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素质人才培育与现代学校文化建设(DOC 46页)(1)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07732953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62.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素质人才培育与现代学校文化建设(DOC 46页)(1)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高素质人才培育与现代学校文化建设(DOC 46页)(1)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高素质人才培育与现代学校文化建设(DOC 46页)(1)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高素质人才培育与现代学校文化建设(DOC 46页)(1)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高素质人才培育与现代学校文化建设(DOC 46页)(1)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素质人才培育与现代学校文化建设(DOC 46页)(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素质人才培育与现代学校文化建设(DOC 46页)(1)(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 共1页高素质人才培育与现代学校文化建设中山纪念中学学校文化建设的认识与实践广东省中山纪念中学 贺优琳 蔡大继2006.9 中山纪念中学是1929年6月1日,由南京政府主持,各党派领袖和海外各地华侨代表参加的 “孙中山先生奉安大典会议”决议中,“为永远纪念这位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为实现先生谋建设,培人才,乃富强根本”的遗志,而决定在先生的故乡翠亨村创建的一所学校。 学校始建于1931年,创建负责人为孙中山先生长子孙科先生,孙科先生任行政院院长期间还兼任了该校十年校长。孙中山夫人、前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为学校题写了校名,

2、身前还一直担任该校名誉校长。 建校以来,尤其上世纪九十年代贺优琳同志任校长以来,纪中人在学校文化建设与研究中,在深刻地认识学校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培育跨世纪人才的需要,发挥整体教育功能、提高教育效益需要的基础上,提炼出了“中山精神+现代素质”的办学理念;探索出了学校文化建设的主题性、统一性、继承性、时代性、艺术性、与社会结合性等建设原则,并且将这些办学理念和学校文化建设原则自觉地运用到了学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中,营造了纪中优良的学校内部和外部育人环境,树立了纪中个性化的学校形象,形成了高远的育人目标,内在的育人内容、育人精神、育人力量和育人机制。多年

3、的实践证明,学校文化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效果是极为显著的,对办学跨越性发展的促进力是巨大的。十年前,纪中除历史底蕴外,办学条件和育人成绩完全是一所普遍学校,十年后竟发展为“省内一流,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名校大校。纪中的这一巨变,无不说明,学校文化建设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一、对现代学校文化的认识 人类已进入到高度文明的21世纪。在这个新世纪中,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明确自己的工作责任:以现代化的教育满足现代化社会及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然而,什么是现代化的教育?有人把眼光投向了现代化的校舍,有人把精力投向了学校现代化设施的添置等上面。在多年的教育实践和研究中,我们深深体会到,教育的现代化

4、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既要有现代化条件的支持,要有与现代化教育相适应的教师队伍与管理者;但更重要的是,现代化的学校要有现代化的精神、现代化的观念、现代化的制度、现代化的思想意识、现代化的道德情操、现代化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一句话,现代化的学校要有现代化的学校文化。现代化的学校文化是支撑现代教育的现代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结合,现代化教育缺少现代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任何一方面的支持都是不完全的。 文化是人类不断完善自身,实现人类最高本质,追求自由、自觉活动的过程,同时,它也指人类在这一过程中的客观成就和外化形态,以及人类在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和认识人类自身等方面的成熟程度和所达到的深度与广度。 学校文

5、化同企业文化、市民文化一样,是社会文化中的亚文化,而且是社会文化中最高层次的亚文化。它体现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全面发展自己的个性和才能实现人的最高本质等方面所达到的最高程度。学校文化包括动态的文化活动和静态的文化成果。当然,这里所谓“静态”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这种静态的文化成果,随着文化建设的深入,也在不断地得到丰富与发展。学校静态文化成果,包括学校的精神风貌、道德情操、行为方式、学校的规范与制度、学校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学校建筑和学校环境等。动态的学校文化,则包括学校的各种文化活动,也包括与社会的互动。在这之中,精神文化有着自己特殊的功能,它指导着物质文化的发展方向。物质文化受一定的物质条件的

6、制约,同时也受到了精神文化的制约。精神文化作为一种能动的精神力量,不仅对师生员工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操、工作作风、生活方式起着引导和推动作用,而且以折射的方式,影响着学校的物质环境的建设,影响着学校的精神风貌。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文化是学校教育之根,之魂,之品。精神文化的核心就是学校文化的主题,主题是学校文化的根,是学校文化的魂,是学校文化的品。我们认为,没有主题的文化是涣散的文化,从严格意义上讲称不上文化,起码称不上现代学校文化。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其他方面的描写并不突出,就因一个叫人称道的主题而获诺贝尔文学奖,学校文化的生命力也如此。中山纪念中学的学校文化之所以根深叶茂、生机勃勃、品味高雅

7、、育人显著,就因它有着一个鲜明而深厚的文化主题“中山精神”,以及与教育价值最高取向的“现代素质”的有机结合。纪中学校文化主题的这两点成份如同两组最优秀基因的组合,所以她孕育出来的教育生命既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性质又具有无限可发展的现代精英的性质。(一) 现代学校文化的作用不同的学校文化,把不同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观念,注入到每个受教育者的心中,使其积淀为深层的心理基础。而这种不自觉的心理表象,会引导、规范和激励着人的行为。从我校的实践与研究来看,在学校教育中,学校文化具有以下作用:1、潜在的规范作用学校文化作为学校环境和全校师生员工精神风貌的集中反映,它是在学校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每所学校在发展过程中

8、,因历史成因、地理位置、教师特质、学生来源,或某一突出成就等因素,会逐步形成自己的特点和传统,这些特点和传统一旦生成为文化,就会被历史地继承下去,并且随着学校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这种来自本校或本地的传统文化对学生的成长所产生的影响比其他任何外来文化的影响都要深刻,因它产生于本土,它代表着学校师生员工在实践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共同价值观的深度与广度,所以,在这种观念影响下所形成的一种气氛和集体舆论,对学校各方面的工作起着无形的规范作用,对师生员工的行为起着潜在的规范作用。再说产生于本土的东西富有亲缘性,更容易被吸收。学校文化作为一种人文环境,还体现着学校群体的荣誉感、自豪感,以及集体的意志和作风。它

9、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对群体中的每个成员产生着教育作用,以潜在的规则规范着每个成员的行为,使生活在这个群体中的成员,不断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方式,以获得群体的肯定。它可以使参加这个群体的成员,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这种环境的熏陶,它会使不能适应这种环境要求或与这种环境格格不入的人和事,受到群体的谴责而改变原来的行为和习惯。实践证明,人的发展主要靠三个因素:先天素质、教育和环境的影响,而环境对人的影响有时比先天素质比教育的作用大得多深刻得多。在生活中不难发现,对成年人影响最大的竟是环境,何况是青少年。优良的环境就像一座巨大的熔炉,可以熔掉不良思想、作风、习惯等杂质而炼出一块优质纯钢。为什么优良环境有如此大

10、的作用,因它有着潜在的规范性。2、非强制性的导向作用优良的学校文化,像风一样无影无踪,看不见,摸不着,却又像风一样不可抗拒。当人们生活在氛围优良的学校之中,它可自然地把人引向高境界,使人的心灵净化,人品美化,情感高尚化。伊顿公学的校长威廉约翰逊科里,在1861年就对学生说过:“进一所好学校,最需要学到的不是知识而是艺术与习惯:表达意见的艺术,在一瞬间注意到一项新的学术动向的艺术,迅速了解他人思想的艺术,专心致志的习惯,重视细微差别的习惯、准时完成工作的习惯,以及要学会判断,学会鉴别等习惯。”科里早在一个多世纪前提出的这些品质其实就是一个人的高素质。学生的这些高素质,可以在课堂中得到教育,但它的

11、形成更重要的是在一种优良的文化氛围和文化生活中慢慢引导出来的。学校文化对人的引领与陶冶,从根本上说,就是在一定文化背景中的价值观念和大多数人的行为方式,对个体思想和行为的引导。社会心理学中所谓“从众行为”,指的就是个体顺应群体潮流的倾向。研究表明,人的习惯、态度与行为方式,在群体中明显存在着类化的现象。因此,在一个学校中,大多数人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必然会成为其他成员的巨大引力,甚至迫使个别生活习惯、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不同的人不得不改变其态度与行为。这就是说,群体中大多数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个体行为的指南。作为一个善教者,充分地认识并主动地创造这种导向功能,对于引导学生的健康成长,

12、无疑是极为高明的。3、个性发展的塑造作用不久前,一艘中国货轮上一个装有一万多只黄色塑料玩具鸭子的集装箱落到海里,巧好箱门也开了,一万只玩具鸭子全漂浮在海面上。有趣的是,不久后这一万只鸭子有的漂到澳洲,有的漂到美洲,有的竟绕过北冰洋漂到了非洲,有人说不久后在英国沙滩上也可观赏到这些可爱的小鸭子。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在一个良好的无约束的环境中,同一物性会呈多元方向发展,人更是如此。这就是一个优良环境造就的个性。一个成熟的学校文化,其氛围一定是宽松和谐的,其环境一定是优美的,其导向一定是催人向上的。宽松和谐的氛围能使学生产生多元的个性,优美的环境能使个性变得更崇高,而导向的力量正好是个性成熟的动力。中

13、学时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兴趣爱好等基本素质形成的最佳时期,此时给他们创造一个优良的环境,对其健康成长,真是春风化雨。研究表明,那些领袖人物、创造性人才的个性大部分就是在中学的这种环境中形成的。同时,在一个主题鲜明的学校文化中熏陶出来的学生,其特质往往能区别于其他学校的学生。纪中毕业的学生,为何更耐挫折?为何从事科研的、从医的多?这均与孙中山先生“宁可作大事不可做大官”的思想影响有关,与孙中山早年从医有关,与孙中山“愈挫愈勇”的精神有关。一个教育成功的国家,不同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应该具有不同的个性,这样才能满足各行各业的需要,满足社会多元的需要,同时也是满足学生未来自我发展的需要。同时,个性

14、是创新的基础。为培养学生的个性,除了学校的“校训”外,每个班还有个性化的“班训”。(二)学校文化的意义学校文化的建设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途径。它的功能是通过学校的文化气氛、文化环境、各种文化活动、大多数人共同的行为方式和规章制度等各种文化因素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所施加影响。从我校的实践与研究来看,抓好学校文化建设的 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优良的学校文化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党的教育方针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能否高质量地完成这一任务,直接关系着教育事业的成败。对学

15、生加强思想品德教育,课堂教学是一个基本途径;然而,仅仅只有这条途径是远远不够的。从教育学的观点来看,学生在校受到的教育,除了在课堂上接受知识以外,另一途径是在学校的日常生活和校外实践活动中所受到的影响。这些影响说到底就是精神环境与物质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因此,有的教育工作者把这种影响看作是另一种途径的教育潜课程教育。潜课程又称隐蔽课程,它是学校全部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表明:课堂教学,它所调动和利用的往往是学生大脑中机械的、逻辑的、非感情的那部分因素,而学生情感、态度等这些与思想品德有紧密关系的因素,更多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因此我们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还必须在他们的学习与生活的各个方

16、面、各个环节全面进行。加强学校文化的建设就是根据学生思想道德形成的客观规律而提出的重要措施,因此它是我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手段。2、优良的学校文化具有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良好行为的多功能性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艺术不仅要使人的关系、成人的榜样和语言以及集体中精心保持的种种传统能够教育人,而且也要使器物、物资与精神财富都起到教育作用。依我看用环境用学生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去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这些教育艺术,其实均包括在学校文化之中。学校文化对学生的影响,贯穿于他们在校的全部生活及社会、家庭生活之中,因此,它对学生情操的陶冶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全面的、长效的和潜在的。所谓“全面”,就是说学生在校除了接受课堂教育以外的全部时间都是在接受学校及社会、家庭各个方面的影响,各个层面的影响,而这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