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资源法读书笔记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07743181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5.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资源法读书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环境资源法读书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环境资源法读书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环境资源法读书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环境资源法读书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资源法读书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资源法读书笔记(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环境资源法读书笔记篇一:环境法新视野读后感环境法新视野读后感这学期我们学习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前沿相关理 论,并且本人在老师的指导下拜读了吕忠梅教授的环境法 新视野。如此经典著作,确使学生感悟颇深。在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我国环境保护法基本完成了立 法规划中有关控制环境污染的立法任务,为规范市场行为和 环境管理提供了依据,但是在立法系统基本完成的同时,现 实的环境状况也令人触目惊心:淮河流域的严重污染、长江 流域连年大水、黄河断流、松花江流域水灾、海洋赤潮、江 河水华、湖泊污染?一切的一切告诉人们:我们的环境法远 非完善,环境法的功能与作用也还没有充分发挥,环境法

2、律 制度实施不尽如人意。环境法学界在令人堪忧的环境法治状 况中显然难辞其咎,环境法理论不能对环境法现象作出合乎 理性的解释并为立法提供理论支撑、不能为法律的实施提供 理论指导而自足于圆满的理论体系的建构使得直面纷繁复 杂的环境现象时不得要领。因此中国的环境法学研究痛定思 痛后也“需要一场变革”。正是在环境法学基础理论薄弱、理论建构匮乏、学术品 味亟代提升和环境法实务界实践对能够提供理论指导和资 源支持的基础理论著作翘首以盼的双重背景下,吕忠梅教授 于2000年推出了她的专著一一环境法新视野。该书由中 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并归入“中国青年法学文库”系列。 书观点新颖独特、内容翔实丰满、结构严谨

3、清晰、论证精彩 充分,从宏观的体系建构、观念变革到中观的法律重构、机制重塑再到微观的制度设计、法律解析条分 缕析,从静态的法律规则到动态的法律调整鞭辟入里,并且 吕教授自己身跨多个学科领域,知识背景深厚、学养丰富, 学术想象力丰富,在视野上纵横捭阖、打通多个学科的界限, 从人文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法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 学、社会学、物理学、自然科学史等知识和理论俯仰皆是, 语言风格清新晓畅,文采斐然,通读下来,作为读者有一种 如沐春风的感觉,既从知识得到增值,又在智识上受到挑战, 本书的出版无疑提升了环境法基础理论的学术品味。更为重 要的是吕教授在被环境法在现实中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对 整

4、个学界的理论予以反思和自我反思、自我批判和自我革命 的情况下在本书中鲜明地提出了 “革命的环境法和环境法的 革命”的全新命题,毫无疑问吹响了环境法学界自我更新的 号角。通读此书,该书中吕忠梅教授提出的关于传统的环境观 和现代的环境观的观点更是引起我们的深思。环境问题的出 现及日趋紧迫与人类的环境观紧密相连。人类不同的环境价 值观对于社会与经济发展造成截然不同的巨大影响。吕教授 在本书中不但考察的是环境法制理论与实践,同时对于具有 根本上决定意义的人类的环境观进行了反思并试图予以扭 转。吕教授在本书中区分了截然不同的两种环境观:即传统 的环境观和现代的环境观一一这两种环境观分别代表的是 人类社会

5、发展不同时期对环境的认识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 不同要求,前者是支持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无视自然的环 境价值观,后者是重视自然的环境观。过去人类的发展一直 建立在“主宰自然”的观念基础上,即坚持的是“人类中心主义”。在此一大的认识论前提 下,传统的法律部门秉持的也是以人类中心主义为核心的指 导思想。人类中心主义是某种立足于人的利益需要及满足来 看待人与非人的自然界之间的关系的观念,是一种与那些能 为“人类应当保护环境”之类具有道德规范特征的行为提供 理由的价值观具有相同性质的观念。就它的倾向性含义而言, “人类中心主义”主张的是人类是自己所构建起来的那个应 然的价值世界的中心,法律作为人类为自己创

6、造的规矩或者 尺度,其产生和存在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对人的关注。法律规 则从发生学意义上说,是因为人们需要它,它能为人们提供 行为调整的依据。在传统法律部门产生的初始形态以及近代 以来人类理性的立法时期,人类社会的科技发展至少还没有 使得环境问题令人触目惊心,因而环境问题还从来不会进入 人类关注的视野,环境问题还不曾成为人类意识中的“问题”, 只被认为是人类行为既定的场域,结果导致的是自然生活中 的“人类沙文主义”,同时,“任何法律制度总是有意无意地 依赖一种法学理论,而任何法学理论总是依赖关于人的理 论。” 29传统法学成为了 “人类中心主义”的直接产物和 帮凶。在传统法学的视域中,自然成了给定

7、的前提,自然被 定义为客体和沦落为人类“战天斗地”和驰骋理性、挥洒激 情的跑马场。但是,不久,人类便自尝苦果,生态危机的骤 然降临,气温升高,并导致更多的气候现象一一创纪录的热 浪、冰融化、海平面上升和更多破坏性的风暴、河流汲干、 地下水水位下降和全世界面临缺水,同时渔场濒于崩溃。森 林面积缩小、牧场退化、土壤被大量侵蚀、物种消失,并且 这些作用相互促进,形成科学家所谓的“正反馈循环”,协同作用的奇异现 象也愈演愈烈,令人触目惊心。这些都根源于人类中心主义 的谬误。吕教授认为环境法现象的出现就不是仅仅是与污染 有关,不仅仅关乎科学技术发展和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问 题,更是关乎人类价值观念的转换

8、和发展模式转化的问题。只有我们转变过去那种一切以人类为中心的“人类中心主 义”,把法律和科学都建立在可持续发展观念上,在人的深 层次意识上调整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承认人类是 自然界的普通成员,承认自然界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承认 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是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共同财富,承认人 类在环境问题上的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只有在根本观念上得 到转变才能真正转变立法指导思想、重塑法律机制。但是吕教授反对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指导思想以及 质疑在此指导思想下的传统法律制度,是否就表明她赞成与 之相对应的“生态中心主义”呢?吕教授在书中所说的“在 追求环境法的合理性的实践中,人类逐渐从人类中心主义与

9、 单纯经济利益走向生态中心主义与多元环境利益??”以及在 书中对建立在“人类中心主义”的基础上的法律的批判就表 明她主张“生态中心主义”吗?答案是否定的。生态中心主 义,即将人视为与自然平等的存在,或认为人是自然演化发 展的产物,人不能离开自然而生存发展,是作为自然的一部 分而存在,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共同发展。二者之间在 价值选择与取舍上有着不可调和的分野、存在着根本的矛盾: 人类中心主义对自然价值的承认是有条件和前提的,这个前 提就是认为自然只是人类生活的条件,是利用的对象,自然只是为人而存在;生态中心主 义则进行人一一自然的主体置换(这本身就存在理论和实践 上的难题),主张在生态中心意

10、义上把平等的范围延伸至整 个生物圈,认为生物圈所有存在实体作为与整体联系和对整 体起作用的部分,都在平等意义上具有内在价值。在本书中 吕教授虽然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但也并不是赞成“生态中 心主义”,从书中字里行间的论述可见端倪。吕教授在面对 人类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三种观点一一悲观论、盲目乐观论和 积极乐观论中选择的是第三者,即既反对忽视人类主观能动 性的以停滞发展求得环境问题解决的悲观观点也反对忽视 人类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而任其发展的盲目乐观论点,认为 应对环境问题采取审慎态度。全书更是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环 境法的价值追求论证预期,认为理想状态是自然关系与社会 关系,即人的社会性与生物性实现和谐、

11、统一、协调的发展。 她既反对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换取经济的畸形发展又反对 以“零增长”来避免人口和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环境危机,应 该将经济建设与环境资源保护相协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 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怎样经济这 样多元价值追求的结合与综合目标的实现?“人类中心主义” 被实践证明了是行不通的,而“生物中心主义”过于理想化 而难于实践并且也是不现实的,唯一的指导思想就是吕教授 在她的下一本著作中思想的新发展,即“生态人类中心主义”, 这是与可持续发展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环境观,是对于曾 使得人类所赖以生存的环境“伤痕累累”的人类中心主义预以扬弃、同时又兼顾了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

12、的生态中心主义的环境观。35篇二:学习新环境保护法心得docx关于新环境保护法学习心得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体现了强烈的底线思维,生态 保护红线被首次写进法律之中,这是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 的一个重大亮点,也是我国环境保护法制建设进程中的一个 重大突破。不但从法律制度上确保了生态保护红线在具体实 践中的落地,也使得这条生态保护“高压线”变得更有威慑 力。其中大量内容涉及到企业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工 农业的现代化,保护和改善环境就成为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 条件。如果不注重环境保护工作,甚至造成了环境的严重污 染和退化,则不只与我们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不相符合, 而且也会危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本身。这

13、是由于:(1)自 然资源的退化和破坏将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2)随着生 产的发展劳动人民对环境的要求愈来愈高,如果环境污染严 重将会引起尖锐的矛盾,影响人的生产积极性;(3)现代化 的生产装备(设备、仪表等)需要一个清洁的环境(精密的 产品也是如此),在某种意义上说,搞不好环境保护也就难 于实现现代化生产。实践还证明,生产建设和生态平衡之间的关系是否协调 是经济建设中的战略性问题。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失 调,花几年功夫可以调整过来。而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没有 十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是难以调整过来的。这 样来分析问题,才能更深刻地认识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迫切 性。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把

14、生态保护红线确立下来,有 利于从法律制度上保障生态安全,也为保障国家安全奠定了 坚实的基础。用立法形式(:环境资源法读书笔记)把生态保 护红线确定下来,有利于推动建立基于环境承载能力的绿色 发展模式,进一步促进中国经济绿色转型。我们要牢固树立 红线就是底线、红线就是高压线、红线就是生命线的意识, 以守住底线,增强环境保护对社会建设的支撑力,对经济发 展的优化力,对国家安全的保障力。严格按照红线要求进行管理, 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态修复和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 现有森林、湿地、野生动植物及其生物多样性,尽快扭转生 态系统退化、生态状况恶化的趋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的中国梦奠定更牢固的生态

15、环境基础。篇三: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心得体会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心得体会江口县怒溪镇坪所小学李世亮我通过此次培训让我对环保管理思路更加清晰,系统化。 对我的管理起到不小的推进作用,让我受益匪浅。在学习的 结束后也让我切实感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每年国家对环 境排放标准的修订,体现出国家对环境保护的力度及重视程 度。以前听说环保就是不冒烟、不扬尘,通过这次学习让我 明白了保护环境还需要有体系的支持才能动员、合理、持久 的延续下去。在学习中我了解了我国环境法律法规标准构成:(一)宪法中对环境保护的规定。(二)环境保护法律:1、环境保护基本法(中华人民 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污染防

16、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 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 3、环境资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等);4、 环境保护相关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三)环境保护行政法规(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四)政府部门规章(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五)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性规章(贵州省水污 染防治条例)(六)环境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地表水环境质 量标准)(七)环境保护国际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法律法规标准只是一个标准和依据,日常管理中还应各 种制度,通过制度化的管理让环保工作持续改进。通过学习我在今后的车间环保管理中具体措施如下:(1) 制定法规和严格管理。建立责任制度、奖惩制度、 评价制度、检查制度等有效制度。(2) 降低燃料对空气的污染。首先要控制硫及害物质 含量的烟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