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至瑞丽铁路工程某特长隧道施工组织设计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07740103 上传时间:2024-02-01 格式:DOC 页数:57 大小:4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理至瑞丽铁路工程某特长隧道施工组织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大理至瑞丽铁路工程某特长隧道施工组织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大理至瑞丽铁路工程某特长隧道施工组织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大理至瑞丽铁路工程某特长隧道施工组织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大理至瑞丽铁路工程某特长隧道施工组织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理至瑞丽铁路工程某特长隧道施工组织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理至瑞丽铁路工程某特长隧道施工组织设计(5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建筑软件进入 http:/ 录目 录1第一章 编制依据、编制范围及设计概况2第二章 工程概况4第三章 项目所在地区特征6第四章 施工组织安排9第五章 临时工程和过渡工程14第六章 施工方案16第七章 资源配置方案18第八章 管理措施24第九章 引用设计规范文件与施工规范53第十章 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及建议53第十一章 附表和附图54第一章 编制依据、编制范围及设计概况第一节、编制依据和原则 1.1.编制依据1.1.1国家有关方针政策以及国家和铁道部有关规范、验收标准1.1.2铁道部铁计函2006116号文关于报送大理至瑞丽铁路项目建议书的函1.1.3铁道部计长函2006162号转发国家发展改

2、革委关于新建大理至瑞丽铁路项目建议书的批复的通知1.1.4发改交运2007350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新建大理至瑞丽铁路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1.1.5铁道部铁计函2007486 号关于新建大理至瑞丽铁路可行性研究的审查意见1.1.6铁道部、云南省铁鉴函20071349号关于新建大理至瑞丽铁路大保段初步设计的批复1.1.7铁道部铁计函2008712号关于开工建设大理瑞丽铁路大理至保山段控制工期的单体工程的批复1.1.8新建大理至瑞丽铁路大理至保山段站前工程施工、监理招标文件及承发包合同1.1.9铁路建设项目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和设计文件编制办法TB10504-20071.1.10中铁二院工程集

3、团公司设计文件1.1.11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公司设计文件1.1.12铁道部、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云南铁路建设有关问题会谈纪要(2004.6.4)1.1.13铁道部、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云南铁路建设有关问题的会谈纪要(2004.12.10)1.1.14铁道部、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云南铁路建设有关问题的会谈纪要(2009.4.19)1.2 编制原则1.2.1节约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依法用地、合理规划、科学设计,少占土地,保护农田;搞好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支持矿床保护、文物保护、景点保护;维持既有交通秩序;节约木材。1.2.2

4、 符合性原则:必须满足建设工期和工程质量标准,符合施工安全要求。1.2.3 科学、经济、合理的原则。树立系统工程的理念,统筹分配各专业工程的工期,搞好专业衔接;合理安排施工顺序,组织均衡、连续生产;以关键线路为中心,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工期、资源优化;管理目标明确,指标量化、措施具体、针对性强。1.2.4 引进、创新、发展的原则。积极采用、鼓励研发旨在提高工程技术和施工装备水平、保证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加快施工进度、降低工程成本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第二节、编制范围大瑞线xx至xx段xx隧道(DIK35+256DIK52+879)正洞(17623)及平行导坑和泄水洞及附属全部工程的施工

5、。第三节、设计概况xx隧道进口里程为D1K35+256,进口端紧邻瓦窑箐框架桥;出口里程为D1K52+879,出口接xxx大桥,隧道全长17623m,设计速度为140km/h,电力牵引。为保证施工进度、满足通风、防洪救援及排水,本隧道设置的辅助坑道模式为“贯穿平导+出口横洞”。本隧道平导位于正洞左侧,起终点分别与进出口预留线终点相接,起点里程为PDK35+339.91,终点里程为PDK52+405,全长17065.09m。平导沿预留线设置,基本与线中线平行,线间距约为30m。进口结合地形、地质条件设桩柱式洞门,预留线设式级明洞门,出口洞门正线及预留线合修,设挡墙+桩柱式洞门,边仰坡均采用人字型

6、截水骨架护坡防护。第二章 工程概况第一节、线路概况xx隧道进口临近xx县城,老xx公路附近,出口位于xx县太平乡xx村,出口距老xx公路9Km,需新修道路引入。隧道进口里程为DIK35+256,出口里程为DIK52+879,隧道全长17623m,平导长17065.09m,预留线本次施作,横通道1744m。为特长铁路隧道,隧道内采用弹性支撑块式无碴轨道。设计采用进出口双向掘进。线路为“人”字坡,其最大纵坡为13。在线路左侧30m预留线位置设贯通平导(在进口端:距洞口1119m范围,与线线间距由11.6m渐变到30m),平导内每间隔280m420 m不等设置横通道与正洞相连,共计48处。围岩类别为

7、级10220m,占全隧的58%;级5300m,占全隧的30%;级2103m,占全隧的12%。出口端575.8m(DIK52+300+875.81)为太平车站的一部分。隧道进口紧临河流(设计洞外紧接瓦窑箐框架桥,设计有泥石流通道作用),洞口两线间设预加固桩,在框架桥完成后才有进洞条件和进洞通道。在距洞口95m处地表有当地古建筑(望江亭),在该处隧道埋深50m。隧道出口位于半山腰上,从老颠缅公路到洞口需新修便道12km,并须新建1座长便桥跨过洞外xxx,洞口无场地,需将洞口明挖10m才能做出施工场地,施工设备方能进洞作业。隧道地质复杂,施工组织难度大、工期长,是本标段重点控制性工程。第二节、主要技

8、术标准一、线路等级:级。二、正线数目:单线。三、限制坡度:12,加力坡24。四、最小曲线半径:一般地段1600米,困难地段1200米。五、牵引种类:电力。六、机车类型:客机SS9,货机SS3B、SS3。七、牵引质量:3000t。八、到发线有效长度:650m,预留850m。九、闭塞类型:自动站间闭塞。第三节、主要工程内容和数量xx隧道正线全长17623m,预留二线171.08m,平导长17065.09mm,横通道1744m第四节、征地拆迁开工以来,隧洞进出口征地拆迁工作以及完成,目前能满足施工需要。第五节、工程特点一、隧道长、施工组织管理要求高。本隧道施工中的重点和难点是施工工期、隧道通风,装碴

9、运输、高压电进洞以及平导的超前掘进。平导超前掘进是整个工期保证的关键。隧道出碴和运输设备的选择是工序控制的重中之中。此外不良地质施工也是本隧道施工的重点和难点。二、xx隧道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存在断层破碎带、高地应力引起的岩爆或软岩大变形、石膏、煤层等不良地质问题,施工中有可能遇到围岩失稳等地质灾害,特别是在部分断层带(穿越7条断裂带共计1000m和16处物探类异常共计5852m)易产生突水、突泥。因此,针对本隧道的地质特点建立一套适合本隧道施工的地质超前预测预报系统,采用多种预报手段,对异常地质情况认真分析,提高预报的准确度,根据地质超前预报成果,制订相应的施工方法及处理预案,是确保

10、xx隧道安全、有序施工的重中之重。三、高地应力区岩爆或软岩大变形地段以及煤系地层含瓦斯地段和石膏地层地段的安全施工。本隧道最大埋深约1100m,在隧道洞身通过的各级围岩,岩质较硬,性脆,特别是地处硬质岩的应力聚集带,聚集了较大的应力,施工中有可能出现岩爆;在隧道出口段洞身分布煤系地层,可能有瓦斯气体,对隧道施工作业安全影响较大。因此,确保安全施工是本隧施工的另一个重点地应力区岩爆地段的安全施工。四、多工作面施工组织难度大。xx隧道是全线工期控制性工程,设计利用平导辅助正洞施工,多工作面条件下爆破、通风、运输存在较大干扰,如何发挥平导最大辅助功能,解决多工作面的协调施工,实现均衡生产是本隧道施工

11、组织管理和确保既定的质量、安全、工期目标的实现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第三章 项目所在地区特征第一节、自然特征一、工程地形地貌1、地形地貌隧道区属构造剥蚀高中山地貌,高程15402730m,相对高差约1200m;洞身大部分位于“滇西红层”之软质岩中。隧道通过的地层有第四系残破积土、碎石土,白垩系砂岩夹泥岩,侏罗系上统泥岩夹砂岩,中统花开左组泥岩夹砂岩、石膏,下统漾江组泥岩夹砂岩,三叠系上统砂岩、泥岩夹煤线等。2、地震动参数根据国家地震局编制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及2006年4月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作大理瑞丽铁路线工程场地活动断层鉴定及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2006年),

12、xx隧道所处位置地震基本烈度为:度, 工程施工期间存在地震危险。二、地质特征及地质构造1、工程地质特征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复杂,构造作用强烈,受褶皱、断裂及岩浆侵入活动的影响,岩层产状变化较大,岩体完整性较差,岩层风化层较厚。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地表水、地下水发育不均,部分地下水、地表水对混凝土具有侵蚀性。局部地段第四系覆盖层较厚,边坡稳定性较差。 2、地质构造本区属于滇西太平向斜。沿线褶皱构造线与线路关系为:相交位置于DIK41+954,夹角840。受区域性活动断裂山祖-左白达断层(F16)和草坪断层(F17)影响,次级断层及褶皱构造较发育,岩体较破碎,对隧道施工影响较大。特殊岩土主要为石膏、煤

13、线、断层破碎带;不良地质主要为滑坡、泥石流、顺层偏压。三、水文地质特征1、水文该地区地表水主要为沟槽内流季节性水流。水量受季节控制,雨季水量猛涨且浑浊,旱季水少且清澈,水流部分用于农田灌溉。沟槽各山岭之间,汇集山坡面雨季时的片流、线流、细流及上游出露及坡脚渗出的地下水,通过各分支流向低洼处排泄。地表水主要接受大气降雨及地下水的补给。2、地下水主要为山坡坡麓堆积层地下水,多为沿堆积层与基岩接触面渗出,水量小。四、气象资料受太平洋、印度洋暖湿气流影响,气候湿润温暖、四季常春,属热带亚热带高原型湿润季风气候。由于纬度低且在短距离内地形高差悬殊,气候具有垂直变化显著、干湿季节分明,有“一山分四季、十里

14、不同天”之特点。从北东至南西多年平均降雨量从11002300mm,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从1600mm至1700mm左右,多年平均气温从15至19.5。最高气温34.6,最低为-2.7。年平均风速为1.6m/s。蒸发量、气温随高程增加而降低,降雨量则随之增大。降雨量还随季节的不同而变化,其中80%集中在510月,这期间也是山洪、泥石流、滑坡、崩塌等自然灾害高发期,其余月份为平水期及旱季。五、不良地质和特殊岩土本隧道不良地质主要为滑坡(桃花园7#滑坡、石羊山2#古滑坡、石羊山3#古滑坡)、泥石流(黎家沟泥石流、太平地河泥石流)、断层破碎带(隧道通过片区断裂构造发育,与线路相交的主要断裂有7条,其余次级

15、支断层与小断层极为发育,其中草坪断层和山祖左白达断层为区域性非全新世活动断层。断层破碎带宽20120m,破碎带多为断层角砾,部分为断层泥,无胶结或胶结差。大部分断层为富水断层,隧道施工易产生突水、突泥及塌方、掉顶等围岩变形,对工程影响大)及有害气体(以煤层瓦斯为主,隧道出口端外地层为三叠系上统麦初箐组(T3m)砂岩、泥岩夹煤线,倾向隧道洞身,具有产生瓦斯等有害气体的条件;该隧道为特长、深埋隧道,且断裂构造发育,在构造作用下可能伴生有害气体,较远处或下部有害气体有可能沿断层或构造裂隙渗入隧道),特殊岩土为石膏(在隧道中部和出口段,洞身分布石膏地层)和高地温(埋深超过800m地段地温可能超过28,最大埋深1115m地温约为31,属低高温区,隧道施工需加强防范)。第二节、交通运输情况所有材料及物资设备经楚大高速公路、G320国道、省道、老xx公路,然后经过施工便道进入施工场内。其中,进口端:施工用主材料需28km楚大高速公路和20km云南省道和2km老xx公路后,在经3.4km便道进入场内;出口端:施工用主材料需46km楚大高速公路和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