园地当中也是独具一格的。中国古典诗歌早期定型为“四言诗,大家知道?诗经?,最早定型的是“四言诗,就是四个字一句,但是

2、并没有特别的格律的要求;到了汉魏六朝时期,“五言诗“七言诗兴起。所谓四言诗就是每句都是由四个字构成的诗,五言诗就是每句都是由五个字构成的诗,七言诗每句都是七个字,其它类推。一般情况下我们泛指唐代以前出现的各种诗体为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唐及之后的人们模仿这类诗体所写的诗,也称之为古体诗。古体诗一般是不讲究音调格律的。到了南朝时期,在齐代永明年间,有人发现了汉字有平、上、去、入四声,四种声调,有人就根据汉字的这种四种声调,以及双声叠韵这些规律,来研究诗句当中声韵调的配合,要求写诗要“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讲究对偶。所以在南朝时期就出现了注重声律的一种新的诗体;“永明体。“永明体

3、对后来格律诗的形成,以及后来的骈文和词、曲这些文学样式的产生和开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唐代初年,就是在这个根底上产生了律诗和绝句,我们把在唐代完成的一种讲究音律、平仄、粘对、对仗的严谨格律的新式诗体称为近体诗,也就是所谓的“格律诗。它以五、七言律诗为代表,此外还包括律绝和排律。格律诗近体诗从句子的字数上来说,只有五言和七言两种。无论什么形式的近体诗,都有偶数的句子构成。每首由八句构成的格律诗称为律诗。五言律诗简称五律,四十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五十六字。五律和七律,不仅每句有严格的平仄、用韵要求,而且还对句子的对仗有一定要求。四句构成的近体诗也称绝句。由于近体绝句类似于截取了律诗的其中四句而成

4、,所以有的人也把它称之为截句。绝句分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五言绝句又简称为五绝,四句二十字;七言绝句又简称为七绝,四句二十八字。有一种超过八句的律诗,称长律,也叫排律。排律与五、七言律诗一样,不仅有平仄、用韵等严格要求,而且对粘对、对仗等也有严格规定。排律的句数也只能是偶数。律诗每两句一韵,首句入韵时不算称为一联。五律和七律的第一联一、二两句称为首联;第二联三、四两句叫做颔联;第三联五、六两句叫做颈联,也称腹联;第四联七、八两句叫做尾联。律诗,除了声韵、字数等方面以外,一般还要求必须有对仗。五律和七律的对仗,一般都是用在颔联和颈联。首联也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首联用了对仗,一般情况下并不因此减

5、少中两联的对仗。但凡首联用对仗的律诗,实际上常常是用了总共三联的对仗。假设颔联不对而只是首、颈两联对仗的,有一个雅号叫做“偷春格。律诗的尾联一般是不用对仗的,因为到了尾联,一首诗要完毕了,对仗是不大适宜于作完毕语的,但尾联用对仗的例子也是有的。格律严谨的律诗,通常对仗一般不会少于两联,但也有些古人的作品只有一联对仗,这种情况大多都是把对仗用在颈联。排律,除了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要求对仗。绝句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即既可以首联对尾联不对,也可以尾联对而首联不对,还可以两联都对或都不对,总之没有严格的限定。词、曲中有时也用对仗,但词曲就对仗一般没有严格规定。然而因为某些词牌的有些句子如?满江红

6、?上下片的各两个七字句很容易形成对仗,词人们就在这些地方使用对仗以提高作品的整齐和美感,久之便形成了一种习惯、惯例。习惯归习惯,惯例归惯例,总之不是硬性规定,所以在这些地方用不用对仗完全看写词人的喜好和安排了。个人看法:虽然是惯例,但假设能对仗还是尽量使用对仗,以增加整齐的美感。词,一般认为是起源于隋唐时期的燕乐,是从乐词演变、开展而来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特殊诗歌形式,又有诗余、长短句、乐府注意与汉乐府的区别、曲子、曲子词、雅词等多种称呼。词是一种合乐的文学,它与一般意义上的诗又有所不同。由于这种体裁在形式上“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是倚谱填词,因此写词一般不称为“作词而是说“

7、填词或“倚声。尽管最早的诗也是合乐的,但那是先有诗而后配乐,情况还是有所不同的。另外,每首词一般都有一个固定的曲调名称,以相互区别,这种以示区分的曲调名称人们就叫它为“词牌。每个词牌代表着不同的曲调,不同曲调的词在句数、字数、平仄、用韵等方面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也就有了各自的体式要求。同一词牌的词可能有另外不同的名称,同一名称也可能不是同一个词牌,同一词牌也可能会有不同的别体。词由于是配合音乐的,所以有些词是分段落的,一个段落即是音乐已经唱完了一遍。人们给词的这种“段落也起了个名字,叫“叠或“片。只有一段的词,叫“单调。两段构成的词,称“双调,其上下段落称为上片与下片,也叫上阕和下阕。由三个段

8、落或四个段落构成的词,就叫三叠或四叠。此外,词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有人规定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但这种分法的科学性还有可商榷的地方。词开展到后来,随着乐谱的逐渐佚失,渐渐地也就脱离了音乐。后人填词多是依照前人遗留的文字作品来揣度、确定原来的词每个地方的用字声调、韵律等确定出来的文字词谱,最终词也就着着实实地成为了一种讲究声韵、格律的独特的诗。从广义上说,词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格律诗。曲,是元时兴起的一种合乐文学。从曲的乐词构造形式来看,比拟接近于词,但它与词又有很多的不同。曲有散曲与套曲之分,有北曲与南曲之别。这里主要是介绍诗词的格律,关于曲就不多说了。诗词之美包含两个方面,音韵之美和言辞之美。撇开内容言辞不谈,获得音韵美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格律。在你没有其他手段使诗歌富有音韵之美时,你无视格律,就是无视诗歌的音韵之美。即使你通过舍弃音韵美使诗词本身的思想内容到达极致,也仅仅是在一个方面光荣夺目,不能弥补在音韵上的缺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