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探究历史人民版练习:专题十四 第26讲 蒙昧中的觉醒和神权下的自我 含解析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07732951 上传时间:2024-02-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化探究历史人民版练习:专题十四 第26讲 蒙昧中的觉醒和神权下的自我 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优化探究历史人民版练习:专题十四 第26讲 蒙昧中的觉醒和神权下的自我 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优化探究历史人民版练习:专题十四 第26讲 蒙昧中的觉醒和神权下的自我 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优化探究历史人民版练习:专题十四 第26讲 蒙昧中的觉醒和神权下的自我 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优化探究历史人民版练习:专题十四 第26讲 蒙昧中的觉醒和神权下的自我 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优化探究历史人民版练习:专题十四 第26讲 蒙昧中的觉醒和神权下的自我 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化探究历史人民版练习:专题十四 第26讲 蒙昧中的觉醒和神权下的自我 含解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精品资料一、选择题1古希腊自然哲学家用单一的物质元素来解释世界本原,后来,苏格拉底等思想家则以思想作为解释世界本原的主要因素,并认为物质是占第二位的因素。这反映出()A自然哲学是西方人文主义最初体现B苏格拉底对世界的认识更加科学合理C古希腊哲学研究从自然向社会转变D客观真理是古希腊哲学家的共同追求解析:“用单一的物质元素来解释世界本原”,没有体现人文主义,故A项错误;苏格拉底等思想家以思想作为解释世界本原的主要因素,说明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是唯心主义的,不是科学的,故B项错误;哲学家们解释世界的本原从单一的物质元素到人的思想,说明其研究从自然走向人及社会,故C项正确;古希腊哲学家们共同追求客观真

2、理,材料未涉及,故D项错误。答案:C2论文的关键词对内容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有一篇评价某历史人物的论文,关键词有“相对主义”“否定权威”“注重实利”等,该人物最有可能是()A墨子B韩非子C普罗塔戈拉 D苏格拉底解析:普罗塔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标准,一方面否定了神的权威,另一方面由于人的感觉具有不确定性导致相对主义的倾向,同时他是智者学派代表人物,而智者是靠教授实用性的演说、修辞等技巧收取报酬的职业教师,符合材料“注重实利”,故C项正确。答案:C3对人的强调使智者学派谴责奴隶制度和战争,并支持民众的大部分事业。但又有许多希腊人,特别是那些保守派,对智者学派的相对主

3、义很顾忌,担心它会危及社会秩序和道德。令保守派“对智者学派的相对主义很顾忌”的主要原因是智者学派()A反对迷信、强调自由B重视人的作用而忽视道德C强调树立人的尊严和权威D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解析:反对迷信、强调自由不会危及社会秩序和道德,故A项错误;智者学派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过分重视人的作用而忽视道德,从而“危及社会秩序和道德”,故B项正确;智者学派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强调树立人的尊严和权威,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不会危及社会秩序和道德,故C、D两项错误。答案:B4苏格拉底毕其一生都在反对败坏道德的相对主义,他相信存在着不以每个人的观点为转移的绝对价值,这就是美

4、德。这表明苏格拉底()A推崇理性的力量 B否定神的意志权威C强调个人主观感受 D反对智者诡辩行为解析:依据题干中“败坏道德的相对主义”可知苏格拉底反对的是智者的诡辩行为。智者学派认为一切制度、法律、道德都是人为的产物,约束力也是相对的,其兴废都应以人为尺度,忽视道德建设,故D项正确。A、B两项与材料无关,C项与“不以每个人的观点为转移”即“客观”不符,A、B、C三项均排除。答案:D5古代东西方都曾展现出对人类自身认识上的自觉,其中主张正确处理人和人的关系,以道德上的律己来调整社会矛盾的思想家是()A孔子苏格拉底 B老子普罗塔戈拉C孟子柏拉图 D庄子亚里士多德解析:孔子主张“克己复礼”,推行“德

5、治”,从而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苏格拉底主张“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美德即知识”,也主张用道德律己调整社会矛盾,故A项正确;老子主张清静无为、顺其自然、没有强调道德律己, 普罗塔戈拉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忽视道德,故B项错误;孟子主张仁政、性善论,但没有提及人应以道德律己,柏拉图主张按品德进行社会分工,不是用道德律己维护社会秩序,故C项错误;庄子继承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没有强调道德律己,亚里士多德也没有强调以道德律己来维护社会秩序,故D项错误。答案:A6苏格拉底拿出一个苹果对学生说:“这是我刚从果园里摘下来的苹果,你们闻闻它是什么味道?”闻过的学生都说是苹果的香味。

6、学生柏拉图最后闻,说“我什么味道也没有闻到”。继而苏格拉底对柏拉图笑着说:“看来只有你是你自己”。苏格拉底把苹果传给学生看,学生们呆住了那是一只蜡做的假苹果。这个故事反映出()A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B人是万物的尺度C美德的内涵是坚持独立思考D理念是万物本原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苏格拉底用一只蜡做的假苹果考验学生,受苏格拉底所说的“刚从果园里摘下来的”影响,除柏拉图以外的学生都认为是真苹果,只有柏拉图坚持独立思考,没有受苏格拉底的“误导”,拥有追求真理和智慧的美德,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排除。答案:C7下表关于甲乙两人对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进行的比较,表述正确的是()论点论据甲智者学

7、派和苏格拉底的思想实质上是一致的他们都对人和人类社会进行研究,都提出了人的重要性乙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有相似的价值取向他们同为教育家,都注重对公民的美德教育A.二者的论点、论据都正确B二者的论点、论据都不正确C甲的论点错误D乙的论点错误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智者学派强调人的作用和价值,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主张“认识你自己”,倡导“美德即知识”,据此判断材料的描述,甲的论据和论点是正确的。乙的论据中苏格拉底重视美德教育,而智者学派忽视道德,两者的价值取向是不同的,故乙的论点、论据都不正确。综上分析,综观四个选项,D项符合题意。答案:D8“随着世俗社会的兴起及城市的发展,西方人终于从

8、迷梦中觉醒,失踪的古典文化终于战胜经院哲学与圣经,雅典终于战胜耶路撒冷。”该材料所述的历史事件()A强调人的价值,是人文精神的起源B体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特征C开始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D为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政治构想解析:由“失踪的古典文化”可以判断出,题干材料指的是文艺复兴,故A项错误;文艺复兴运动是资本主义萌芽在文化领域的反映,故B项正确;题干既强调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又体现重新发扬古雅典的人文民主精神,故C项错误;启蒙运动为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政治构想,故D项错误。答案:B9以下是16世纪东西方两位思想家的言论,其共同之处是()马丁路德:“教皇和自己的会议,只有当其行动和法令与圣经相一致时

9、,人们才有必要服从。”李贽:“耕稼陶渔之人即无不可取,则千圣万贤之善,独不可取乎?又何必专门学孔子而后为正脉也。”A挑战权威 B否定神性C崇尚理性 D倡导民主解析:马丁路德对以教皇为权威的教会进行批判,李贽对孔子权威进行批判,故A项正确;马丁路德虽然对天主教教义不满,但是并不否定基督教的信仰,故B项错误;马丁路德不否定基督教的信仰,并非崇尚理性,故C项错误;无论是马丁路德还是李贽都没有提出民主的思想主张,故D项错误。答案:A101521年,在沃尔姆斯帝国议会上,路德引用圣经宣称:“今天的基督福音仍然与古代一样引起纷争与动乱。这是上帝福音的特点,是早已预定的。耶稣基督曾经说过,我来并不是让人间享

10、太平,而是动刀兵。”路德这番言论意在()A谴责德国教派林立纷争不断B强调基督教蕴含着反抗精神C赞赏帝国议会保障了普选权D激励新教徒应做上帝的逆子解析: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谴责德国教派林立纷争不断,故A项错误;据材料“今天的基督福音纷争与动乱而是动刀兵”可知路德强调基督教蕴含着反抗精神,以此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赞赏帝国议会保障了普选权,故C项错误;依据“引用圣经”“耶稣基督曾经说过”可知依然顺从上帝,并非激励新教徒应做上帝的逆子,故D项错误。答案:B11马丁路德认为:“那些说为求获得救赎或赎罪券并不需要痛悔的人,是在传与基督教不符的道理。一个真诚悔改的基督徒,即令没有赎罪

11、券,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免罪。”该主张的直接目的是()A推动宗教信仰自由 B否定教会权威C抵制天主教会的掠夺 D传播无神论思想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认为天主教会宣称购买“赎罪券”即可免罪的说法是不符合基督教教义的,即反对天主教会用兜售“赎罪券”方式进行掠夺,故C项正确。答案:C12在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中,“因信称义”被人们真正地接受起来。所谓“因信称义”,就是内心真诚,外在不论,只要内心信仰上帝,都可以得到上帝的救赎。“因信称义”被人们“真正接受”的主要原因是()A人们渴望得到上帝的救赎B其符合基督教的信仰原则C马丁路德的积极倡导D其蕴含了自由主义精神解析:“因信称义”体现

12、了人的价值,摆脱了对教会的依赖,蕴含了自由主义精神,这才是人们“真正接受”它的主要原因,故D项正确。答案:D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宋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复兴的时期。韩愈及其以后的一代又一代儒家学者提倡回归经典。中国的古典并没有丧失,只是经过韩愈以后重新检讨,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从丝绸之路传入的西方影响,包括基督教、佛教、摩尼教分别在中国扎根。唐宋时期,外来的文化力量非常强大,契丹、女真、蒙古以及中亚等外族进入中国,使中国不再是单纯的华夏民族。中国文化接受了外来的刺激,也吸收了许多外来的文化。在此基础上,韩愈、柳宗元、李翱的工作,终于引发了后来理学、新理学和禅宗的活跃气象。材

13、料二1096年,欧洲发动第一次十字军东征,通过东征,欧洲人发现在教会垄断的文化圈外,还有许多不同的思想观念。特别是他们发现古希腊留下来的文化遗产都被教会垄断,不为欧洲一般人所知。东征带回的许多古希腊文典籍,由教会外学者翻译为拉丁文,这就开启了文艺复兴的契机,让欧洲人可以重新检视其文化遗产。欧洲人也经由东征,发现了遥远的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接触到了新的事物。文艺复兴的意义在于欧洲人重新发现过去、并开始认识远方的人类文明,他们扩大了视野,不再甘于只接受独断的基督教文化。他们重新认识古典,并且设法将古典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作一番融合。以上材料摘编自许倬云中西文明的对照(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14、分析唐宋文化复兴和西方文艺复兴的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文化复兴和西方文艺复兴的相似之处以及对文明发展的启示。解析:(1)据材料一、二,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三个方面思考。(2)第一小问,据材料一、二,从基础、影响及原因等角度归纳;第二小问,结合第一小问的回答可知文明发展需要开放、交流,同时还需要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据文艺复兴的背景可知文明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支持。答案:(1)唐宋文化复兴:中外及各民族之间文化交流频繁;经济繁荣;文化政策开明;科举推动文化教育发展。西方文艺复兴:十字军东征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15、;形成中的资产阶级要求反对宗教神学价值观,解放思想。(2)相似之处:传统文化的基础;外来文化的影响;社会发展的要求。启示:文明发展需要开放、交流;文明发展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政治支持;文明发展需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14中央电视台曾推出过“幸福是什么”的特别调查节目,“幸福”一词迅速成为网络流行语,引发当代中国人对幸福的深入思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中国西方古代1.不断提升美德的过程就是追求幸福的过程。“一箪食,一瓢饮”能够修得高尚品德,这样的苦行值得赞颂2.“多子多福”是幸福的显著标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家族“香火”的旺盛是个人幸福的体现1.苏格拉底把由理性指导的精神满足当作最高幸福,视情欲为一时快乐之下的痛苦。他提出“美德即知识”2.中世纪的欧洲,人们普遍认为,人类的幸福来自上帝的恩赐,而物质享受只是世俗的、虚幻的幸福近现代近代的中国人,对幸福的理解似乎更多样。有人把国家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