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养殖技术问答——养殖环境与管理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07713016 上传时间:2022-11-0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泥鳅养殖技术问答——养殖环境与管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泥鳅养殖技术问答——养殖环境与管理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泥鳅养殖技术问答——养殖环境与管理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泥鳅养殖技术问答——养殖环境与管理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泥鳅养殖技术问答——养殖环境与管理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泥鳅养殖技术问答——养殖环境与管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泥鳅养殖技术问答——养殖环境与管理(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泥鳅养殖技术问答养殖环境与管理26 对泥鳅养殖场所的总体要求是什么?为确保水产品的质量安全,水产养殖场所环境的总体要求:水源充足、有进排水系统、电路通畅;养殖区周边35千米内无工业“三废”及农业、城镇生活、医疗废弃物等污染源;水质、底质应符合相关标准,环境条件满足养殖对象生产要求。2001年农业部开始组织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这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为适应泥鳅健康养殖工程的不断推进,必须树立全程监管理念,坚持生态养殖,标准化生产的工作思路,这是保证商品鳅质量安全的根本。因此,泥鳅健康养殖的关键就是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和加强管理。27 泥鳅健康养殖对环境有哪些要求?泥鳅养殖场

2、的选址、设计和建设应考虑潜在的水产品质量安全危害因素。水体环境的化学污染,土壤与水的相互作用对水质的影响有可能对商品鳅质量安全造成危害。土壤的性质能够影响池塘的水质,水的酸碱度等因素与土质也有关。泥鳅虽然适应性强,但酸性土壤易降低水的pH值,并有可能使土壤中的部分金属析出,这会影响泥鳅养殖效果。池塘也能通过邻近的农田、水域或其它途径而受杀虫剂以及其他化学品污染,从而导致商品鳅含有过量化学有毒有害物质。因此,养殖场周围一定范围内应无污染源(包括污水、粉尘、有害气体等),池塘开挖前应进行土壤调查,以确定该土壤是否适合于泥鳅养殖。 优质的水产品来源于良好的环境,无公害商品鳅产地环境的优化选择是健康养

3、鳅生产的前提。产地环境质量要求包括无公害水产品渔业用水质量、大气环境质量及渔业水域土壤环境质量等要求。1水体环境 一定的水体环境是泥鳅赖依生存的基本条件,水源、池塘水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商品鳅的产量和质量。泥鳅对水体环境的要求并不是很高,在天旱水干或遇不利条件我爱养殖网:http:/52- 泥鳅、黄鳝、豚鼠、竹鼠、蝇蛆、蚯蚓等的养殖论坛,0广告,大量图片和视频收录,欢迎登录。“休眠”期间,就会钻入泥层中,只要泥中稍有湿气,少量水分湿润皮肤,泥鳅便能维持生命,但这种状况不是泥鳅养殖过程中所希望出现的。 水源 养殖场应有充足的水源、良好的水质供给。泥鳅主养池放养密度相对较高,又必须有足量的饵料鱼供应

4、,排泄物比常规鱼塘要高得多,池水溶解氧往往较低,水质容易恶化,易导致池泥鳅严重浮头,如无法及时加注溶氧量高的新水,易造成水质恶化,对泥鳅生长产生影响,严重时还易造成泥鳅发病或引起池鱼大量死亡。水源以无污染的江河水、湖水或大型水库水为好。这种水溶氧量较高,水质良好,适宜于泥鳅生长。使用井水时,可先将井水抽至一蓄水池中,让其自然曝气和升温,通过理化处理后也可作为水源。总之,应确保水源水质的各项指标符合农业部行业标准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NY50512001)中淡水养殖水源应符合GB11607的规定,最大限度地满足泥鳅对水质的需求,使鳅鱼在相对优越、安全的条件下快速育肥长成。 水质 养殖用水水

5、质要求PH值为78.5,溶解氧量在连续的24小时中,16小时以上应大于5毫克/升,其余时间不低于4毫克/升,总硬度以碳酸钙计为89.25142.8毫克/升,有机耗氧量在30毫克/升以下,氨氮0.1毫摩尔/升,硫化氢不允许存在。工矿企业排出的废水或生活污水,往往含有对水生动物有害的物质,没有经过分析和处理,不能作为养殖用水。水中有毒有害物质含量应符合无公害食品 淡水养殖用水水质要求(见表31)。 表31 淡水养殖用水水质要求项 目标 准 值色、臭、味不得使养殖用水带有异色、异臭、异味总大肠菌群(个/升)5000汞(毫克/升)0.0005镉(毫克/升)0.005铅(毫克/升)0.05铬(毫克/升)

6、0.1铜(毫克/升)0.01锌(毫克/升)0.1砷(毫克/升)0.05氟化物(毫克/升)1石油类(毫克/升)0.05挥发性酚(毫克/升)0.005甲基对硫磷(毫克/升)0.0005马拉硫磷(毫克/升)0.005乐果(毫克/升)0.1六六六(丙体,毫克/升)0.002滴滴涕(毫克/升)0.001 土壤环境 池塘的土质以壤土最好,砂质壤土和黏土次之,沙土最差.壤土透气性好,黏土容易板结、通气性差,沙土渗水性大,不易保水且容易崩塌。养殖池的底质应无废弃物和生活垃圾,无大型植物碎屑和动物尸体,底质无异色、异臭,自然结构。底质有毒有害物质最高含量应符合农产品安全质量 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中的规定,底

7、质应无异色、异臭,结构自然。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对渔业水域土壤环境质量规定了汞、镉,铅、锌、铬、砷及六六六,滴滴涕的最高限量值(表32)。表32 底质有害物质最高限量项 目指标(毫克/千克,湿重)总汞0.2镉0.5铜30锌150铅50铬50砷20滴滴涕0.02六六六0.5泥鳅饵料来源较广,所投饵料也杂,在规模化养殖时,因其放养密度大,饵料投喂量亦大,随着养殖时间的推进,大量的粪便沉积池底,其中大量有机质分解转化消耗大量氧气,易造成缺氧,同时还会产生氨和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影响泥鳅的生存和生长。因此,主养池需每年清淤,并保留适量的淤泥(1520厘米),这样既可以减少池底过多的有机物所带来的危害,还能有

8、利于稳定水质,是实行健康养鳅的重要措施。 大气质量 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对大气环境质量规定了4种污染物的浓度限值,即总悬浮颗粒物(1SP)、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和氟化物(F),浓度应符合 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规定。 交通与机电 养殖场所不仅需要生态环境和水源、水质条件良好,还需要交通方便、电力供应和机电配套。交通方便有利于鱼种、饵料和商品鱼的运输和销售,只有电力供应可靠,才能保证排灌、人繁设备的正常运转,以保障生产发展。随着泥鳅健康养殖技术不断完善和成熟,根据高密度集约化饲养泥鳅的要求进行人工配合饲料养鳅,同时根据生产水平和规模相应配套好增氧设备和饲料加工设备及

9、其他机电设备,既有利于生产水平的提高,又有利于推进泥鳅养殖向工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28 泥鳅养殖对池塘条件有哪些要求?我国泥鳅生产的主要途径是池塘养殖,一些大型渔场通过人工开挖或洼地改造而成,人们可以对池塘加以控制,泥鳅为淡水经济鱼类,养殖池塘一般条件与常规鱼饲养池不完全一样。主要要求是水源水质好、面积和水深适宜、淤泥适量、水源充足,水质良好,底质以沙壤土为好,要求池塘淤泥在20厘米左右,并有一定量的底栖生物和适量的的芜萍等水生植物。良好的养鳅池塘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条件: 池塘形状和周围环境池塘形状应整齐有规则,最好以东西长、南北宽的长方形为好。其优点是池埂遮荫小,水面接受日照时间长,有利于

10、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并且夏季多东南风,水面容易起波浪,使池水能自然增氧,有利于养殖对象生长。长方形池塘地面利用率高,施工方便,相邻池塘可共用的池堤量大,其清污、起捕等操作也较为方便。长方形池塘的长宽比以5:3为宜,这种长方形鱼池不仅外形美观,而且管理操作方便,注水时较易形成全池的池水流转。但需结合当地地形的合理利用、常年风向和水体交换充分程度等。池塘可选择正方形、梯形、三角形等形状。然而不论何种形状的池塘,都应避免在池塘换水时出现涡流和静水区域。涡流指水流在池中某一区域形成定向的旋转运动,涡流使池中残饵粪便等污物较长时间滞留于池中而难以去除;池塘中静水区域又称死角,此类区域中养殖水体得

11、不到有效交换,残渣污物难以清除,池塘出现死角多是因池塘形状、面积与进、排水口位置及流量不相适应而产生。池塘坡比为1:2.02.5,塘底向排水口处要有一定的倾斜度,便于干塘清池。池塘周围不宜种植高大树木和高秆作物,以免阻挡阳光照射和风力吹动,影响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气流对水面的作用,从而影响池塘溶氧量的提高。 面积和水深 就鳅鱼养殖来说,池塘面积不论大小都可以。但主养鳅鱼池面积过小,虽有利于提高饵料鱼的密度,增加鳅捕食机会,减少其体能消耗,提高鳅生长速度,可水体环境不容易稳定;面积过大,所投饵料鱼不容易被鳅鱼吃到,同时产生吃食不均等现象,且池大受风面大,容易形成大浪对池埂造成影响,对其它管理也不

12、方便。根据目前的管理水平,面积一般以0.10.4公顷较为适宜,鱼种培育池面积可相对小些,以0.060.2公顷为宜(几百平方米也可)。养殖池深度100120 厘米, 底层要有淤泥2030厘米, 水深保持在4060厘米,具体视饵料品种确定,以配合颗粒浮性饵料为主时,宜选浅塘,因为泥鳅是在水面摄食,摄食行为快速、准确,塘浅一点利于泥鳅抢食和减少体能消耗;以商品饲料作为饵料时,池塘可深一些。但池塘也不是愈深愈好,如池水过深,深层水中光照度很弱,浮游生物数量不多,光合作用产生的氧也很少,并且受力所形成的对流作用也极小,而有机物残渣的分解需大量耗氧。尽管由于泥鳅的游动能造成部分上下层水的对流,但深层水还是

13、经常缺氧。因此,池水过深对泥鳅养殖是不利的。另外,每个池塘宜设置一个鱼溜,鱼溜即池底的集鱼坑, 比池底深3035 cm, 面积约为池底的5%, 其外沿可用预制水泥板围成,或砖石砌成。设置鱼溜的目的, 主要是为了泥鳅养成后集中捕捞方便。 池塘布局。池塘改造应根据选址环境或原有池面积大小、形状以及历史情况等进行设计,可改造为单个或多个池,多个池又可分种苗培育池、商品养成池,或根据生产需要进行合理布局。池塘布局应因地制宜,有利于灌排水、生产、运输,以并联方式为宜。并联指每个池塘直接从引水渠中取水或排出,注水一次性使用,水质清新,溶氧充足,容易控制池塘水质;同时,池塘间彼此独立,对防止病害的交叉感染和

14、药物的施用较为有利;因起捕鱼等原因断水也不影响其他池塘,生产中凡条件许可时均应采用并联布局。 低洼地改造。泥鳅养殖的池塘应根据洼地地形条件和进排水流向开挖,因地制宜,以水面日照时间长,有利于水生生物的光合作用为前提,不一定拘泥于某种形状。如洼地或池塘达不到上述要求,就应加以开改。改造池塘时应按上述标准进行,大改小;不规则改规则;并将池底周围淤泥挖至堤埂边,贴在池埂上,待稍干后拍打夯实,这样既能改善池塘条件,增大蓄水量,又能为种植提供优质肥料。除新开池塘外,其他池塘经过一定时期的养鱼后,因死亡的生物体、鱼的粪便、残剩饵料等不断积累,加上泥沙混合,池底逐渐会积存一定厚度的淤泥,对泥鳅养殖弊多利少,

15、养鳅池塘要求有一定淤泥、淤泥深度在20厘米左右,因此每年冬季或鱼种放养前必须干池清除过多的淤泥,并让池底日晒和冰冻,改良底质,最好用生石灰清塘,每公顷用生石灰15002250千克,一方面杀灭潜藏和繁生于淤泥中的鱼类寄生虫和致病菌,另一方面中和土质,使池底呈弱碱性,有利于提高池水的碱度和硬度,增加缓冲能力。 进排水设施 整个设施分进水控制闸、排水控制闸、导流通道及启闭装置等部分。其结构、位置的确定,应保证池水的交换充分以及生产的安全性。一般池塘进水口高出水面20cm, 排水口设在池塘正常水平面相平处, 排水底口设置在池底鱼溜底部,进、排水口要用密眼网包裹以防止泥鳅逃跑。 防逃设施 泥鳅有较强的适应环境能力,只要条件适宜也能为避开不利环境而逃逸,一般主养泥鳅的土池四周池坡边设置防逃设施。防逃材料必须高出水面40 cm, 其材料可以选择网片、水泥板、硬塑料板、土工布等, 也可用纱窗布沿池塘的四周围栏,防逃材料下埋至硬土中2535cm。29 泥鳅养殖用水怎样管理?池塘养鳅是我国商品鳅生产的主要途径,养殖用水大多取自江河、湖泊、水库等水域,可见能够用作泥鳅养殖场所的水源还是很多。但目前水体状况不容乐观,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大量工业有毒污水、生活污水向江河、湖泊等水域无度排放,不仅造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